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的老北街

信息来源: 乐平历史文化研究会 发布日期: 2023-05-25 访问量:

不朽的老北街

汪劲松

老北街,位于江西乐平古城中心偏北,南北走向,原名“北大街”,北连环城北路(今长寿路),南接东大街(今翥山东路),长593米,宽四米。

老北街自北向南,大小支巷众多。主要有万家池巷、康萝里巷、永聚巷、叶家巷、成佳巷、柴巷口巷、高井巷、典当巷等。

民国时期,老北街沿街店铺、民居、庙堂、古井、水池、茶肆、作坊等建筑鳞次栉比。

历史上,老北街的街名经历了多次变更。

乐平古城有外城、内城之分。

外城在南面,以南内河也就是护城河和内城南端相连,有南外街和沿河街,沿河街南临乐安河。

内城有东西南北四条正街,也叫”四门”,即东门、西门、南门、北门。

唐末设县治时,东为洎阳门、西为平西门,南为利涉门、北为景丰门。之后,北门先后改名为拱北门、北顺门、拱极门、北大街。

与怀化、鹰潭等纯粹因为地处交通枢纽而兴起的城市不同,乐平古城的兴起与繁荣,除了因为乐平地处赣东北腹地,经济以至文化上对周边县市具有相当大的辐射作用,古城又位于乐安河最弯曲也最宽阔河段之一,便于船只停泊靠岸,更重要的原因,其实还是乐平本地物产丰盛、生活富庶。

颇有些叫人匪夷所思的是,乐平古城过去最为繁盛的街道,不是大商家云集的东街或西街,甚至也不是连接码头的南街或是南外街、沿河街,而是北街,也就是现在的老北街。

这不仅是因为老北街最长,更因为老北街经营的品种最丰富,人气也最旺盛。

老北街是江南典型的街巷,长条青麻石路,两边屋子粉墙黛瓦,前店后宅,木格栅门壁。好几处地段建筑退后,出檐深远,留几级台阶作公共活动场所。

更为赏心悦目的是,老北街的屋子的出檐,大多通过二楼夹层外挑,有轩式、牛腿式或直接挑出,额枋、墀头、斜撑等细部构件木雕十分精致,美轮美奂,屋与屋间封火山墙相隔,古色古香,情趣盎然。

而且,老北街依地势自然高低起伏,宽窄多变,曲折蜿蜒,婀娜多姿,张驰有度,街巷似乎深不可测。不象如今的街道,宽阔平坦却一览无余,霸气十足,车辆横冲直撞,更少有人情接触与往来。

老北街是乐平古城最早的一条街。

古城尚没有成为县治甚至还没有形成东南西北街的时候,老北街就成了赣东北商贸重地。

老北街北段,自北端锅炉下起万家池巷,店面经营的品种有浙江人的锅炉、都昌人的寿房、万年人的红车、丰城人的钉鞋店、余干人的丝带店、南昌人的剃头店,以及乐平人的大米和侧货也就是副食品、广货也就是化妆品店。

老北街中段,自万家池巷至成佳巷,烟花爆竹店密集,做爆竹的是乐平人。在乐平古城自成特色。

历史上,因为火灾频发,使老北街一度被戏称为“火龙街”。

当年范仲淹为了消防,发动此处百姓开挖的万家池,至今仍在使用。万家池的边上,建有一座范家祠,就是为了纪念范仲淹。

关于范家祠和康萝里巷,分别有一个饶有趣味的关于火灾的故事。

范家祠的火灾故事是借甑蔽(甑的盖子)消火灾。

不知哪一年,有算命的说,范家祠边上的万家池将面临浩劫,要火烧万家。

这自然是因为爆竹店太集中隐患太多的缘故。

按照现今的做法,应当发动各家全面排查,整改,彻底清除隐患才是。

那时的乐平人信命,所谓“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但是,虽然躲不过,乐平人却知道变通,找一种替代物来帮助自己逃避灾难。

这办法就是各家将自家的甑蔽作为家的替代物拿到范家祠旁边的庙里,而后等待火烧甑蔽,甑蔽被烧了,就代表各家被烧了,神灵就不会再火烧万家的房子了。

结果,没过多久,有人看见,有一老者在庙门口吸旱烟时,不小心将尚有火星的烟灰吹到一丛蜘蛛网上,蜘蛛网恰好连到了那些甑蔽,结果甑蔽被烧了个精光。

那天,人们站在庙前一面惊叹命运的不可抗拒,一面为保住了自己的家园而长舒了一口气。

此后,过了好长好长时间,范家祠果然都没有再发生过火灾。

古希腊人具有命运的不可抗拒意识,但努力探究不断拷问。

与此形成有趣对照的是,乐平人在命运面前,则是“动之以情”,也就是在顺其自然甚至

逆来顺受的前提下,千方百计以情来感化命运之神,以情来求得自己可以通过一种曲折变通的方式,化解命运的纠缠。

虽然这也是中国人共有的文化特征,更是中国重自然而轻科学的根本原因,但从这故事可以看出,乐平人的表现更加突出,也更意味深长。

范家祠的故事是否真实,已难考证,萝里巷的火灾故事却颇为有据。关于这场大火,乐平县志里也有记载

这个故事,是本世纪初一位年逾九旬的老奶奶说的。

老奶奶说,她的父亲曾经家产万贯,在老北街萝里巷段购了许多店面,只因为老北街一场大火,从此一贫如洗。

当年着火那天,老奶奶家里正大宴宾客以庆乔迁及生意开张。那时,她的父亲在城郊东村坂村,请人给新购的店面看风水。

风水先生说店面有凶兆,屋内有产后经风而死的女鬼,墙体内更存有秤无砣的鬼(秤在墙中因无砣,年代久远而成了精怪)。她的父亲于是将风水先生写的关于房宅凶吉的纸,放在一本书中,正准备将刚购进的店面退回原主人,没想到店面就起了大火。

大火由附近爆竹店引起,老奶奶当年只有四、五岁的姐姐亲眼见到当时场景。说是当时看到大火中有红胡须、红衣、红面庞老者手执红拐杖,老奶奶的姐姐便指着火中老人连声叫“公仂呀。”大火过后,店面只剩瓦砾。

老奶奶说,这场大火是鬼魂作祟,有红胡须老人监督烧光。

鬼魂为何作祟?老奶奶说,是因为她父亲的财产得来不地道。

老奶奶母亲的姑姑在景德镇开瓷器匣钵厂,未生下子女,老奶奶母亲成了养女。老奶奶的母亲来自安徽,老奶奶母亲的姑父是都昌人,为了老奶奶母亲的姑姑的家产,都昌人隔三差五找老奶奶母亲的姑姑的茬。

当年,因为乐平人在景德镇人多势众,于是老奶奶的姑姑为依仗乐平人,将侄女嫁给了老奶奶的父亲,因为老奶奶的父亲是乐平一书香闻名的“儒林汪家”人。

老奶奶母亲的姑姑、姑爷去世了,都昌的亲戚自然想争她们的遗产,老奶奶母亲硬是凭着养女身份和乐平人的势,继承了这份财产。

老奶奶说及此事,总禁不住感叹份外之财不能要。

这说法的一个有力证据,老奶奶说是那些店面后面紧邻的准备做私塾的屋子,在大火中毫发未损。

在老奶奶心目中,私塾是不同于商店的神圣去处,因而能得到神的特别庇护。

老北街南段自成佳巷至婺前口,大致分布有侧货、药材、布匹、香火、裁缝、香烟糖、当铺等店。

不过,也不是做什么生意都要开店的。

成佳巷有个磨光的故事很是耐人寻味。

这其中的缘由,和戏剧文化对乐平人的潜移默化有关。

古戏台是乐平经济特别是乐平文化的标志。乐平因为古戏台而成为赣剧的主要发源地、全国有名的戏剧之乡。

就像古希腊人,也像现在城市社会的贵族阶层,看戏,或者说娱乐,是过去乃至现在不少乐平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这情景,好像苏东坡不可一日食无肉,郑板桥不可一日居无竹。

乐平人有一句口头禅:“三天不看戏,见人就生气”,说尽了乐平人的戏瘾之重。

“古往今来人生如戏,台前幕后戏如人生”。现实社会本身就是大舞台,乐平人戏看得多了,听得多了,便难以分得清社会和戏剧,或者干脆将社会和戏剧混为一谈了。

这样,乐平人自然也就喜欢看故事,说故事,传故事,并且在说和传的过程中添枝加叶添油加醋也就是编故事讲评书了。

乐平人都是小说的天才。

乐平古城过去流传的巫鬼神怪故事,绝大部分就是乐平人的口头创作。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成佳巷“磨光”的故事了。

在成佳巷,有人曾见过婺源佬用乌锭纸放到脸盆里“磨光”,甚至见过万年佬光用手掌心“磨光”。

据说,磨光者对着脸盆或掌心念几句咒语,便能在事先几乎完全不知情的状态下,如今天放电视录像般,在乌锭纸上或掌心回放出某个人做某件事的全过程,甚至还可以把一个人的魂灵,在脸盆或掌心间使来唤去,这就是所谓“磨光”。

还据说,有人在磨光中看到过住在东街的彭万冼,因为生前积德行善死后真的成了成佳巷的土地公,并且万冼公仂就在一次涉及成佳巷住户衣服被盗案的“磨光”中,如影视节目主持人般,引导观者去察看小偷作案全过程。

因此磨光者在乐平古城被当做通神者受人敬仰,磨光者也轻易不给人磨光。

这般近乎西方荒诞派小说的故事或把戏,恐怕外面很少有人会信。但乐平人坚信不疑,只要稍加留心,此类故事,在乐平古城现在的街谈巷议中还能时有所闻。

更为神奇又叫人感慨的是,这个当年见过磨光的人没有看到过“磨光”里出现的图像,原因据说是看得见“磨光”的人”火焰都很低,也就是阳气不足。也因此,看得见磨光图像的人寿命都极短。

这个见过磨光的人,当年没有看到图像,自然是因为火焰高。

“磨光”之说虽然荒唐,“火焰即阳气”之言却好像有几分道理。

阳气不足,自然精神恍惚,魂不守舍,眼花缭乱,胡思乱想。时间一长,岂不就难免时常活见鬼?

当年租住沿河街都昌会馆的“五仂”,在城里几乎家喻户晓,因为他能看见出殡的棺材上的死人灵魂,甚至能看见将要死的人以至鬼魂走进大寺上东岳庙。

而其实据说五仂是一个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终日病态恹恹神难守舍的病怏子。

难怪那些被用来镇邪驱邪的人或物的造型,哪个不是气宇轩昂霸气冲天以至凶神恶煞一般?

更有意思的是,看得见磨光图像的人,当年据说以达官贵人居多。

达官贵人本来看去个个威风凛凛得意洋洋人前显圣傲里多尊,为何反倒也会阳气不足?

有人说,是因了达官贵人们终日盘算、巧取豪夺,却又患得患失,因而常常惶惶不可终日的缘故。

相形之下,典当巷和关于典当巷的故事却真切且商业意味深重的多了。

明中叶至清中期,随着京都的东移,赣江成为南方北方主要航道,因而鄱湖成了重要商贸中心。加之,江浙工商业渐兴资本主义萌芽,连接古徽州与古信州、古饶州以至鄱湖与长江流域的乐安河,使乐平古城的商贸业也呈现出空前的繁荣。乐平古城在赣东北区域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也随之迅速提升。

其突出表现,一个是乐平在明嘉靖年间砖石筑起的城墙之宏伟壮观属“饶州六邑之冠”,另一个就是古城典当巷的典当行。

典当行是清嘉庆时婺源江氏所建,其建筑规模与品位在古城可谓首屈一指,即使从现存的屋子看也让人大为惊叹。

典当行由三间大屋围绕一个院落组成。三间大屋分别为典当行、主人房和客房,这些屋子都有天井。其中典当行有两个天井,天井周围梁枋都有精美的粉金雕花。

典当行外墙不仅高耸挺拔,而且长度占了近百米长的巷子的一半多。尤为醒目的是墙脚高高垒起的红石,条条粗壮厚实且悠长,如铁路枕木一般,衬托得整个屋体宏伟壮观,厚重激昂,为古城绝无仅有!

据说,典当行开张,有乞丐抢到头当,按规矩可由乞丐随口开价,结果乞丐一件破褂子当了十两银子。

嘉庆年间是乐平一个值得骄傲的时期,与典当行所代表的经济贸易的繁荣同步的,是乐平科举入仕的登峰造极。

在这时期,乐平出了文榜眼和文探花,甚至还有江南难得一见的武状元!

清末民初,随着鸦片战争而致的沿海开埠,甚至长江通商(外贸),赣江、鄱湖航道地位每况俱下以至一落千丈,尤其是此后江南战乱连年风雨飘摇民不聊生,古城举步维艰难再辉煌,甚至成为了土地革命时期的一个重要的红色根据地。

但正因为一直以来不属于赣江、鄱湖的主航道,乐平古城也不像赣江沿岸号称“小南昌”的吴江等城镇,甚至也不像一度号称“小上海”的信江沿岸铅山的河口镇,这些城镇纯粹依托河运而兴的城镇,终因世事变迁无可奈何花落去、。

相反,乐平古城因处赣东北腹地而如江南的避风港一般,在国家与社会不断地动荡前,在本区域大致维系了一定的商贸地位,吸引了徽州、福建、樟树、抚州来的商人和徽中、徽北以至省城南昌来的难民。

原因在于这些地区相对古城来说人多地少、更天灾人祸不断。

当然,老北街的商品有很多,甚至简直可以说是包罗万象,而且,各类商店交错纷杂,星罗棋布。

比如,老北街有不少店弹棉花、打棕索也就是用棕做捆箩筐等物品用的。甚至,还有东北人开的洗澡堂。

而且,老北街的店经营的,虽然大都是日常消费品,比较普通,但也有不少店在古城赫赫有名。

比如,位于高井巷口的潘开泰大布店,上世纪古城刚解放时,有民兵在其边上的水井里曾捞起过足足一篮子黄金。

柴巷口巷唐胖子裁缝店生意之兴隆,几乎囊括了城里一半的裁缝生意。裁缝店对面的香烟糖糖坊店,临近春节时,天天人流如潮,门槛都要被踏破。

还有,老北街屋子和商店的布局也有微妙的讲究,比如,食品店大多坐西朝东,屋子和屋子所处位置较高的,大多居住甚于商贾。这都是出于采光的考虑。

说来,有码头的南外街包括南街或者其他街都比不上老北街繁华,还有一个原因,而且是最重要的原因。

这原因就是,老北街乡脚阔。

乐平北乡进城购物的人,比东、西、南乡进城购物的人多得多。

乐平北乡地势相对较高,盆地众多,少有水患,良田广阔,而且山林资源特别丰富,乐平的煤炭和竹木大部分来自北乡。

西乡地势相对较低又处乐安河下游,无山林资源,更水患不断。南乡隔着乐安河进城不便。东乡与古城也有着丘陵以至乐安河的阻隔。

这样,北乡人最富裕且进城便利,因此到老北街的人,大多是街的北面锅炉下来的北乡人。

北乡当年最富庶的村坊有耆德、上河、横路、蔡家、龙珠、睦乐。这些村落的人的生活,被古城人认为是“半年辛苦半年闲,一年到头都有饭吃。”

这其中的见证,乐平人的老房子越往北越好,不仅雕花立栋,而且木头楼板都是推缝的,针掉到楼板上,都不用担心会掉到楼下。

西乡、南乡以至城里有人遭了灾不得不要饭,去的也是这些地方。

购物讲究的是就近,经商讲究的是人气,老北街自然成了商家首选。

这其中,还有个有趣的见证。

婺前口是古城最喧闹的街巷出口,北乡人进城一般都要在婺前口停留一下,或者邀朋引伴,或者稍作歇息,然后奔向其他街巷。以致乐平人看见人流密集,有句口头禅叫做“婺前口了吧,这么多人。”

这也可能是南北朝梁时鄱阳王萧恢选择后来的万家池段建庄园的主要考虑。

也因此,南外街看似闹腾,而其实远不如北街繁华。

四街中老北街最长,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老北街之所以叫老北街,是因为解放后有了一条新北街。

南街向北延伸时,原本是正对着老北街的,因为高岭的阻隔(今翥山天城商务区)不得不西折后再往北通到古城中心大寺上。高岭被作为衙门和文庙所在。

这样,内城的中心大寺上便只有东南西三条街道汇聚,老北街则远在现在的东街距离大寺上数十米米处。

直到上世纪解放初,古城拓宽街道时,特意在大寺上正对着南街新建了一条北街名为“新北街”。

于是,老北街成了一条巷。

于是,乐平古城留下了老北街,让人们可以直观以至身临其境般地去感受古城的风貌。

于是,老北街一度成了古城的代名词,成了古城最靓丽的文化风景,成了几乎所有的乐平人甚至在乐平居住过的人乡愁的寄托所在。

他们都对老北街印象特别深刻,说到乐平,都会时不时提起老北街,或者到老北街走一走,看一看,与老北街的人叙叙旧。

古城的一位文物专家说:“老北街是我心头的一块肉”。

有位老者,年轻时随厂矿自外地内迁至古城工作,人到中年才返回原籍。然而,身在故乡的他,却一直念念不忘乐平古城,耄耋之年还千里迢迢专程来到老北街一饱眼福,临走仍依依不舍,去意徊徨。

(p51、56两图系改造后的北街,图片转载《乐平之窗》汪和云


相关文档:
相关附件:
关闭
打印

主办单位:乐平市人民政府承办单位:乐平市大数据中心ICP备案号:赣ICP15003826号-2

地址:江西省乐平市大连新区为民服务中心二楼 电话:0798-6568602 电子邮箱:lpic@jdz.gov.cn

政府网站标识码:3602810028 赣公网安备:36020002000383

江西乐平市政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