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院前古村寻“聚源”
汪日海
浯口镇的大院前,有据可考是一个建村930余年的古村。由于我只是初次走访,因而对大院前古村的方氏和张氏历史人文的了解,还仅是皮毛的点滴的东西。当然,欢喜去探访一个古村的历史,好有兴致地走动,何乐而不为呢!
走进这个山坞里,总是想寻找点文物古迹、探访些人文佚事的。于是,我与汪银河老师一道,沿着浯口桃园村前的一条古道,骑车而行,过了二处溪水上的古桥。同行的汪老师讲,这条道路,原先是一条青石板铺就的古道,数十里长一直通向了洺口。他也是听到老辈人的说的,因为这古道上的青石块条,现在是无影无踪地毫无痕迹了。然而,溪水上的石板古桥依然存在,亦可佐证吧!沿着那水流的来向溯其源头,大概是可以去考察到这古道一带地域的乡土风情的。
在 大院前,汪银河老师比较熟悉这村的大概情形,这里也有他认识的朋友和同事。进了大院前村,只见一栋栋拔地而起的崭新洋楼,旧式的老屋几乎没有了。不过,那种老屋墙脚石和屋柱的垫石,以及先前大户人家门口的大条石,还多多少少看到几块。除此之外,村里古老一点的东西,只有一棵樟村。凭眼看,这树大约有二三百年左右的树龄。
大院前有一户何姓人家,正是我这次来此村要探访的人家。何姓人原先不是居住在大院前村的,而是住在聚源村,是乐平的清代人物何元炳后裔。
据同治九年(1870 年)版《乐平县志·选举》中载:
“何元炳,字朝选,六都聚源村人。道光己酉年(1849 )拔贡,辛亥(1851)壬戌(1862 年)副贡中试,以军功保安徽知县。加运同衔蓝翎,任石埭(今石台县)、东流(今东至县),现(指修志时 1870 年)任繁昌县知县。”
而聚源村其名,只是出现在乐平旧时县志上,系浯口(古长城乡)六都的一个何氏村落。然而,对于聚源村,就是浯口的本乡本土老人,知其名的恐怕也寥寥无几了。至于别村别姓,对这个被封尘百年的历史古村,更是摸不着边际。为何要寻找聚源村?因为其村有个历史人物,虽在乐平鲜为人知,可在湖北和安徽二省的戏曲界,这个名叫何元炳的乐平人,却是黄梅戏学术界尽人皆知的“网红”啊!
据初步了解,聚源村,过去是一个只有三四十户的小村庄。其何氏早先由福建那边迁来,在此地建村立足,居住在乐平浯口有六百余年的时间。上世纪六十年代,因兴建水利工程,位于大院前村后的山坞里聚源村的村民集体外迁,其原址落沉于桥亭水库之中,由库区迁移而出的何姓人家,也就由当地政府分散迁户其他村里过生活。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坊,因为出了一个官不大可名气远的士大夫人物何元炳,使得《乐平古村》《乐平进士》编辑老师在网络社交平台上寻找其人其村。
旧时,相应的读书功成名就者,在自我出生所在地籍贯一项,只是填写所在的县名,而真实的村名,一般在任职简历上,都不填出的。也如同当今的编制内人员填其履历表一样,也只是把个人的籍贯填写于表格里。因为是人物有其功业或以学问著称于世者,得使后人的考查要奔波曲折才一目了然。于是只有深入乡间查其宗谱,且只有由其姓氏宗谱入手才能寻找需要的线索与资料。
在查阅宗谱中,我找着了何元炳,寻访终于有了目标,我心里一下子踏实了许多。虽然对这名在乐平的姓何人家,本族人都知之不多的历史人物其生平业绩,仍处于深究考证的过程中。但发现了由福建省何氏修编的《葛藤窠何氏宗谱》,其上面记录了何元炳出生所在地以及有关资料,通过细心地阅读,初步考证出乐平清代文人何元炳的历史线索,其谱上的记载应当是真实的。
何元炳是何人物?在乐平来讲,晓得的人是极少。其原因是,乐平的何姓村庄屈指可数,人口散居分布广。所以找何元炳其村其人的历史,当然需要走访乐平的古村,从村里的打听或查阅宗谱,使线索浮出水面。
是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的徐老师把考查何元炳的想法推上了我们的视野,把何元炳的《采茶曲》从辗转于湖北与安徽的黄梅戏源流研讨中带进到何元炳故乡乐平,让家乡人见识到乐平先人写自他乡的采茶曲,也走进了故人的家园------聚源村。
请看这位何老生《采茶曲》八首中的一首:拣得新茶倚绿窗,下河调子赛无双。如何不唱江南曲,都作黄梅县里腔。
正是这一诗句质朴、诗风清新,情感丰富之妙曲,迄今,鄂皖两地戏曲学术界多次引用而说道之。正如许许多多历史人物一样,他们的著术诗作,才艺学识,是永远不会湮灭的,清代乐平人何元炳《采茶曲》及其关于黄梅戏的言语,就再现了黄梅戏流行皖地的历史。
我走访的何元炳家族后人中,其有个70多岁的老汉,他可以如数家珍谈聚源村何氏先辈的名流人物,说出万全书院的故事,尤其对先祖何元炳在为官期间,善于与民众打成一片,和百姓相处融洽之事。他讲何氏人家,忠孝善良,好学勤读,肯干勤劳,恪守为人处世的信义之道。在面对面地与何氏后人谈心过程中,我直观地感受到姓何的人家待客亲近,言辞有道,性格刚毅中蕴有柔情。我也体会到何元炳是博学多识的一个文人,善于诗赋,写的是寻常百姓人家故事,尤以劳动人民的耕作生息为题材的------《焦桐别墅诗稿》,写尽了他为官时期关切老百姓家常的为官情怀与务实品格。
通 过大院前走访,初步得知些这里的乡风民俗,也了解到山坞里的一段段流逝远去的古村落历史,尤其是村里主姓方氏的一些历史人物,方贵兴公创办乐平最早的乡间书院------万全书院,少年马廷鸾先求学后执教的往事……。我深深感到,千年古村大院前蕴含的历史人文是多么厚重哟!惜之走访的时间太短,难于挖掘,而我此行的目的是寻访聚源村哟!
再见,太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