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乐平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一点思考
胡继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文化资源作为承载与见证人类的传统文化与精神,即是一个民族及某一区域的重要财富,亦是人类社会拥有的共同财富。乐平历史悠久,人文历史遗存比较丰富,历史文化资源种类繁多,形态各异。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可以增进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不仅是我们上不负祖先下不愧后人的应尽职责,而且它原本就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应有之义。作为一名文化研究会会员,我就如何保护利用乐平历史文化资源和挖掘其现代价值作一点自己的思考。
一、乐平历史文化资源的优势和特点
(一)悠久的区域历史资源
乐平地处鄱阳湖盆地边缘与赣北丘陵接界处,在旧石器时代已有人类栖息。春秋战国时期先后隶属于吴、越、楚,初属番邑。秦时实行郡县制,属九江郡番县。汉代为余汗县乐安乡。
东汉光和元年(178年)置县,县城立于银城堡(今德兴银城),因“南临乐安江,北接平林”而名“乐平”。东汉兴平二年(195年),迁县城至洎口(今名口戴村),改名乐安县。南朝陈天嘉元年(560年),撤销乐安县建制,辖地划入鄱阳县。太建十三年(581年),以原乐安县辖地建置银城县。隋朝开皇十年(591年),撤销银城县建制,辖地再度划归鄱阳。唐朝武德四年(621年),恢复乐平县建制,隶属江南道饶州。武德九年(626年),又撤销乐平县建制,辖地仍隶鄱阳。开元四年(716年),再度重建乐平县,县城立在长乐水口(今众埠铜山港口),隶属江南西道饶州。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划出县东北境怀金乡与休宁县回玉乡合并建置婺源县。元和七年(812年),又划出县东北境丹阳乡入隶婺源。中和三年(883年),迁县城至花靥镇(今乐平洎阳)。南唐升元二年(938年),划出县东境乐平、银山、南部3乡建置德兴县。宋朝熙宁年间(1068—1077年),又划尽节乡入隶德兴县。元朝元贞元年(1295年),升县为州,隶属江浙行省饶州路。明初,乐平随饶州府归隶江西行省九江道。正德七年(1512年),划出县境南部新进乡全部和丰乐乡大部与鄱阳、余干二县划出的部分地区合并建置万年县。清代,乐平县承袭明代建制和隶属关系,至此县治区域固定。
(二)丰厚的历史人物资源
研究历史人物的重要活动,研究历史人物在当时所发挥的作用,对于整理当地历史遗产,开展历史科学研究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都有很大的帮助。乐平历史人物众多,历史上曾出过“一王二侯五宰相,两名状元威武将,三位榜眼和探花,二百六十进士郎”。特别是自宋以来,乐平先后考中进士的学人达264名,其中状元2 人,榜眼、探花各一人。尤其以两宋期间达到高峰,两宋乐平进士达178人,举人达333人。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乐平一县考中进士的竟达10人,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全县考中了8个进士,至于一年考中四五个进士的记录就更多了。到了当代,乐平的文化教育更是令世人瞩目,各种专业人才分布在海内外各领域,甚至出现一家出了10个教授的盛况。
唐代大孝女饶娥,是乐平第一个在二十五史中立传的人,柳宗元为她撰写碑词,范仲淹写诗咏吟她的事迹。北宋风节名臣洪皓,以“通问使”职出使金国被扣15年而不辱使命,全节而归,被誉为“苏武第二”“忠贯日月”。南宋史学巨擘马端临,穷其毕生时间和精力,专心致志编纂完成《文献通考》这部皇皇巨著。清咸同年间任台湾知府的袁闻拆,致力于当时尚处于蛮荒之中的台南台东的开发教化,维护国家主权,保卫大清疆士。此外,“公车上书”汪丹甫、梨园义士夏廷宜、抗日名将张雪中、数学巨子戴良谟、左翼剧作家石凌鹤……等等历史名人数不胜数,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生命谱写了乐平历史发展的光辉篇章。
(三)典型的赣剧文化资源
赣剧,江西省地方传统戏剧剧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表演风格古朴厚实,亲切逼真,歌舞结合,声腔体系十分丰富。赣剧起源于赣东北,其声腔基础为明代四大声腔之一的弋阳腔,融合了清代中期传入江西境内的昆腔与乱弹而形成,是古代四大声腔之一。
乐平是赣剧主要支派“乐平腔”的发源地。乐平腔又称高腔,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声腔之一,它源于南戏,形成于元末明初,与弋阳腔同为京剧的源头之一,是来源于生活的平民剧种。据考,明代嘉靖年间,在弋阳腔的影响下,变出了许多新的声腔,而乐平腔就是其中的一种。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在《宜黄戏神清源师庙记》中写道:“自江以西为弋阳,其节以鼓,其调喧。至嘉靖而弋阳调绝,变为乐平、为徽青阳……”王骥德在《曲律》中说:“数十年来,又有弋阳、义乌、青阳、徽州、乐平诸腔之出。”沈宠绥也在《度曲须知》中写道:“曲海词山,于今为烈。而词既南凡腔调与字面俱南,字则宗洪武而兼祖中州;腔则有‘义乌’‘弋阳’‘青阳’‘四平’‘乐平’‘太平之殊派’”。当代戏曲理论家则叙述得更加明晰具体:“弋阳腔虽然出生于江西,但很快就向外省发展,在江西本省最初是蜕化为乐平腔,那就是以弋阳腔的唱法结合了乐平地区的语音和当地土戏而形成的一种声腔。”不仅如此,有人还称誉:明末清初“赣剧(按:应指江西的饶河戏、信河戏等乱弹腔)以乐平腔之大名称盛一时。”可以说,乐平腔为赣剧戏曲史上写下了闪光的一页。
(四)独特的古戏台文化资源
我国的古建筑在世界建筑中独树一帜,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和科学价值。乐平古戏台是江南乡土建筑的典型模式,均为砖木结构,既兼庑殿式建筑的庄重,又寓楼阁式建筑的灵巧,是当地建筑技艺的历史记忆和历史见证者,它承载着当地古建筑的文化积淀和地域特色。被命名“中国古戏台之乡”的乐平有“中国古戏台博物馆”之称,当地古戏台被称作“中华一绝”,现存458座,灿若星辰,遍布全市城市乡村,其中宋明各4座,清代70余座,民国时期的60余座。古戏台形式多样,异彩纷呈。按属性分,有祠堂台、庙宇台、会馆台、宅院台和万年台;按功能分,有晴台和晴雨台;按结构分,有木质结构台、石质结构台和石木混合结构台。无论何种戏台,其造型之雄伟,气势之恢宏,工艺之精湛,无不令人叹为观止,其中国保级镇桥“浒崦戏台”最为著名。
乐平古戏台是融建筑、工艺、雕塑、美术和文学于一炉的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和国内外罕见的文化旅游资源,乐平的古戏台营造技艺入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乐平古戏台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和观赏价值,其中涌山昭穆堂祠堂台、项家庄五桂堂祠堂台、车溪敦本堂戏台、南岸双面台、浒崦名分堂双面戏台、戴村上中房戏台、坑口万年台、横路万年台、南界首万年台颇具代表性。最早的是后港镇菱田村的皋二公戏台,始建于宋徽宗宣和二年,距今已有880多年的历史。虽历经百年风雨,柱梁、门窗、斗栱、飞檐翘角等部位雕刻的精美人物图案,依然清晰可见,造型美观,凸显了乐平建筑艺术的感染力。
(五)多采的民俗文化资源
乐平,自然山水钟灵敏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民俗风情姿彩浓郁,民间文艺丰富、文化形式多样。
乐平民间重视的传统节日除春节、端午、中秋外,还兴冬至、清明祭祖,元宵合家团聚。春节是民间最重视的传统节日,外出的人一般都赶回家乡团聚“过年”,至今还流行“初一亲、初二灵,初三初四拜丈人”的春节习俗。乐平元宵除了家家户户燃放鞭炮外,有舞板龙灯、游彩架、踩高跷等习俗。清明节祭祖风气日盛,除上坟扫墓,有的还保留“族祭”及踏青、包清明果习俗。端午节除了包粽子,还盛行划龙船。中秋节风俗主要是月饼送礼。冬至除祭祖外,农村宗族还有敬老活动,多数大村庄冬至那天都办酒席招待全村60 岁以上的老人,包括本村本姓居住在外的老人。因此,冬至可以说是乐平民间的“老年节”或“敬老节”。有些农村宗族还有冬至为新生儿和新媳妇上谱的风俗。目前,农村大部分还流行“包娶包嫁”风俗,结婚的喜宴费、嫁妆费全部或大部由男方承担,迎亲用轿车,婚礼仪式全程摄像,喜筵在酒馆办已在城镇已成风尚,还有少数人家行“坐花轿”、“拜天地”礼节。城乡葬礼都崇尚隆重,大摆酒席,名为“吃肥肉”,有的农村还行复古的“拜诞”“做斋”甚至“开堂点主”仪式,奏乐唱礼,但封建迷信活动开始淡化。
二、保护利用乐平历史文化资源面临的问题和不足
从共性问题来看,国内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普遍存在诸如过度开发、不合理利用,保护规划的编制滞后、忽视名镇名村的整体保护,保护措施不力、管理不到位,居住环境差、不能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等问题。从个性问题来看,乐平作为赣东北为数不多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受地域、历史、民俗、观念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在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等方面也存在不同于其他历史文化名城的问题。
(一)保护利用观念上的纠结
虽然全市上下对当地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认识不断提升,但现有决策者、投资者、专家学者和普通市民的观念仍存在差异,有关部门、一些专家囿于文物、规划、交通、市政、国土、旅游等不同角度,在认知理念上存在差异;普通市民也因产权人、非产权人,利益相关者、非利益相关者等不同立场而存在矛盾;不同人群的价值取向、审美取向也存在差异,在对一些古迹遗址的去留和一些已经消失的历史文化景观是否重修的问题上意见不一。
(二)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上的匮乏
乐平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但文化品牌缺乏。古戏台、南窑古瓷窑址、何家台--周家巷历史文化街区、观音阁及古祠堂等等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国内有一些城市并无历史文化资源,但由于重视创意策划,善于无中生有“编故事”,把文化产业搞得风风火火。而我市的历史资源博大精深,却因缺乏创意策划而名不见经传。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整合、协调发展不够,文化与旅游、休闲、园林等关联产业的融合发展水平不高。在民俗特色的文化旅游项目上,既缺乏丰富多彩、体现浓郁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性旅游纪念品的深度开发,也没有像“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印象西湖”那样的经典之作让人过目难忘、经久回味,对外影响力、号召力、轰动效应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三)相关配套设施建设上的滞后
基础设施建设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我市文化旅游基础设施规模不够,旅游住宿接待能力不足,辖区内星级饭店仅10余家,旅游旺季较难满足游客需求,部分快捷酒店缺少餐饮功能。从市区而言,老北街区、古戏台博物馆等历史文化场所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及老宅古屋、历史建筑的保护、恢复和建设相对滞后,尤其是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与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还不相称。城市道路不够完善、公交线网与站点布置不合理、断头路和梗阻路未打通畅通等,造成乐平交通拥堵,很大程度影响了参观旅游路线。
(四)体制机制健全上的不足
我市现行文化管理体制还是政府主办和政府垄断性质的,文化市场仍然是“条块分割”,尚未形成全市统一的文化管理大市场。受其影响,我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中依然存在资金投入少、全民意识培养不够、保护与利用矛盾、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度不高、旅游市场经营管理不到位和宣传不足等问题。著名的乌镇、周庄等江南六大历史文化古镇无论是经济投入、市场营销,还是市民保护古镇意识等方面的经验做法,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只有解决这些制约它进一步发展的不利因素,我市历史文化资源利用才能迈上更高的台阶,才能体现它更具竞争力的历史文化价值。
三、开发利用乐平历史文化资源的对策和建议
乐平历史文化资源是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在促进全市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对外文化交流中作用重要、意义重大。所以,针对存在的问题,必须采取针对性、务实性措施大力整改,提升乐平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形象和品位的重要标志的深刻内涵。
(一)打造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品牌
从政府的服务功能来说,政府机构将会越来越综合考虑传统文化资源的继承与创新、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全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覆盖与共用。市政府可以围绕乐平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沿革,通过建设乐平历史文化陈列馆,展现乐平作为中国古代戏曲声腔乐平腔的诞生地和当代赣剧的主要发源地的独特而厚重的文化历史。并研究制作关于“洪公气节、马氏文章”等历史文化现象及其相关的重要历史人物雕塑。用浮雕或壁画的形式展现历史文化和民间传说。同时,依托古戏台博物馆、老北街区和乐平古戏台文化发展商会,打造乐平历史文化博物馆、乐平历史文化风情园、乐平古戏台文化产业园等,把这些资源发掘好,利用好,形成众所周知的品牌,成为乐平精美的历史文化名片。
(二)突出文化内涵的特色建筑和特色活动
古建筑和其他一切历史文物一样,其价值就在于它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东西,一经破坏就无法挽回。因此,保护它们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大事。在全市历史文物普查中,共查清古戏台412座,宋到清朝所建立古祠堂近100幢,其他文物古迹2000多处,其中不乏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体工作中修缮古建筑是保护开发的首要任务。首先,应该重点修缮和复原市民熟知的何家台--周家巷历史文化街区等,使它们成为新的特色鲜明的地标性古建筑街区。其次,可以通过对现有古村落、古遗址进行整体保护和修复来展示当地的历史文化、地域风情。再者,大力推出特色活动项目吸引八方游客,重点是多形式开展以赣剧文化、古戏台营造技艺为代表,以剪纸、谷酒酿造、红糖制作、桃酥生产等为重要内容的乐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
(三)精心设计富含历史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
旅游产品是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载体,历史文化资源也可以增加旅游产品的附加值。如何有效将地域文化元素融入旅游产品的开发,是实现旅游经济增长从规模型向效益型转变的关键,也是推介底蕴深厚的地域文化的必由之路。乐平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应该把握旅游正逐渐成为人们重要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经济活动的有利契机,推出有深刻文化内涵和富含地方民俗风情的旅游商品。可以开发旅游风情食品、纪念品,如建立乐平小吃美食一条街、古戏台文化产品购物市场等;壮大发展乐平花猪、乐平贡椒及白切狗肉、塔前糊汤等当地特色风味为主的餐饮业;同时将安牌桃酥、洄田排粉、名口红糖等美食糕点统一采用能体现乐平历史文化内涵的精致礼盒包装,既可作为旅游纪念,又可用于馈赠亲友。开发以古戏台模型、历史人物根雕、赣剧演唱专辑等为主的工艺品,让游客深刻体会到乐平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域文化。
(四)给予历史文化传承有利的政策和适度的资金支持
毋庸置疑,把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强大的文化旅游产业,需要政策、资金、市场、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可以依托我市“赣剧之乡、戏台名都、‘洪马’故里、江南菜城”的城市文化定位,结合当地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出台务实而又灵活的扶持政策,进一步加快城乡文保单位等历史建筑的保护、恢复和建设。赋予我市文化旅游部门更多的发展权、建设权、管理权,促进乐平文化旅游产业稳步发展。适当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重大文化产业项目资金向历史文化建设倾斜,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投资,利用自有房屋和土地建设符合规划的项目。在积极筹建“乐平古戏台营造技艺院校”的同时,大力引进专业技术人才,主要是保护利用和经营管理方面的人才,做大历史文化旅游产业。
(五)形成共建历史文化名城的强大合力
保护利用乐平历史文化及旅游产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共同开发建设。要进一步研究制定乐平历史文化资源总体保护开发规划,争取国家和省、景德镇市给以更多的支持帮扶。发展和建设时坚持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大小并进等原则进行合理建设,如,先启动民俗度假村、仿古酒拾店及赣剧风情园、古宗祠复建等一批投入少、见效快的项目。处理好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对历史遗迹、遗存、遗物等文化遗产严加保护。同时,进一步加大对乐平历史文化及旅游开发的宣传力度,重点对赣鄱古人类、南窑遗址和洪皓出使金国、马廷鸾拒与元政权合作等的历史,以及历代名人留下的战迹、足迹、墨迹等形成专题报道,并编入乡土教材,形成全市上下知晓乐平历史背景,关注和保护乐平历史文物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