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国有史、地有志、家有谱”,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特有的传统,一个姓氏的谱牒就是其家族源流、世系及传承的历史。洪岩甘村江东义成《甘氏世谱》中载有一篇《三修江东义成甘氏源流序》,为乐平洪岩甘村建村始祖甘珏公之子甘守都九世孙进士甘公迪撰写,短短数千言即简单叙述了千年甘村甘氏的源流脉络。原文写于元朝泰定二年(乙丑年,即公元1325年),甘海良先生将该古文转化为白话文,特转载于下。
《江东义成甘氏源流序》译文
甘海良
甘氏的祖先是黄帝第十三子,名中,封于甘国,子孙因以国为氏,历唐尧、虞舜、夏朝,世代为诸侯,其地在有扈国南郊。至商朝武丁时期有甘盘贤德拔萃,甘盘是高宗武丁的老师。到了周朝甘氏仍世代为诸侯,经历了二十四世后有甘龙仕秦献公至秦孝公时,与卫鞅(即商鞅)争辩变法之非。甘龙的孙子甘茂仕秦武王为左丞相,甘茂的孙子甘罗幼为神童,也是始皇帝的丞相。
自秦朝到汉朝,经过六世,有甘延寿以出身良家的身份,因其善射及勇猛仕汉元帝,为羽林都护。汉建照三年(公元前36年)与陈汤奉使西域,斩郅支单于,封义成侯国于江西豫章郡(今江西丰城)。甘延寿的第四世孙甘英仕汉和帝,汉永元九年(公元97年)甘英出使西域,穷临西海,收览风俗,囊括地理以归中国。
当甘英在西域时追念先祖甘延寿立功于此而感慨不已,赋诗云:我祖横翔日,乾坤轨物同。烟云迷日月,沙草沐霜风。万里关山外,六年辛苦中。苟无刘学士,那得义成封。
又过了三世,有甘顺迁往巴郡(今天的重庆市和四川部分地区),甘顺的儿子甘公为苍梧太守(广西梧州)。又一世,有甘熊翁追慕祖先的事业,让他的儿子学习用兵的谋略,其次子甘宁以将略仕孙权,亦号健将。故世传甘氏大凡为官者非将即相。甘宁破曹操于乌林,东吴黄龙元年(公元229年)孙权迁都建业(今南京)。东吴嘉禾三年(公元234年)甘宁自驻扎地回到朝廷,九月奉命督察鄱阳郡欠租情况兼考察民风,道经属地乐平金山乡十一都鹰峰之阳,见山清泉甘,肥沃土地有近千顷。
当时江西、江苏、两湖、福建、两广匪盗骚扰不断,荆州、益州、淮渭一带经常发生战争,只有这里颇为平静,且靠近东吴首都建康,于是命其次子甘宏在这里定居。甘宏的子孙在这里不断繁衍兴旺,之后分其地为上、中、下三堡,三堡也称为甘源。
甘宏第五代世孙甘卓仕晋中宗,镇襄阳、刺梁州,西南皆称其德政。王敦作乱,甘卓平叛王敦没有成功。于永昌元年(公元322年)五月被王敦所害。当时甘卓兄长的儿子甘邛也在王敦的幕下为参军,等到王敦死后才得以逃脱逆祸。之后富贵显达的后世子孙不断出现,宗族支派繁衍,居住在三堡的甘氏子孙差不多有一千多家,有的发展到大小石岩前居住,因此也称大小石岩为小甘岩。
物极而衰,这是必然的道理。甘卓第十四孙甘肇家积万金、富给千口,智识绝人且忠实族谊。唐僖宗乾符五年(公元878年)因黄巢之乱,甘肇召集族人在一起将家财分给大家。三月,黄巢转而进入江南的饶州、信州、虔州、吉州(现鄱阳、上饶、赣州、吉安一带)等处,甘肇又带领族人迁徙到福建的岭南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政府驻地)。这年十月,黄巢军自浙东转入福建,甘肇又率领族人迁徙到福建岭北的紫溪(今福建建瓯市东北)居住。第二年正月,黄巢兵进入广东,继而又舍广东转入饶境(乐平属饶)。唐僖宗广明元年(公元880年)黄巢军再次据守饶地,在饶地乐平猖獗恣意杀戮。
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年)十一月,甘肇带领族人回到乐平金山乡,有甘肇的从弟术十九,因为治事续赘福建紫溪的李氏,并留在那里居住。先前留在金山的族人都陆续遭到黄巢的掠扰,有驱至安徽歙县黄墩居住的,有驱至安徽祁门、宁国、宣城,浙江衢州居住的,有被迫从黄巢军的,不可枚举。之前留在金山乡的都陷于烽火并没有活下来的人。此时甘源故居已田园杂草丛生,房屋都成了灰烬,当时与甘肇同行逃难的三十余人皆跟着他安全回来。甘源故址此时非常荒芜,因为故址平坦开阔,之前部队军马在这里驻营扎寨,所以旧居的模样都被改变了。那些剩下没有被军队驻扎的肥沃土地也草茂林深,平坦宽广的地方就像山丘一样,于是甘肇和大家只好就住在庄塘源,打算等稍微宽裕的时候再慢慢开拓甘源的老地基,修好后再住回去。甘肇去世后他的一子和八个侄子因为一直住在庄塘并没有修复甘源的老地基,于是把庄塘改为长塘。
到了南唐中兴元年(公元958年),学士卢德裕先生带着二子自安徽歙县黄墩迁到甘源上堡居住。宋仁宗天圣三年(公元1025年)有大夫董师蒙,其长弟董师遁、幼弟董师吕自乐安(乐平古称)明溪过来居住在甘源中堡;之后又分长弟董师遁住在下堡,幼弟董师吕住上堡与卢氏隔壁而居。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董师蒙之子三一居士在房前建造南轩楼,南轩楼以南望可以看到宽平空旷的土地,又因为三堡都是卢董两家所居住,卢董二姓乃改甘源为观源。卢氏是甘肇儿子的岳父,董氏是甘肇曾孙的岳父。
甘肇之子志二学士字明德,甘明德之子甘公仁,甘公仁之子甘从道,甘从道之子甘仲正。甘仲正生二子,长子大二名祖公,次子大九名宗公。祖公生二子,长子甘伏中,次子甘伏节。甘伏节生五子,长子甘玉、次子甘班、三子甘、四子甘珏、五子甘琳。
甘珏公因为觉得长塘地窄人多,时有灾疫发生,十丧七八;且追念七世祖明德葬于十二都梅溪湾的宝庵日久渐废,前人建庵辛劳及见三吴旧庄地广形盛且近宝庵,于是甘珏与三兄甘在南唐保大三年(公元945年)同时从长塘迁到三吴庄居住。三兄甘居阁坞,甘珏居甘村,两地相隔二里许,兄弟相望,遂更名三吴庄为文昌里。惟长兄甘玉、次兄甘班仍居长塘,幼弟甘琳丙午秋也迁往小甘岩前庄居住。
甘玉五世孙八二公娶乐平东关钟氏,就迁到文孝祠左边居住;又三世有甘禄生二子,长子甘清夫、次子甘明夫;甘明夫又迁到小东关靠着岳父程氏家居住。甘班五世孙八八公也迁到文昌里汪家桥北与甘珏曾孙八六公上下而居。又五世有甘崇正迁桥南亲戚的老洪银青庵地基旁居住,遂更桥名为义成桥,其意义是为了追念始祖义成侯。甘珏之子甘守都的三世孙七十六学士又迁到溪东三吴王庙前居住,甘珏四世孙七十五公又迁到十三都长山庄芦冲居住。又八世昭二公迁到德兴尽节乡三都甘梦祥墓边居住。其他各支派迁徙异乡居住的,各有世系可以稽考,在此难以一一枚举。
惟有文昌之族及三五近亲的人不可忽略,故凭前面人的记述是这样的。因此可以说甘源之族为江东诸郡甘姓之祖;豫章之族为江南的福建、浙江、重庆、两湖、四川、两广甘姓之祖。我们祖先珏公住在这里以来,东面有岩前的洪姓、北面有石德的董姓、南有俞村的俞姓、西有梅源的朱姓亲戚,而且作为邻居每逢一年四季的嘉筵没有不聚在一起的。珏公家里虽然富裕,但以清白递相沿袭,每代有做官的都以勤俭朴素予以劝导。凡是富贵的子孙不做奢侈无度的事,要做的都是善事,下流贫贱之事不做,做的必是清白之事。
千枝万叶如出一根,易世递代如同一日,所谓源清则流清,我们这一族确实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