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魂戏韵
◎ 蒋良善
闻名于世的瓷都景德镇,无处不瓷。在这里,几乎所有的艺术门类都能与陶瓷结缘,就连戏曲到了这里,也摆不脱瓷的纠缠。
作为“十八省码头”,景德镇如果仅仅是戏曲演出活动繁荣是不甚稀奇的,仅仅是戏曲故事作为陶瓷美术的题材也不甚稀奇,奇就奇在这里形成了一种别具一格的瓷味戏曲文化。景德镇与戏曲结缘由来已久。南宋时,这里戏曲演出活动就很盛行。1964年,浮梁县一座南宋古墓中出土的六个戏俑就是明证。元代开始,戏曲被请上了青花瓷。明代时,大戏剧家汤显祖驻足景德镇,留下了《浮梁县新作讲堂赋》。如果说,这些还是景德镇陶瓷与戏曲羞答答的牵手,那么清代唐英养家班、写传奇,可以看作是瓷与戏深度融合的肇始。督陶官唐英不仅是著名的陶瓷专家,更是才华横溢的剧作家、诗人、画家。他的很多剧作如《梅龙镇》《双钉案》《三元报》《借妻》等,依然活跃在今天的戏曲舞台上。这些剧作中虽然没有反映陶瓷题材的,但他留下的另外一部诗文集《陶人心语》,以陶瓷入诗,这可以看作是后来陶瓷进入戏曲的先声。这部著作中,唐英记录了景德镇风火仙师庙演戏祭神的盛况。以戏祭窑,是景德镇戏与瓷融合的活态典型。唐英还养有一个家庭戏班,不仅经常闲赏戏班中的当家旦雪儿“歌玉茗堂寻梦曲”,还邀请“土梨园”也就是民间班社入官邸,昆腔弹腔同台演出,使流行于景德镇地区的各戏曲声腔交会融合,为以后三腔合一的饶河戏乃至赣剧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清代和民国时期,景德镇会馆众多,不仅有本省的,还有很多外省的。甚至华北的山西,在这里也设有会馆。这些会馆绝大多数都建有戏台,活跃在这些戏台上的剧种非常丰富,既有本土的都湖高腔、乐平腔,也有徽剧、京剧、湘剧、越剧等,可谓是笙歌鼎沸,争奇斗艳。在这众多的剧种中,有两种极富景德镇地方特色,一种是景德镇采茶戏,一种是瓷偶戏。先来说说景德镇采茶戏。它可能是全国三百多个地方剧种中唯一诞生于陶瓷工人中的剧种。景德镇旧属浮梁,浮梁盛产茶叶,自唐代以来,当地就有采茶歌流传。虽然出于庆祝年节及瓷器烧成出窑的需要,人们会表演灯彩,但这种灯彩并没有如其他地方一样,和当地采茶歌相结合发展成采茶戏。景德镇采茶戏的源头其实是湖北的黄梅采茶戏。清道光初年,湖北黄梅县发生水灾,人们四处逃荒要饭,一些演唱采茶调的艺人进入赣北。其中一个叫邢绣娘的来到浮梁县治下的景德镇,开始传艺。这个时候的黄梅采茶调,依然是个以道情、连厢、划旱龙船的方式演唱的外来曲种。咸丰年间,又有罗云保、帅不伦、帅敦铭等黄梅采茶调艺人相继来到景德镇谋生。因为那时景德镇的瓷业工人,一到寒冬腊月,坯房窑厂就停产,直到来年二月花朝才开工。其间,他们为了维持家庭的日常所需,就得另外寻找活计。而帅敦铭等人的到来,为他们打开了另一扇谋生之门。于是,在这些瓷业工人中,有些人拜帅敦铭等为师,学唱采茶调。学成之后,他们在做工之余,常组织起来,唱采茶调暖窑神、打新房,直到踩地戏——也就是景德镇采茶戏的雏形。由于景德镇“工匠八方来”的特点,许多瓷业工人来自都昌、丰城、鄱阳、乐平等地,方言比较复杂。这些方言相互交杂和影响,逐渐形成了有别于原浮梁本土的方言。这种方言逐渐渗透到采茶戏的演唱中,演变成了具有景德镇地方特色的戏曲剧种。这种小戏演唱时不用丝弦乐器伴奏,只用锣鼓击节,有需要时在腔尾用人声帮腔,因而又被称为“锣鼓腔”。由于这种形式与乐平高腔班的演唱形式相似,人们又叫它“小高腔”。随着表演剧目的丰富,剧情逐渐复杂化,人物增加,踩地戏的形式发展为“三角班”,进而仿饶河班建制,形成“九角头”的行当阵容,这个小戏剧种一步步走向成熟。在此过程中,有一个叫刘显乔的瓷业工人起了关键作用。刘家原本家境殷实,到刘显乔这一代家道中落,他17岁开始在瓷厂学画青花,后到窑厂做了二夫半(负责送柴块到窑门口,并协助收兜脚工干些活的工种)。由于师父邱炳生曾经跟帅敦铭学唱过黄梅采茶戏,刘显乔便跟着师父既学工又学艺。刘显乔表演天赋异禀,痴迷戏曲甚于描画陶瓷,干脆与另外两名采茶戏爱好者组成了景德镇最早的“三角班”,经常到窑厂、坯房、红店为工人们演出,没想到一炮而红,一时在景德镇名声大振。瓷工们给刘显乔取了个富有行业色彩的外号“窑生”,这个新生剧种一诞生便自带“瓷”味。之后,刘窑生改“窑”为“尧”,成为“刘尧生”。1954年4月,景德镇市采茶戏剧团成立,景德镇采茶戏从此被定名。刘尧生也成了这个剧种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代表演艺术家,堪称祖师爷。再说瓷偶戏,这更是陶瓷与戏曲直接结缘的地方剧种,唯景德镇独有。它的诞生过程本身就有很强的戏剧性。1915年底,袁世凯称帝,仿前朝皇帝的做派要造“御用瓷”。但瓷工们因贪看戏,经常误了上工。为了加紧生产“御用瓷”,浮梁县知事陈安干脆下令禁戏。因吊线木偶手脚眼睛会动,吊线木偶戏也未能幸免。但是谢窑神还愿还得要有戏演,于是只有撑公头戏也称手杖木偶戏被允许有条件地演出。这种木偶无手无脚,也没有眼睛,演出形式过于简单,人们看了兴味索然。有个叫陈春福的撑公头戏艺人,灵机一动,从原来吊线木偶艺人那里买来木偶进行改装。原本人们因为禁戏被“斋”伤了似的,连烧瓷质量不好也归咎于没有演戏“暖窑神”,怨声四起。当大家知道陈春福能演撑公头戏时,就把他的戏班请到风火仙师庙演出,虽然不如真人演出那般活灵活现,但唱的还是真人,调子还是饶河调,好歹让人们过了一把戏瘾,因而演出大受欢迎。县知事陈安见木偶无手无脚眼不能动,也就默认了。后来,陈春福见木偶头像演出久了,色彩容易发黄甚至脱落,影响观赏效果,于是突发奇想,干脆用瓷偶取代了木偶,瓷偶戏由此诞生。瓷偶的色彩较之木偶更加鲜艳,人物面部表情更加生动逼真,瓷偶戏较之木偶戏更受人们欢迎。直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瓷偶戏的演出活动在景德镇仍然很活跃。1963年5月,《景德镇日报》曾有评论文章,赞美瓷偶戏“热闹、风趣、入神”。但这是它最后的辉煌,三年后,瓷偶戏在景德镇正式谢幕。瓷偶戏还只是陶瓷与戏曲两种艺术形式上的结合,陶瓷真正深度地融入戏曲,则是1950年代后的事。当时,景德镇先后成立了六大文艺院团,其中四个为戏曲剧团,分别是京剧团、赣剧团、采茶戏剧团和越剧团。这些剧团在存续期间,创作了一大批陶瓷题材的舞台剧,如京剧《玲珑魂》《美人醉》《龙床恨》、赣剧《桃花片的传说》、采茶戏《窑前战歌》、越剧《击瓯楼》等,在业内还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京剧《龙床恨》创作于1962年,取材于景德镇民间传说,1979年搬上舞台,获得江西省庆祝新中国成立三十周年献礼演出多个奖项,1984年获江西省人民政府优秀文艺作品剧本创作二等奖,珠江电影制片厂将其拍摄成三集电视剧在中央电视台播放。再如创作于1964年的景德镇采茶戏《窑前战歌》,参加江西省戏曲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深受好评,并被江西人民广播电台录音播放。赣剧《桃花片的传说》和越剧《击瓯楼》则围绕陶瓷分别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这些戏曲作品,讲的是景德镇陶瓷故事,演的是景德镇陶人形象,伴随着题材而来的,是艺术手法上的突破与创新,如舞台美术吸收了陶瓷艺术的元素,以及为表现陶工形象而创造的全新的程式化表演。可惜,这些随着景德镇戏曲文化的衰落而成为昨日记忆,不然,今天的中国戏曲园地,一定会有景德镇“瓷派”戏曲的一席之地。
(原文刊发于《江西日报》2023年7月12日第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