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地域文化助力老北街建设的思考与设想
胡继华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文化的载体。文化街区是最具城市地域特色的文化核心,它从社会、文化、经济、景观、环境等各方面有机互动,将城市的历史与现状、文化与经济、商贸与旅游、传统与时尚等高度融合起来,对我们城市的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有重大促进作用。
当前,文化街区是城市旅游经济的“金名片”,是城市发展的“新载体”,也往往是一个城市的标志和“博物馆”。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乐平市要进一步发展城市旅游业,关键是打造和发展以老北街为重点的历史文化街区。
一、文化街区是城市文脉和城市特色的集中体现
乐平于东汉光和元年(178年)置县,距今有1800多年历史。乐平老北街始建于南朝,鼎盛于明清和民国时期。南朝时,梁鄱阳忠烈王萧恢(476年~526年)在万家池建脂泽庄园,奠定了老北街的基础。唐朝中和三年(883年),乐平县治由铜山港口迁到老北街所在地花靥镇,北大街由此成为县城发展的原点。到了宋代,老北街已发展成乡土特产、南北杂货、烟花爆竹、竹炭木材等商品销售主要街道。由于历史上发生过多次火情,老北街被乐平人戏称为“火龙街”。
宋范仲淹任饶州知府经过乐平时,令百姓集资挖井建池,蓄水防火,万家池因此得名。同时在万家池对面建郭西庙,以驱邪镇火(清咸丰年间被焚),郭西庙巷由此得名。明万历年间,万家池改名范家池,并在井池东侧建范家大祠堂,以纪念范仲淹,清代曾在祠堂内展陈范文程事迹。
清代老北街发展至鼎盛时,有近400余店铺,是赣东北区域最为繁荣的综合商业街区之一,直至解放初期。由于城市的发展,原东、西、南街区的先后改造拓宽,鉴于老北街与南街不能对接,于是新建了一条新北街(现称洎阳),而老北街便成为乐平市现今唯一保留下来最为完整的一条古街。
老北街不仅是历史上乐平最为繁华的文化街区、商业街区,也是现在乐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组成部分。加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利用、发展,是发展城市旅游文化,构筑城市文化品牌,展示城市历史文化个性,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继承和弘扬乐平地域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选择。
旅游业是我国各大城市经济建设的重头戏,由于旅游业带动了城市商业的发展,所以各城市都在打造与旅游业相配套的商业街区,其中不乏“历史文化街”。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历史文化街区是活态的文化遗产,有其特有的文化传承,具有其自身的故事、自身的文化、自身的风格。所以,历史文化街区不仅仅是保护其外观的整体风貌,更重要的是发展和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就是说,不但要保护构成历史风貌的文物古迹、历史建筑,也要加大力度发展和保护构成其整体风貌的文化要素和文化气息。
历史文化街区是商业和人文的结合,是旅游运作的重要卖点。历史文化街区由于在建设中集聚了城市的人文历史、建筑风格、民俗风情等文化元素,因而在延续城市历史、传递城市文化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历史文化街区与其说是街区,不如说是以街区为表现形式,文化氛围、历史积淀和历史故事浓郁、特色商业发达的特色文化景区。其特点是旅游资源丰富,老字号商铺众多,情景化和体验化的趋势明显。如,独具特色的演艺场、吸引力比较强的节庆活动和地方传统特色活动等。其业态多为古玩字画、旅游纪念品店铺及饭店茶馆、酒吧客栈等。老北街无疑具备了这些特点,所以说,只要我们进一步加强街区文化建设,进一步突出地方特色,进一步发展其景区化、休闲化、娱乐化的特点,就能提升它的品位和知名度,从而促进其商业化的快速发展,并充分体现城市文脉和城市特色。
二、大力挖掘、发展老北街的文化潜力和文化内涵
改造一座城市、一个街区的市容外观容易,但要培育一座城市和一个街区的的人文内涵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一步一个脚印,一点一滴付出。从先进地区建设的经验来看,许多城市和街区是文化提升了建筑,甚至是先有文化后有建筑。如北京的大观园,是在拍摄电视剧《红楼梦》时才建造的,可以说是《红楼梦》成就了旅游景点“大观园”。同样,《水浒传》成就了山东菏泽水浒好汉城;《三国演义》成就了江苏无锡三国城;《西游记》使西游记公园这座位于湖北随州一个小镇的主题公园闻名遐迩。这说明,这些景点的人善于利用文化来提升景点的知名度。
历史文化街区以拥有高品质的文化遗产为核心特质,其空间格局、特色建筑及遗存的文化资源具有历史文化研究价值以及别致的美感,吸引了大量游客。但历史文化街区不同于新建的所谓文旅小镇,新文旅小镇要么挖掘文化,要么植入文化,但由于时代变迁,即使复原了建筑景观,附会了历史文化,也给人物是人非的感觉,缺少的就是前人遗存的历史场景,尤其是人文情境。
多年来,老北街的改造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将以前凌乱、破旧不堪的城市巷道改造成了与乐平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相匹配的具有乐平地方文化特色的历史文化古街。但是,这条街道的人文内涵距我国许多城市打造历史文化名街的标准还很远。如何将这条古街打造成景德镇市乃至全省、全国闻名的历史文化名街呢?笔者认为,在建筑的硬件上去后的基础上,应该在文化内涵上下硬功夫,也就是说,现在的重中之重是大力挖掘和发展这条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潜力、文化内涵。
目前,在老北街区域中,尚有清代江氏典当行建筑群、周家、彭家大祠堂、荷园、国民党鄱湖警备司令部驻地、薛家塘、啸月移、三都试馆、老营盘、翥山书院,以及花园巷儒林汪氏旧居,富贵巷明初县丞彭氏府宅等重要历史文化遗产(迹)。这些遗址遗迹,每一寸土地都有历史,每一个地方都有故事,但还没有组织力量进行认真细致地挖掘,这不能不说是老北街历史文化街区一个巨大的损失。如果将江氏典当的故事、荷园变迁的故事、翥山书院的故事等等通过文学作品、电影电视传播或建筑景观再现,就能有力提高老北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可以提升外地游客到老北街游览、购物的吸引力。
目前,老北街的商铺空置率较高,究其原因,还是对街区文化内涵的挖掘力度不够,与一些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历史文化街区相比,我们的文化工作可以说是还未起步,或刚刚起步,没有在老北街打造出什么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也许有人会说,老北街也没有那些文化遗产呀。笔者认为,不是没有,而是没有挖掘!老北街其实是乐平“文化富矿”,仅萧恢、范仲淹、薛仁辅、马端临、汪道诚、石景芬等在此留下的故事就足够我们挖掘了,如果再加上虚构的文学作品、民间传说和民风民俗,就肯定能将老北街打造成“有历史、有记忆、有故事”的历史文化名街。
三、以优质的文化和旅游标准打造老北街
对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乐平来说,开发利用好历史文化街区,把历史文化街区作为文化建设、旅游建设、城市建设、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打造,是浓缩乐平城市历史、彰显乐平城市文化、展示乐平城市物产、体现乐平城市品位、丰富乐平城市形象的重要工程,对于乐平的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提高城市的宜居度、知名度、美誉度都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用旅游景区的标准打造商业街,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南京的夫子庙历史文化街依托夫子庙和秦淮风光打造优质景区;成都的锦里古街依托武侯祠再现四川民风民俗;景德镇的陶溪川依托老瓷厂打造“传统+时尚+艺术+高科技”的城市文创街区,等等,都是与景区结合发展起来的繁华商业街。这些优质旅游的案例,对我们应该有所启示。我们应该以此为经验,依托“洪公气节、马氏文章”和“中国古戏台之乡”“赣剧之乡”这些历史文化的金字招牌,和周家巷、陈家巷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古街,进一步拓展、延伸其文化内涵,就一定会将老北街打造成具有优质旅游标准的、国家上A级的旅游景区。
对照优质旅游的标准要求,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历史文化街区是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其承载的历史信息和人文情感是不可重建的。对老北街而言,应致力于完善其基础设施,维持其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功能和经济文化活力,在保护历史建筑和修旧如旧的基础上,对内部设施予以现代化手段的升级。同时还应该认识到,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商业化改造,不是独立进行的,需要与周边的环境相吻合,这样才能达到相互造势的效果,从而提升老北街的整体价值和影响力。
同时,我们还应该结合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行动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等工作,不断推进老北街周边环境的优化、提升,不断加强其周边的公共服务设施,使老北街成为体现乐平文化特点,具有旅游、购物、餐饮、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的、能满足外来游客和广大市民文化消费和物资消费愿望的重要历史文化名街。为此,提出以下几点设想:
首先,由市文旅新局牵头,组织专家学者和文学工作者对老北街进行全方位的、历史的和现代的文化包装,不断提升这条古街的文化品位。
其次,由市委宣传部牵头,向社会各界人士,尤其是“老乐平人”广泛征求有关当地民间传说和轶闻趣事,将老北街打造成处处有故事、事事有传说的古文化街区。
第三,由市商务局牵头,尽量恢复老北街的“老字号”,对已经消失的老字号进行重新包装、出售拍卖,甚至可以将散落在旧城各处的老字号集中在这条街上来。
第四,由市城管局、市住建局牵头,结合“洪马精神”“古戏台文化”“赣剧文化”等地域元素,对老北街的周边环境进一步美化、亮化、绿化,将其建成古朴园林式街区;
第五,由市规划委员会牵头,科学规划和建设一批高档酒店和会展、会议中心。同时,市委市政府想方设法将全省乃至全国甚至国际各种会议引到乐平召开,不断提升乐平知名度。
历史文化街区的兴盛源于旅游业与商业的跨界融合。将繁荣向上并具有体验感的旅游业和带有生命力的商业跨界融合,历史文化街区才能受本地市民喜爱、受业界青睐。为此,我们要“以古带今”,重视文化、人文景观的打造,不断加强老北街的文化建设,将这个历史文化街区与现代商业、旅游休闲进行文化元素的结合,利用历史街区的文化内涵,吸引带动现代城市发展,并将其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著名的旅游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