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保护乐平民间口头文学

信息来源: 乐平历史文化研究会 发布日期: 2025-03-21 访问量:

传承保护乐平民间口头文学

柴有江

乐平市地处赣东北丘陵盆地和鄱阳湖平原之间的过渡地带,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区,冷暖交替,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境内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古属饶州,为历史上的“江右名区”。顾名思义,饶州——富饶之州

由于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的优越,资源的广茂,乐平先辈们勤劳勇敢、智慧丰富,自古是江南一方富庶之地。发达的农耕文明、殷实的经济基础促进了文化的兴盛,造就了一座有着1840余年建置史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孕育了一方融物质遗产文化与“非遗”文化两者为一体的文化厚土,其历史是厚重悠久的其文化是多元多彩的。

口口相传于历代乐平劳动人民中间的民间口头文学即是其最厚重的文化之一,深为乐平民间百姓喜爱和运用,已传承千年,全体民众都是传承者、运用者、传播者。富有浓郁地方乡土韵味的民间口头文学很早就起源于以乐安河为“母亲河”的“一河七水”两岸,渗透进乐平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

口头文学在我国源远流长,在乐平民间亦广为流传,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此乃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人们观察自然气象、抒情言志、治家处世、褒贬时风、表达爱憎、兴教助学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具有用字精炼、合辙压韵、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易传易记、幽默风趣等特征,融艺术性、趣味性、实践性、可用性于一体,可谓金玉良言。“上山下水问渔樵,要知民意听民谣”,便是真实的写照。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乐平民间口头文学是勤劳智慧的乐平人民在生产生活中总结,又反过来指导人们开展生产生活的经典语汇,它们既高度概括、精炼生动,又通俗易懂、释理深刻,在乐平劳动人民中代代相传了上千年。但因其只在民间口头流传,鲜见于书面,随着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逐步改变,尤其受新科学生产技术革命影响,很多反映农事气候、为人处世的老话谚语、歌谣故事已渐次淡出人们的语言、生活,不为年轻一代所熟悉,是我们急需保护传承的一项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因而,将其及时收集整理、辑录成篇,并出版发行、进入新华文库,以免其随着一辈辈老人的去世而日渐消失就显得异常迫切和需要。

新世纪以来,乐平不少热心民间文化人士,他们工作之余,通过日常积累、采访问询和发动群众一同收集等方式,收集了不少乐平民间谚语、歌谣、彩词、谜语、故事、民俗、曲艺等,其中许多收录内容还未在书面见过,为真正意义上的乐平乡间口头文学。这些以民谚、故事、歌谣为主体的口头文学,有的是乐平特有的,以口语化、方言化的形式在乐平代代相传,也有一部分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古老的,而在乐平民间广为流传,百姓经常使用,耳熟能详日用不觉。

目前,这些收集内容还只是散布于各收集者个人手中,未得面世。该内容若得进一步完善并正式出版发行,一方面进入新华文库,以免失传、灭迹;另一发面作为地方乡土读本进入校园,堪称加强学生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教育的好教材。

抱着去伪存真、古为今用态度,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承保护、阐发弘扬好乐平民间口头文学

收集整理、结集出版、进入校园,使之成年轻一代学习、工作、生活和立身、律己、奋进的一面镜子,警之未来,鼓之向上,必收益甚多,可激励图强,可警钟长鸣,可陶治情操。持之以恒,必结硕果。希望古代民间口头文学能为今所用,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放射出灿烂的光芒!


相关文档:
相关附件:
关闭
打印

主办单位:乐平市人民政府承办单位:乐平市大数据中心ICP备案号:赣ICP15003826号-2

地址:江西省乐平市大连新区为民服务中心二楼 电话:0798-6568602 电子邮箱:lpic@jdz.gov.cn

政府网站标识码:3602810028 赣公网安备:36020002000383

江西乐平市政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