莘莘学子心中永恒的丰碑
――乐平共产主义中学办学始末
徐行溥 余运能
一九六零年九月,共库之滨,车溪河畔,一所容纳300余名学生的普通初级中学----乐平县共产主义中学,在涌山所辖车溪地域,赫然而立;于农村中学纷起之时,应运而生。自兹以启,数百名束发之龄的莘莘学子,在校长陈远谋及一众老师带领下,辟地开天、白纸绘图,勤学苦读、求知增智。虽只经三个学期,历时四百昼夜,然惟其磨砺,始得玉成,艰苦环境的历练,辛勤园丁的培育,使之涵养良好学风,厚植成才根基,为学子们日后成长夯实了深厚的基础。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1960~2023,迄今逾半个多世纪的63年,60级(首届生)毕业已60周年了!抚今追昔忆当年,那创业维艰的办学历史,人才济济的丰硕成果,使共产主义中学在千年古邑的教育史上,彰显一道烨熠之光!那筚路蓝缕的求学历程,刻骨铭心的师生情谊,让当年就读于斯的学子终生难以忘怀,共产主义中学是他们心中永远屹立的丰碑!
――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铸就的“共库精神”,是激励共产主义中学克难攻坚、艰苦创业的动力之源。
新中国成立以后,百废待兴,百端待举,“激情燃烧的岁月”里的中国人民,投入到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但自50年代末期始,我国又进入因苏联背信弃义撤走专家叠加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然而,黑云压城城愈坚,坚韧不拔、豪情满怀的乐平人民,在县委书记孟庆余的亲自率领下,克服种种困难,从1958年9月15日正式动工,1960年3月23日竣工通水,短短的“两冬春”时间,凭着“忠诚为民,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共库精神”,靠的是为共产主义伟大事业奋斗的精神气概,建成了一座蓄水超亿立方的大型水库。
正是在“共库精神”的激励下,在抓物质生产条件逐步完善的同时,为着人们对文化教育的精神生活需要,为着培养更多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乐平县委作出了创办共产主义中学的决定。1960年4月1日,一纸乐平县人民委员会“成立共产主义水库中学基建筹委会”的公文,“投资基建费拾万元”,掀开了创办共产主义中学的序幕,在县委县人委重视与关心下,在以蔡锟为主任的基建筹委会的直接领导下,又是以仅仅近半年的建设速度,利用修建共库剩余的建筑材料,选址在车溪村与官口村之间40余亩的荒山上,靠一双白手起家,绘一张白纸新图。
1960年9月,在只有两幢茅草房、几间低矮教室的“抗大”式学校里,共产主义中学初一年级8个班学生的新学年如期开学,教学工作有条不紊地按正规教学大纲施行,且各学科都能开全。
――那居于简陋蓬荜、食于淡饭黃齑的物质生活,躬亲胼胝的劳动砺炼,是学子们“玉汝于成”、走向社会打下的精神功底。
毛主席说过,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是建设共产主义水库的精神,在较短的时间里,催生了当年筹办当年如期开学的共产主义中学。同样,是精神的力量激励着共中办成了一所抗大式的普通中学,边基建、边办学,边劳动、边上课,不畏条件之艰、何惧物质之乏,师者耐得清贫,学子志于苦读,乐观向上,精神勃发。
1960年9月开学时的共中,教学设施是极其简陋的,学习环境是极其艰苦的,物质生活是极其贫乏的。开学之初,校园荒凉,寥寥数株樟树间建了几幢茅草房、几间简易教室。两幢大茅棚,一幢供教师、行政人员办公用,一幢就是大礼堂兼作食堂、厨房。三排砖木结构的共10来个教室,开学时,有的砖墙仅砌约人半身之高,四面透风透光,还是开学后,师生去共库坝首挑砖瓦、去历崌寺扛木料,经半个多月突击才基本建成。课桌凳是用旧楼板、竹子搭起来的。那幢兼作大礼堂和学生用膳之用的大茅棚,礼堂演讲台是一个黄泥堆,餐桌则是在地上砌建约一尺来高的砖石台。学生则寄宿车溪村祠堂打连环铺,入夏后晚间睡觉忍受那当地人戏谑“大如鹅”的蚊虫叮咬。尤其是当时粮食等物质奇缺,计划供应不足,粗菜淡饭,甚至是食不裹腹。可以说,求学之路其“难”其“苦”,体现在成长之龄的学子的吃、住、行诸方面。以“行”而言,共中处于交通不畅的偏僻之地,几百名师生星期日回家及返校,路远的达上百华里,大都靠的是步行。暑期炎热,只有结伴傍晚出行,甚至途中夜宿他村晒场稻草堆,第二天才到家。然而,课堂上饥肠辘辘的求食欲、往返时山路漫漫的行路难,终被学子们旺盛的求知欲、强烈的进取心所遏抑,多数同学都坚持下来了。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正是在这里,学子们历经“艰难”的淬炼,“困苦”的磨砺,励志、养心、增智。从而,共中的求学阶段,为日后成才奠定了厚实的“精神功底”。
――那辛勤耕耘在共中园地的老师们,传道授业解惑,是牵引“总角”“豆蔻”们走上独立求学之路的第一位人生导师。
古人云,“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来此共中的求“学者”,皆为刚从小学走出来、未离过家门的十二三岁、十三四岁的“总角”“豆蔻”年龄的男女少年,第一次出门独立求学,到几十里甚至上百里远的共产主义中学,对于他们来说,“师者”犹为重要。幸运的是,这批少年人生境遇中,相逢的是一批诲人不倦、尽职尽责之良师,是不仅仅“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而更是“传其道解其惑者”,是他们走出家门独立求学乃至日后走向社会的第一位人生导师。
1960年9月开学时,县委调集了以领导经验丰富的资深教育工作者陈远谋为首的20多名优秀教师来共中任教。他们中间,有抽调下基层锻炼的高级知识分子,有从其它学校调配来有经验的中学老师,也有刚从大学、高中毕业出来新入职的优秀青年。当年开学典礼上,陈远谋校长那一席语重心长、寄托希望的讲话,对学子们成长起了一次“传道”、导向的作用;几位中层领导关于教学工作布署和有关老师的讲话,使学子们得以“解惑”而坚定求学的信心;老师代表的发言包括郝孚官老师精彩的口技表演,更加引发了学子们企盼老师“授业”的求知欲望。师生们骄傲地佩戴着用毛主席字体制作的精致校徽,沉浸在争当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氛围中。
在日后三个学期的办学过程中,但见,担任数学课教学的洪建中老师,循循善诱地为同学们解疑答难;担任语文课教学的夏之时老师,侃侃而谈地向同学们引经据典。化学老师徐步光因繁就简地引导同学们掌握化学元素构成,生物老师万贤淘妙趣横生地向同学们讲述植物结构,俄语老师张书成形象生动地指导同学们速记单词……宁光达、应如彩、何奇、徐锦焱、刘忠林、付友生、郑本忠、肖长春、肖燕、叶迪龙、桂坤元、杨翠云、篮兰、程万生等老师,都给学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在艰苦的环境下老师们的言传身教,堪为学之师,行之范。去共库挑砖、去山上扛料,老师专拣重的;一次食堂茅棚着火救灾,老师抢走在前;十几亩勤工俭学基地的劳动,老师身先士卒;夏日晚间蚊虫干扰学生睡眠,老师为之熏草驱赶……可以说,老师们高尚的师德师风、渊博的知识水平,老师们育人的方式方法、待人的慈祥关爱,对初次独立出门求学学子的“三观”形成起了重要的“人生导向”作用。
――那些从共中继而在横路中学走出来,学有所成、建功立业的学子们,写下了共中短暂办学史亦是乐平教育史上的一页辉煌。
1961年年初,党的八届九中全会召开,会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为了贯彻落实中央的八字方针,1962年春,中共乐平县委针对全县农村中学布局的状况,对网点设置作了调整,决定共中迁到横路村,并入部分乐平大学和蔡家初中的学生,更名为乐平县横路中学。
1960级的共产主义中学学生,就“共中”而言,他们是“首届”(当时招了8个班,其中一个班是录取乐平中学后整体转入共中的),1960~1961一个学年、1961~1962学年上学期,均在原址办学。由于中央八字方针的落实,历经3个学期400多个日夜办学之路的共产主义中学,1962年春,因迁址而成为横路中学了(1961下半年共中招生的两个班,更名横中后,1962年春仍在原共中校址办学一学期)。
司马迁曰,“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这里讲的贤者名人在逆境中成就人才、成就伟业的事例。而共中当时的办学情景,边基建、边办学,边劳动、边上课,蓬荜简陋、淡饭黃齑,这对十二三岁的少年而言,就是成长过程中的“逆境”。逆境,养成了他们特别能吃苦的性格,培育了他们特别能读书的心智,造就了他们特别能干事的本领。就在以原共中学生为主体的横路中学参加的1963年全县初中升学考试中,横中成绩与乐中不分伯仲。尔后的若干年中,学子们或上高中进大学,或走向社会进入各条战线,大都学有所成,为家乡为国家建功立业。
纵观当年从共中走出的学子,扎根基层默默无闻作奉献者有之,各行各业的工作骨干、专家有之,副高、正高专业技术人员有之,各级党政机关市县乡级领导干部有之,赣东北地区就有3地的市县委书记来自共产主义中学。
由此可见,办学规模不大、办学时间较短且名不见经传的共产主义中学,注定写下了乐平农村中学办学史亦是乐平教育史上的一页辉煌!
立于共库坝首,眺望共中遗迹,共产主义中学,今愈一甲子矣!莘莘学子心中,丰碑永恒屹立。因曰:
汩汩车溪水,诉说着束发少年的筚路蓝缕;浩浩翠平湖,辉映出寒门子弟的事功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