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家谱文化的现实价值意蕴
胡继华
家谱是反映一个家族繁衍、活动的历史档案,它记录、保存了不同年代不同地区嫡传世系活动的相关资料。家谱作为与国史、方志同具史料价值的文献,对于研究社会变迁、地理沿革、经济发展、人口徙居、文化习俗等有着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很多家谱中可能记录着一些史志资料丢失的历史事件,对于研究地方史也具有一定的史料补阙作用。
今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为此,在开展姓氏文化研究与联谊的过程中,我们要努力做好历史典籍等各类版本资源的收藏、整理和保护工作,用足用活诸如谱牒版本所蕴含的文明标识和文化传承价值。
一、家谱作为中华姓氏文化的历史图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谱亦称族谱,现存的族谱,主要是北宋以来民间编修的,是以特殊形式记载某一姓世系和人物事迹的历史图籍。由于时代、地域或记载范围的不同,又有族谱、宗谱、家乘、通谱、统宗世谱、房谱、支谱等称谓。家之有谱,犹县之有志、国之有史。家谱、方志和正史,构成了史籍大厦的三大支柱,而就数量而言,家谱独占鳌头。透过族谱,可以看到变幻着的历史风云以及跌宕起伏的人世沧桑。家谱文化的丰厚底蕴对研究地方志、民俗学、历史学、考古学等学科均有重要价值。尤其在当下,谱牒学,姓氏学,姓氏社会学已注入了新的内容,成为一门跨专业的边缘学科。
“家谱”,是以表谱的形式记载家族世系繁衍和本族人员事迹的图书体裁,是封建家族记载本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书,是门当大户记载其世系及显赫人物的谱籍。家谱起到维系近代家族制度的作用,目的在于炫耀门第,维护族权统治。长期以来,家谱被认为是封建社会的产物,予以简单的否定,正是在这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下,将家谱和“变天账”联系在一起,“文革”中无知的红卫兵更是将家谱当作“四旧”加以焚毁。
由于家谱记载的内容又可反映当时的一些重要事件及经历,往往可补充史料的不足,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它对研究我国的人文发展,及其构成有着不可多得的史料价值。谱牒不为封建家族和剥削阶级所独有,谱牒的出现是中国人民尊重祖先的一种自然美德,记录家族历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人续编的家谱,吸取了历史上编制家谱的精华、弃其糟粕,将每人的世系、生卒年月、学历、专业、经历、婚姻、成就、照片、地址等都记载下来,还配上反映重要人物及事件的短文,将家谱记载的内容加以了发展,成为家族中维系血缘关系及记载家族历史的珍贵人文材料,代际传承。
二、以家谱作为传承载体的家风家训,展示的是家庭家族的核心价值观,由子孙后代恪守而形成的“家文化”。
家风好,则族风好、民风好、国风好。社会精英层、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家风对社会风气有着重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引导和示范作用,注重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也是党的优良传统,良好家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成长的营养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领导干部要懂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要求。家风是融化在我们血液中的气质,是沉淀在我们骨髓里的品格,是我们立世做人的风范,是我们工作生活的格调。家风是民风社风的根基,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家风对于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知礼仪、重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因家风清廉质朴、善良守信、进取有为而赢得赞誉的古今名人不胜枚举。北宋名臣包拯严厉要求其后代不犯脏滥,不违其志,否则就不是包家子孙,死了也不得葬在包家祖坟;南宋名将岳飞母亲姚氏在岳飞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岳飞又严格教育参战的儿子,一心报国;清代名臣林则徐留给后辈的家训“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好的家训家风如同无声的教诲,助人立德立言、成人成才,让后人铭刻在心、代代受益。这些著名的警世铭心的家训家风格言,都在这许多名人的族谱家谱中得以记载,世代传承。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基点,修身齐家是干事创业的基础。家庭是人生的起点和归宿,家庭风气正,事业才能枝叶茂盛。“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三、家谱作为宗法社会维系宗族发展的产物,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意蕴。
家谱发展历史漫长,形成独具特色、具有民族特点的族谱文化,对民族的价值取向,行为等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其现实的价值与意义。
第一,通过家谱寻根问祖,能激起族人尊宗敬祖的情怀。家谱延续着一个家族的血脉,记载着祖上的遗训和期望,通过家谱可以了解到祖先的风雨历程和高风亮节,铭记祖先的谆谆教导和殷切希望,如同在与祖宗隔空对话,每当此时,内心的崇敬和感怀之情,必定油然而生。通过追思祖先的恩德,延续尊宗敬祖的传统美德,这个家族就有了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子子孙孙也借此代代相传,繁荣兴旺绵延不绝。
第二,通过修谱祭祖,可以敦亲睦族凝聚人心。一个家族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形成凝聚力,但是修谱建谱是最有凝聚力的方式。修撰家谱的过程是追根溯源,寻祖问宗的过程,这样的过程,是增进了家族内部彼此了解、认同、接纳和信任的过程,也是和睦感情,凝聚人心的过程,有利于家族内部的团结和家庭的幸福,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安宁。尤其于旅居海外的游子,更是维系其中华根脉,凝聚民族精气神之重要举措。
第三,家谱具有强大的修身、齐家、教化子孙的作用。家训中有家规,家规培育家风,形成既定的传统的家族文化。如家谱中大都有敬父母、尊长者、睦族人、和友邻之类不同表述的家训,还记载有先辈族人忠君爱国,舍生取义的典型事迹,这些都是一个家族内部最具亲近感、最有感染力的好教材,由此而形成的世代相传的好家风,更具有强大的修身、齐家、教化子孙的作用。
第四,家谱在中华民族复兴大业中不可或缺。作为中国人家族血脉和家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家谱是一个家族生生不息、历久长存的根基。只有家族的存在和延续,才有整个国家,民族的存在和延续;只有家族的团结才能促进整个国家,民族的团结;只有家族的兴旺和稳定,才能维系整个国家,民族的兴旺和稳定。家谱文化渊源流长,博大精深,饱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营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我们要赓续历史文脉,确保“文献足以征之”,通过家谱了解家族发展史,了解学习家族历史上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先人的优良传统。
中国人有每逢盛世修家谱的习惯,古人说:三世不修谱为不孝。家法坏,谱谍尚有遗风;谱谍坏,人家不知来处。故谱不可不修。炎黄子孙、华夏儿女遍布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华人超过5500万。每年大批华人不辞艰辛,来到中国祭拜祖先。尊祖敬宗是炎黄子孙、华夏儿女的传统美德,寻根溯源是人类的天性。中国人的这种寻根追祖情结,是与延续数千年的家谱有关。
今天,我们走进家谱,理解其价值,有助于我们传承家族祖先留下的这份宝贵的精神和文化遗产,承前启后,奠基我们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