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维持宋代乐平马氏家族繁盛的教育体系

信息来源: 乐平历史文化研究会 发布日期: 2023-12-07 访问量:

浅谈维持宋代乐平马氏家族繁盛的教育体系

马水金

宋代江南东路的乐平马氏家族,起于五代十国,兴于北宋,贯穿两宋。乐平马氏不仅在政治上显赫,如马遵为监察御史尚书吏部员外郎,马廷鸾右丞相兼枢密使;而且在教育与学术方面则极为称道,宋代文学家马存(他的《赠盖邦式序》入选高中语文课本),马廷鸾次子马端临《文献通考》为“三通”之首。许多人或有诗文或文集传世,或在国史、地方志、谱牒及他人集里均留有大量资料。通过大量的文献,我们得到当时乐平马氏家族的起家、子孙的教育以及与其他家族的关系的一个比较清晰的轮廓本文以教育为主线谈谈马氏是如何在两宋期间保持长盛不衰的。

一、乐平马氏重教起家

吴国顺义三年(923),马家的第三子马朗奉命调往饶州,镇守永平军。马朗为马氏第三十八世祖,“吴王杨溥时,守石门镇为牙将”。杨漙(901--938),杨行密之子,为五代十国吴国的国君,当时饶州归吴,天祚三年(937)杨漙禅位于李昪,吴国始灭亡,饶州始归南唐。马朗、马顼、马昭祖孙三代,南渡长江,举家来到江西饶州。

马朗之孙马昭“居饶城十数年间,厌市尘之烦嚣”。见乐平永善乡没断桥风景秀美,“乃由饶而居是乡之没断桥,创业充拓,亦已成迹”。后见同乡的下阳里三面山峦叠翠,茂林成荫,一面朝畈,溪水清澈蜿蜒,比没断桥更宜于人居,遂又移居下阳里(因“壤接弋阳,故名下阳”)。“至龙图公益显,蒙知仁庙特赐宸翰宠褒风水,始书‘趾秀亭’三字于御书楼。楼前之马氏由是得名。”

马氏以官宦迁居乡里,此时北宋建立,南唐归宋,两代之后,马氏皆为平民。但马氏注重教育,以学入仕。马昭之孙马诩开办私塾教育子弟。马诩之子马传“博涉《书》、《史》”,可见马氏自迁乐平,尽管朝代更迭,马氏文脉不断自然有他的原因。马诩长子马传更是“居家喜賔客而加礼儒士,抚七子皆有成”。马传第三子马遵于景祐元年中进士,他是乐平马氏的第一个进士,马氏家族就此兴盛起来。

二、马氏的科名和宦历

马氏是宋代乐平县以科举入仕人数最多的家族之一。凡进解举22人,其中12位进士、宰相一人。

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马遵登张唐卿榜。《宋史·列传第六十一》载:(马遵)尝以监察御史为江、淮发运判官,就迁殿中侍御史为副使。入为言事御史,谪知宣州,后复为右司谏,以礼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改吏部,直龙图阁。

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马遵堂侄马康民登郑獬榜。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马康民之子马存登李常宁榜第四名。马存,字子才,任镇南军推官,迁越州察判。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马遵二哥马逸之孙马辨登李釜榜,马辨,字求复,为韶州司理。同榜进士还有马辨的堂兄浙江提刑官马之美。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马遵之弟马乔之长孙马毅登莫俦榜。马毅,初任辽州教授,升常州通判,娶赵侍郎女为妻,因迁居常州。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马毅胞弟马固登李易榜。马固胞侄马浩入紹兴二十三年(1153)解试。马浩,字元广,号盘山先生,绍兴二十三年(1153)举人,上书中兴十策,以曾孙廷鸾累赠太师。马浩长子马椿字大年,绍兴三十二年(1162)壬午年乡举,任监襄阳洒税。马椿之弟马朴,字季文,广德主簿。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举人。马浩曾孙马廷鸾,字翔仲,号碧梧,於淳祐六年会试第一,宋理宗淳祐七年(1241)张渊微榜进士,初任池州教授,累迁至政奉大夫中书右丞相。宋度宗咸淳九年(1273),马廷鸾子马端临漕试第一。马氏迁乐平以来,马氏子孙登第的连绵不断,直至宋末仍有人登第。北宋时非常密集,到南宋马固之后就稀疏起来了,因靖康之乱,马氏家族也受到极大的冲击,生活也非常困苦。但即使如此,仍有举人出现,可见马氏读书不绝。

三、乐平马氏家族的教育体系

(一)言传身教,注重子孙的教育。迁乐平的第四代代表马传,人很大方,自己博涉“《书》、《史》”,经常请儒士来教育子弟。而且“恩抚同产及同宗”,对家族子弟一同教育。开始家族培养之先河。

马廷鸾之母段氏,廷鸾公的伯父和父亲都去逝后极端困难的情况之下,“母抱群稚,家徒四壁,画荻而教,採稆(lǚ,野生稻)而食。”“而尤策厉其子于学。”家里再苦,她也要想方设法救育儿子读书。

马廷鸾《书课历序后》谈到,他养父(其伯父)卫公马光就跟他说,我们不仅会教育别人,更要教育自己的子孙,马廷鸾自己的六个儿子,哥哥严甫的两个儿子,弟弟俊儒的一个儿子均出自他们自己门下,而且个个成器。

马廷鸾之孙,马端临之子马志仁本人家学极深,饶州名士族弟马仲益、李熙、杨贞均受业于马志仁。而且“复延四方士友与共讲”。马氏俨然为当时饶州学界领袖。

(二)四处求学,以教养教。马氏世代以教书为业,廷鸾公五世祖马存还是幼年时父亲康民去逝,便随母移住在下阳里(众埠镇楼前)附近的湖围罗山。在老夫人的督促下刻苦读书,在界首马家村观音寺读书教书,随后马存外出求学师从节孝先生徐积,终成文学大家。

马廷鸾养父(即伯父)和生父都开学馆,授徒为养。至廷鸾兄弟,也是以开学馆授徒为业。《祭亡兄提干文》:“家故穷空,以开门授徒为业。”马廷鸾20岁时被聘为童子师,当教书先生。到当时乐平县著名的万全书院(今乐平市浯口镇境内)任教,在乐平界首的披云堂教书,足迹遍及乐平,延至德兴各地。廷鸾公在德兴一经堂教书时,培养了“兄弟两进士。”造就了乐平与德兴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话 。他学生余珍淳祐四年考取进士,比廷鸾公早三年。他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提高自己,自己最终考取进士。廷鸾公的儿子马端临,孙子马志仁也的教书为业,为当地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三)藏书著书,遗爱子孙。从马遵到马端临纵贯两宋。马氏藏书著书,世代不断。马氏不仅家藏丰富,而且世代不断。到马廷鸾手上,藏有唐朝中兴名将马燧的文献,《题太傅北平庄武王家传后》:“有唐太傅庄武王家传二卷,二十一世孙某采前史修成一编。”从马廷鸾《碧梧玩芳集》中《跋先龙图公交游七君子帖后》就记载了他藏有七世祖马遵在庆历、皇祐年间的往来尺牍。自北宋初到南宋末跨200多年的历史。《跋家藏七君帖》,七君子为北宋文学家杨亿、苏轼、苏辙、欧阳修,政治家文彦博、韩琦等“三百余年典刑,文献在焉”。藏有多少书呢?《用大东莱临川诗韵示诸儿》:“惠子五车书,彼富吾何慊?”诗中提到“五车书”虽有文学色彩,但马廷鸾建“老学楼”藏书就可见一斑了。马端临能写出《文献通考》这部史学臣著,就得益于丰富的家藏。

马氏不仅藏书,而且著书立说,教育子孙后代。马廷鸾《碧梧玩芳集》中就有《书御史龙图公(马遵)集后》,《题察判学士(马存)家集后》,《题外祖看青堂赋手稿后》等。从中可看出马氏对祖先的文献资料都保存得极好,而且流传有序。这也是乐平马氏从宋初到宋末近三百来青紫不绝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马氏与乐平望族的关系

马氏与洪氏有渊源。宋朝是洪马二氏人才济济的辉煌进期。据同治版《饶州府志》及《马氏宗谱》记载:马氏有进士12人,举人22人;洪氏进士14人,举人30人。整个宋代,一个小小乐平县,光洪马两家就有这么多人才,加上两个宰相。乐平其他各姓氏人才之盛也可想而知。从当时的时代讲,洪氏主要活动在风雨飘摇的北宋末年和南宋前中期。而马氏一部分活跃在北宋前中期,而另一部分则是在摇摇欲坠的南宋末年。马氏的第一个进士马遵于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中进士,而乐平洪氏第一个中进士的洪彦升则是在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比洪氏早了51年。洪马气节、文章,虽有侧重,但优势互补,相得益彰。至今犹被乐平人民视为梓里之光,一市之荣。古代双方族人肝胆相照,相互提携,情谊浓厚,传为佳话。马廷鸾在《题洪厚斋行状后》:“余家与洪氏有连。从曾伯祖老山翁(马登)客惠、敏二公(洪适、洪迈)二文公门,晚岁与文敏公相与尤厚,以故二公文字余家略备。”洪迈在《夷坚志》中,对马登比较详细的记载。马登虽满腹经纶,诗文俱佳,书法古雅,但在科场中,屡试不中,不得已“中年罢举”。然而马登又有大幸,得以客三文公家,切磋艺事,研讨诗文,鉴赏书画。终被洪丞相荐于朝廷,授“秘教”之职。宋理宗绍定二年洪斗祥中黄朴榜进士。“马廷鸾以笃实存,由两浙运管入主宫告院,迁国子监丞。”

洪马二族,除了上述的人际关系,传为艺林佚闻。其实,两家还存在血缘关系。政和二年进士,常州通判马毅和建炎二年进士泾县知县马固,马廷鸾高祖马强的生母洪氏夫人,便是乐平洪氏族人。

马氏与程氏渊源亦深,马廷鸾与程博文同在披云堂教学,乐平学子多出他们之门。马廷鸾之父在高阳许氏家教书,许氏族人多出马氏门下。马许两家除了师生情谊,还有血缘关系。马端临的女儿就嫁给许氏为妇。孙女嫁给外孙许瑶。许瑶,明高阳候许瑗之兄,文学名家,著有《瓢稿》一书。

马氏与乐平旺族的联学联姻,也是维系乐平马氏在有宋一代长盛不衰的一个重要方面。马氏家族正是通过对教育常抓不懈,才保持了有宋一朝整个家族常盛不衰的一个奇迹。同样,一个家庭,一人家庭乃至一个国家,如果教育不兴,都是没有希望的。


相关文档:
相关附件:
关闭
打印

主办单位:乐平市人民政府承办单位:乐平市大数据中心ICP备案号:赣ICP15003826号-2

地址:江西省乐平市大连新区为民服务中心二楼 电话:0798-6568602 电子邮箱:lpic@jdz.gov.cn

政府网站标识码:3602810028 赣公网安备:36020002000383

江西乐平市政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