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淡出人们视野的“井文化”
老 竹
在金秋十月,丹桂飘香的日子里,笔者随市咨询委调研组前往洎阳街道办进行“幸福社区建设”课题调研时,当步行到打造一新的老北街,观看到万家池井的井台上不再有挑水、淘米、洗菜、洗衣的忙碌景象时触景生情,写下了散文——重拾淡出人们视野的“井文化”。
凿井群居
在水井没有发明之前,华夏先民生活的地盘非常狭窄,一般都靠着河流。一场洪水,不但可以冲毁他们的家园,甚至还会夺走他们的生命。自从有了水井之后,便有了离开河流居住的条件,这对于农田的扩充,人口繁殖,无疑都有很大益处。
我国不但是世界上最早凿井的国家,在水井开凿技术方面,也有
很了不起的成就。
井的发明是古代社会迈入文明标志之一。井是凿地取水的深穴。凡是人烟曾经密集过的部落、墟市、村庄、集镇乃至皇宫、都市,其地下一般都会有水井的遗存。汉字“井”,最早见于《周易·井卦》,井的卦象是上为水,下为木。朱熹注曰:“井者,穴地出水之地,以巽木入乎坎水之下,而上出其水,故为井”。“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这是我国较早的十首歌谣之一——《击壤歌》。
在没有自来水之前,人类与水井的关系相当密切,特别是对不能逐水而居的人们,就更加须臾不可分离了。凿井而饮,引水灌园,临井汲泉,蒸醴酿酒,是华夏祖先最基本的生存方式。因此,人们将故土称为乡井,把街衢叫市井,将出门在外视为背井离乡。
如果说大地是母亲,那么水井就是她的乳汁与甘霖。在漫长的岁月里,水井哺育了人们,水井就是人间烟火的标志,有了水井,就有了炊烟,也就有了生命。古人发明了水井,成就了“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的人间奇迹。
据资料显示,我们乐平老城区(古称花靥镇),完整保留的主要街巷有30余条,其路面多以青石条铺成,各街巷互为连通,以网状形将各区域连成整体。每处巷道交叉处,皆有一口水井,街区内仅百年以上的老井就有20多口。这些水井,除了满足群居百姓生活用水之外,还可以防火灭火。乐平置县有1840多年,而县城设在乐平镇(花靥镇)却有1130多年的历史,这充分说明乐平镇确是块风水宝地,吸引着世世代代勤劳淳朴的乐平先民们在此繁衍生息。称之为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一点不过分。
民间风俗
我国古人因井成集市(“市井”就是这么来的),耕种着“井田”(围绕一口井灌溉的井状田)又或在历史洪流中多次“背井离乡”,可以说,每个中国人的背后都曾有着一口水井。由于历史动荡,民族的迁徙,今人多已找不到这口最初的井在哪?不过,却留下了“祭井”的习俗。我老家上饶遗留下来的习俗,大年三十,井神要去东海,向龙王汇报一年来的供水情况,初二井神回来以后,要恭候玉皇大帝视察考查工作。所以,人们初一不挑水(谓之水生日),初二一大早就去井上挑水,名曰‘抢财’。添满缸就是添满财,期盼来年生活富裕。封井的原因或说是让井神年终休息,或说是井神离开人间去汇报一年来的供水情况。如今,自来水普及到户,挑水已经没有必要了,但大年三十刷净水缸,重新添满水的习俗一直保留至今。
据史料记载,大约在商周时期,我国就已经形成了对水井的自然崇拜。据《吕氏春秋·十二纪· 仲冬纪》记载,“仲冬之月,天子乃命有司祈祀四海、大川、名源、渊泽、井泉。”两汉是井神信仰普及的重要时期。西汉时期,井神与其他四种居家小神被列为“五祀”。“五祀”制度是五行学说与民间信仰结合的产物。《淮南子·时则训》记述了西汉时期社会上流行的“五祀”风俗,即春祭户、夏祭社、季夏祭中霤、秋祭门、冬祭井。至于为什么会祭祀井神等五种神灵,王充的《论衡▪祭意》解释得很清楚:“五祀报门、户、井、灶、中霤(土地爷)之功,门、户人所出入,井、社人所饮食,中霤人所托处。五者功钧 ,故俱祀之”。井神主管井水、直接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祭祀井神是为了报答它的恩德。尽管汉魏以后,在国家层面上“五祀”祭典中井神时有时无,但自汉代起,井神信仰已深入民心,并未随着国家祭典的废立而消亡。祭祀井神风俗在民间一直保留着。每个人都要喝水,百业更离不开水,“井水”不 仅是一种生活必需资源,更是百姓所世代崇仰的神祇之一。尤其是在多雨的南方,水是民生根本,但有时也会造成祸患,因此,南方的老百姓对“祭井”尤为重视。柳宗元在柳州为官时就写有《祭井文》:“致祭于水土之神,惟神蓄是元德,演为人用。……敬修报礼、式存族藻”。文章体现了老百姓对“水土之神”的敬畏及仰赖之意,一旦形成了这一观念,这样的祭祀就是一种文化。
文化都有自己的体系,“井文化”也不例外,人们每逢除夕就封井,到大年初三再开井,目的就是“让井神爷歇几天”;在朝廷《史记▪天官书》也备注了“东井八星主水衡”“井宿”就是南方朱雀七宿之首。在这样的氛围下,我国古代文化体系中也产生了百多条跟“井”有关的常用语,比如“背井离乡、井底之蛙、市井小人、穿井得人、落井下石、古井不波、坐井观天、心如古井、井然有序、市井之徒、临渴掘井、井井有条、井底捞月、井水不犯河水”等,这些词语背后所蕴含的哲理本身就是“井文化”的庞大构成之一。
故事传奇
古井是人类文明历史的见证。在水井中藏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从南昌某部队调入乐平县人武部工作,过年时,部里的人员办年货时,都喜欢想办法到洺口买豆腐,说是洺口村的井水好,磨出来的豆腐又白又嫩、又爽口。乐平有个观音泉,这里有左宗棠的遗事,观音泉,即原市委党校,今东山寺所在地。自古以来,此处林木茂密,苍郁绿翠,谓之“积翠”。在乐平市东郊康山南麓古木参天,林荫蔽日的山坳中,早在北宋太平兴国年间(距今已逾千年),就建有东山寺,庙里主要供奉观音菩萨,因泉建庙,因庙得名,故此地称之为——观音泉。庙前两口古井,泉清水盈,四时不涸,万人同饮而不竭,据说左宗棠为观音泉留下了碑文:“汨汨泉上,于山之阳;利我人民,膏我稻粱;佛曰甘露、仙曰琼浆、亦仙亦佛,大士铭彰;振以香火,永志不忘。”原景德镇市政协主席廉润生同志,生前酷爱观音泉井水,不顾年迈,常常用水桶挑回家做饭,烧开泡茶,传为美谈。
在老城区磨角弯处有口石敬纯“神剑”名井,距今有1700多年历史,相传晋石敬纯(武王之子)为父报仇,追杀牛昌隐,经此饮水,留剑赏之,故名。该井应为老城区第一井,水源丰富,终年不涸。但是,由于家家户户都装上了自来水,无人再饮此井水了,只能作为观赏景点。
终年水花飞溅的洪岩“铁井飞泉”,是个远近闻名的景点。据说,铸于明代, 在这神奇的如花的泉眼上,成为了一个奇观。曾有客商想在池边修建休闲别墅,但至今未成功。
本文开头提到的万家池井也有传奇故事,乐平市名研会会长徐行溥同志撰写的《范仲淹掘井池惠及万家》一文说得一清二楚,品读、感知、有益。
乐平这块风水宝地有井的传奇故事,全国各地井类传奇故事更是层出不穷。水井滋养了一地人才与俊杰。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凡是圣贤诞生的地方,其山川灵秀也反映在圣贤故宅的水井上。井有灵异,能呈现祥瑞之气。在山东省曲阜尼山上有一口孔母井,这口井与孔母祠、尼山石室构成纪念孔子诞生地的独特景观。尼山孔母井有曾子、颜子铭文为记。清人金埴的《巾箱说》曰:“孔子井在尼山,曾子井在徐州九里山,颜子井在陋巷,独孟子无以井传。”
我们市的好邻居婺源县紫阳镇是朱熹的故里,在朱子故宅有一口古井。据地方志书记载,北宋哲宗绍圣五年(1098年),朱熹的父亲朱松出世,朱宅井口有白气如虹而出。建炎四年(1130年)九月十五日朱熹诞生于福建尤溪寓舍时,婺源紫阳镇朱宅古井中有紫气如虹而出,一时祥云缭绕,紫气东来,云蒸霞蔚。而且据说朱熹脸上有北斗七星般的七颗黑痣,与常人有异。故众人以为朱熹是文曲星下凡,称朱宅古井为虹井。
“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这句诗大家都耳熟能详。1933年4月毛泽东主席在瑞金时为了解决当地军民饮水困难,带领红军战士和当地乡亲们一起在沙洲坝村挖了一口水井,被亲切地称为红井。2018年1月,我曾到 瑞金参观了这口井。
结束语
水井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它在人民心目中占据着特殊重要位置。
古井宛如一口沉默的泉眼,它静静地聆听着岁月的流转,见证了无数人的悲欢离合,是一座充满诗意的心灵之泉;
古井如明镜、清澈见底,宛如天地的眼睛,透过岁月的沉淀,展现出古老的智慧和绚丽的历史画卷;
古井是一处寄托乡愁的圣地,它承载着人们对家乡的眷恋和思念,是一方土地的文化瑰宝;
古井如一颗明珠,镶嵌在乡间的田野中,它不仅滋润着万物生灵,更充盈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古井是一座秘境,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游人前来,感受它那古老而神秘的气息,仿佛穿越了时光的隧道;
古井是乡村的明星,它在寂静的村庄中熠熠生辉,散发着无尽的魅力,吸引着人们驻足观赏,让人流连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