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推进“全市机关党建水平提升攻坚年”活动,营造好市直机关创建“四强”党支部、深化模范机关建设的浓厚氛围,即日起,市委组织部、市直机关工委、市融媒体中心依托“乐平之窗”公众号开设《创建“四强”党支部 深化模范机关建设》专栏,陆续介绍有关基层支部先进做法,敬请关注。
市文化馆:支部引领、“乐赣”惠民,着力打造特色文艺志愿服务品牌
乐平市文广新旅局文化馆党支部自打造模范机关以来,坚持以创建“四强”党支部为重点,进一步加强“乐赣轻骑兵”文艺志愿服务队的培育和管理,规范志愿服务队各项规章制度,定期组织开展党建活动,通过支部引领,党员示范,将赣剧文化送进农村、校园、社区及周边县市,源源不地为城乡居民送去赣剧大餐。
▲市文化馆党支部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讲政治,服务大局唱好戏。文化馆党支部坚持把党的建设作为首要任务,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服务好景德镇和乐平重大活动,唱好重头戏。例如,景德镇瓷博会赣剧专场演出、第五届阿拉伯艺术节非遗展演、央视《领航》栏目专题拍摄、两年一届的古戏台文化传承与学者对话等,都有乐平赣剧的惊艳亮相。这也使赣剧成为景德镇继陶瓷、茶之后的又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被称为“一瓷·一茶·一戏”。
▲赣剧惠民演出
强班子,常态送戏惠民生。今年启动创建“四强”党支部以来,我们非常注重将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支部书记兼任服务队队长,支委兼任副队长和业务组长,力求送戏常态化、服务多样化。我们利用休息时间,定期开展赣剧进农村、进社区、进景区等多种活动,去年乡村惠民演出200余场。在乐平市非遗馆每周五举行驻场演出,在市区设立两处赣剧示范点、三处赣剧之角,帮助戏迷提高演唱水平,壮大志愿者队伍,扩充赣剧传播力量。每逢重要节庆日,坚持开展专场演出,例如,今年“五一”连续举办了9场赣剧惠民演出,2022年国庆群众文化周开展了持续一周的赣剧演出。我们还积极参加新时代文明实践和古戏台大讲堂等志愿服务,用赣剧的形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让赣剧锣鼓响遍城乡每一个角落。
▲赣剧进校园活动
提素质,师徒传承育人才。党支部十分注重人才培养和素质提升。一方面,积极申报文旅部“名家传戏”工程,复排了经典高腔剧目《法场生祭》《送衣哭城》;启动了赣剧传承、保护“新椿计划”,复排了《江边会友》等一系列经典高腔剧目,并特邀省内外赣剧名家,采取“一带一”、“师带徒”的方式,培养优秀青年赣剧人才。目前,服务队现有队员86人,其中党员32人,国家二级演员9人,三级演(奏)员36人。另一方面,着力推进赣剧进校园,坚持人才培育从娃娃抓起。每年组织校园专场演出十几场,在全市中小学开设赣剧兴趣班,培训学员1500余名,仅去年授课就达500余节。创排赣剧韵律操,纳入校园课间操。创作了一批孩子们喜爱的赣剧课本剧,其中《揠苗助长》《荷花与荷叶》获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集体节目奖和全省少儿戏曲小梅花大赛一等奖。
▲原创赣剧课本剧《荷花与荷叶》在全国、全省小梅花大赛获奖
重实效,创演互促出精品。党支部注重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加强调查研究和下乡采风,结合本土实际,创作赣剧精品。立足“小、快、灵”,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创作了不同主题的文艺作品:如三句半《喜庆党的二十大》、乐平大鼓《夸夸乐平我们的家》、音乐快板《“盛”字歌》、移风易俗小品《要彩礼》等等,深受群众喜爱。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每周开展一次线上直播,精心录制了十五部经典名家名段,与市融媒体联合打造了“看戏说台”“赣剧茶座”等专题栏目,让赣剧这一传统艺术融合新媒体,不断焕发新活力。今年春节期间举办的“过大年 看大戏”活动,都市频道进行了现场直播,在线观众达到380万。
▲第五届阿拉伯艺术节非遗展演
扬潜能,全域立体亮名片。党支部十分重视挖掘志愿服务队队员的潜能,通过精心组织排戏、演戏、送戏,不断强化演职人员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使命感。认真对待参加上级组织的各项赛事,通过以演促赛、以赛提升,催发争先创优的热情。2022年以来,服务队获得国家部委奖项3项,省级以上奖项13项,其中乐赣经文旅部推荐参加第六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获全国铜奖。2023年又荣获首届“瓷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称号。有149人次获省市级以上奖项,4人被评为乐平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人获评乐平市劳动模范称号,市文化馆党支部也被授予乐平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充分发挥线上传播功能,加强了微信公众号、抖音号和现场直播方式,讲好乐平故事,传播乐平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