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立市”助推乐平高质量发展
徐莺凤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从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的战略高度,关心和推动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工作。2023年10月7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
对景德镇这个世界瓷都、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习总书记始终念兹在兹,关爱备至。早在2015年,习近平就先后两次对景德镇御窑厂遗址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批示。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时又提出“要建好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打造对外文化交流新平台”。2023年10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来到“千年瓷都”景德镇,深入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等处考察调研,再次要求“把‘千年瓷都’这张靓丽的名片擦得更亮”。殷殷嘱托,一字一句,既是为千年瓷都擘画的发展蓝图,也蕴含着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深邃思考。
作为景德镇市下属一个举足轻重的县级市——乐平市,其第七次党代会就提出,要“以融入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实验区为引领,加速推进景乐一体化,着力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景德镇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也明确提出“着力推动‘景乐一体化’,打造‘半小时经济圈’ ”。为贯彻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乐平市委市政府提出,坚持文化立市、工业强市、贸易兴市“三手”同向发力,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加快打造现代化特色产业体系。
为此,按照“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目标要求,大力实施“文化立市”战略,进一步发挥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振奋精神的作用,擦亮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的招牌,传承“洪公气节,马氏文章”文脉,弘扬名人名贤精神,为乐平高质量发展增强软实力,提供支撑力,体现超越力。
一、在宣传推介上下功夫,让声音“响”起来。
一是创作经典文艺作品。立足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围绕蕴含重要人文思想价值、体现民族精神、影响历史走向的重大事件展开艺术创作。如挖掘洪皓使金展示的民族气节、红十军创立的革命精神、建设共产主义水库的为民初心,精心编排大型赣戏剧目,定期组织“千人品茶观瓷听赣剧”文艺演出。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文艺研学活动比赛,组织力量撰写一大批有深度的文艺、新闻、报告文学、调查报告等作品,用艺术的方式对历史和现实进行审美叙事,用审美的眼光对历史和现实再发现,以启示未来。
二是用好现代媒体平台。借助抖音、头条、映客、知乎等新兴媒体,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的乐平元素,让普通群众对传统文化艺术传播的参与性和互动性逐渐增强。立足乐平实际,大力实施“网红文艺”“赣剧新苗”培育工程,在扶持与培育文艺团体的基础上,推行“网红演戏、演家乡戏、为百姓演唱”的自娱自乐式的文化活动模式,充分发挥“网红宣传”活跃文化生活方面的作用。
三是打造时代文创产品。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参与“乐平文化”题材的文艺创作,将乐平古戏台、赣剧、名贤故事及水桌酒等文化资源转变成陶瓷工艺品或文创产品。拓展名人乡贤诗词、家风家训、现代的村规民约等题材,融入乐平老北街、古戏台、田园综合体、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各景区景点以及洪皓书院、洎阳楼等地标性建筑之中。使这些文创产品叫得响、传得开。
二、在经济与文化融合上下功夫,让名片“亮”起来。
一是工业与文旅发展有机融合。近年来,乐平市咬定“工业倍增”目标,迈向“工业强市”之路。但工业与文旅并不冲突,反而可以相互促进,可借鉴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在改造提升老旧小区、老旧厂区、老旧街区和城中村等存量片区功能等工作中,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有机融合、巧妙植入,打造具有当地人文特色的文化体验地。利用乐平现有的工业资源与工业遗产,发展工业旅游,将工厂、生产线等工业设施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使游客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工业生产的过程和技术。
二是产业升级中注入文化元素。立足现有文化资源,通过发展新兴产业、特色产业,优化传统产业结构,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依托乐平独特的文化资源和优势,如古戏台文化、赣剧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文化、非遗文化、自然人文景观文化等,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方面,提升文化产业份额,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例。
三是强化生态环境支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力度,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和生态破坏行为,加强古建、古迹、文物的保护与修复工作,为产城景、文商旅的深度融合提供优美的生态环境支撑。
三、在培育文化产业形态上下功夫,让业态“旺”起来。
一是培育会展经济。学习借鉴景德镇市陶博城、国际陶瓷博览中心等会展经验,发挥我市各级商会和乡村振兴促进会、乡村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等社会组织作用,积极引导重大、重要的大型会议或大型展演落地,主动对接本土企业及来乐落户项目会展工作,力争一批优质会展项目落户。大力发展一批“乐平文化+来乐企业”新业态,实现乐平城市、来乐企业的知名度双提高。
二是发展研学经济。在景德镇陶博城、国际陶瓷博览中心等地专设乐平文化展示区,入驻“赣剧+古戏台+历史文化”,陶瓷工艺、木雕、剪纸、手狮、串堂鼓等非遗、文创产品,并创新多种类文化研学产品,加强宣传推广,完善配套设施,强化政策支持,建立合作机制。可由有关部门联合旅行社、校外培训等机构共同实施,吸引各地高校学生、科研人员来乐研学,组织本市各中小学师生观摩、研学,开展实地思政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动研学经济的发展,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
三是助力夜市经济。充分发掘夜间文旅资源,着力培育“夜秀、夜食、夜市、夜游、夜宿”五大主题文旅消费场景,通过将传承传统饮食文化与夜间休闲消费有机结合,营造夜间文旅消费氛围,助推新型消费发展,激发城市活力。依托老北街、洎阳楼及城市公园,注重文化创意设计,吸引社会力量尤其是年轻群体积极参与,建成集艺术、创意、时尚、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周末集市,成为当地新的人气聚集地。
四、在传承创新上下功夫,让名城“活”起来。
一是积极筹办特色文化活动。策划、举办新时代的大型民俗文化节、宗祠开谱庆典、古戏台开台仪式、古戏台大讲堂、农民丰收节等极具乡域特色的节庆活动,展现当地舞手狮、舞桥板龙灯、打串堂鼓、办水桌酒等民俗文化魅力,优化互动体验,增强游客“黏性”,穿插书法会展、摄影比赛、木质雕刻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市里可每一两年举办一届综合性活动,各景区应常态化组织特色活动。
二是注重发挥文化名城效应。乐平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资源。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秉持开拓创新的精神,用心守护好宝贵财富,并结合实际不断拓展文化根基。例如,创建名人名贤文化村、古色溪月村、洪皓故里、方志敏革命旧址等文旅品牌村庄,结合邻近景区地理优势,打造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文化古村落,并优化形成旅游精品线路。
三是借鉴它地文旅发展经验。加强与浮梁、婺源、鄱阳、黄山等周边地区文化旅游合作,借鉴学习当地文化遗产保护和文旅融合经验做法。充分发挥乐平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向优秀传统文化要动力,积极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主动“走出去”宣介,邀请网红团队直播推荐,以文化带动“乡村游”“打卡游”等旅游火爆,形成“旅游+”新业态,树立独具本地特色的文化品牌形象,有力推动本地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