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在这场伟大的抗日战争中,就有着许多乐平人为之战斗、为之牺牲。本刊特登载徐胜彬先生记述石凌鹤、石天行兄弟在抗战期间事迹的文章,转载邹裕乐先生《乐平昔日惨剧:日机逞凶 血火满城》一文,以激励人们牢记历史、珍爱和平、勿忘国耻,且激发今人对抗日先烈、家乡先贤的缅怀与景仰。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由文武战场两个部分组成的。乐平人石凌鹤,是在文化战线上英勇抗日、骁勇善战的一名战士,他在抗日战争中,以写剧、演戏为手段,以手中的笔为刀枪,揭露日寇的凶残,号召人民奋起反抗,鼓舞军民斗志,对抗日战争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剧击倭虏豪情赋
1936年12月,报载:天津海河中漂浮着大量的人尸,这是日寇残酷屠杀中国平民,抛尸河中所致。年仅30岁的石凌鹤,看了这则消息,义愤填膺,拿起笔写出了他的第一个成名
之作,四幕社会剧《黑地狱》,揭露了日寇滔天罪行,痛斥汉奸走狗,歌颂抗战勇士爱国热忱。1937年6月,此剧在南京公演,受到戏剧界的赞颂和广大群众好评。日本驻国民政府大使馆气急败坏,为此向中国抗议,国民党中宣部宣布停演,而江西、湖南等地不顾压力,大演特演,境外的马来西亚,也举行大规模公演,盛况空前。
“七·七”卢沟桥事件发生后,石凌鹤参加了轰动剧坛的大型话剧《保卫卢沟桥》的创作、导演和演出。此剧在上海一连公演数天,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
8月1日,石凌鹤发表五幕剧《爱与仇》,同月,创作独幕剧《上前线去》,激励中华好男儿应踊跃赴前线抗日杀敌。
此时,他担任了“上海救亡演剧队”第十二队队长,工作更忙了,顾不上吃饭,一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一心忙于宣传抗日、动员抗日的工作。
这里,略举他1938年初的几项工作内容:
1938年1月1日,发表三个剧本:《再上前线》、《火海中的孤军》、《保卫浦东》。
1月26日,,发表剧本《杀敌去》。
1月27日,发表剧本《军民合作》。
2-3月,发表剧本《夜之歌》和《铁蹄下的上海》,并在剧中饰演汉奸。由于他演出逼真,观众中一士兵举枪欲射击他,被左右士兵及时制止而未酿成惨剧。
二、勇赴疆场爱国心
1937年9月,石凌鹤接到党组织决定:要他去第八集团军战地服务队任宣传科长。简言之,让他上前线去!这对石凌鹤来说,是“毁家纾难” 的考验:乐平老家有老而又鳏的父亲要奉养,上海有母亲临终时嘱咐他要带大的弟、妹(当时弟在中学读书、妹在看护学校学习)需供养照料,身边有爱人及三个男孩要照顾。怎么办?他选择的是为国家舍小家。
他给在乐平老家的老父亲写信,说明忠孝不能两全,在家、国同难的时刻,只有先国后家的道理,请父亲自我珍重,自我安排。他把弟、妹召来,晓之以理,让他们回乐平老家务农。幸好在回乡途中遇到一位新四军好友,把他们带去,加入了新四军(弟妹即石天行、石坚)。他爱人高履平是共产党员,懂得抗日大道理,两人商量后,由高履平带两个小的孩子去武汉,参加洪深领导的抗日救亡演剧工作。(不幸的是一个小儿子,在日本飞机轰炸武汉时被炸死)。石凌鹤带着大儿子石慰慈走上了抗日前线。
三、辗转山城斗志坚
1938年5月,石凌鹤受党的派遣,到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郭沫若任厅长)第六处(田汉任处长)第二科(洪深任科长)任上校主任科员。当时,周恩来副主席任政治部副部长,石凌鹤直接在周副主席、郭沫若等领导下工作,32岁的石凌鹤工作更加勤奋刻苦。
10月,他在湖南衡山县,将湖南花鼓戏《十劝郎》改写成《劝夫从军》,宣传抗日。每演一场,观众十分踊跃,台下人山人海。同时,还自编自演小喜剧《何必呢!》。
11月,他到长沙赈灾,接着创办铅印的《新长沙报》,宣传、鼓舞群众抗日。年底,转至重庆。在《抗战艺术》发表播音剧《烈妇》。该剧写香港一女子发现丈夫是日寇的奴才,极为气愤,勇敢地用枪打死了丈夫,为国除害。
这期间,几经辗转,石凌鹤到了山城重庆,在重庆,他导演了自己写的《黑地狱》上演。创作了四幕儿童剧《乐园进行曲》在渝公演,受到各界好评。
这年,与张莺合作根据张天翼小说改编的儿童剧《秃秃大王》。
1940年上半年,国民党强迫第三厅干部加入国民党,石凌鹤奋起反对,自己坚决不入。
1941年1月,国民党制造“皖南事变”。周副主席在《新华日报》上题辞:“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并亲自上街卖报。石凌鹤哭了,也跟着上街卖报。6月8日,编导了四幕话剧《战斗的女性》进行公演,又创作演出了《梦的微笑》,都是直接或间接向国民党射去的投枪。为了反对国民党主张不抵抗、主张投降,坚持内战的做法,田汉等人一致主张上演郭沫若的《棠棣之花》,几经商议,一致推举石凌鹤为导演,结果演得非常成功。各民主党派、知名人士纷纷撰文赞扬。反动派怕得要命,恨之入骨,文委会头子张道藩找上门来质问,被石凌鹤、郭沫若等人驳得哑口无言,无可奈何地溜了。
四、隐蔽昆明独自战
1942年,党组织作出了“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决定,指示一批人分头隐蔽,独立作战。石凌鹤携家来到了昆明。在没有住所、没有收入、人生地不熟的境况下,他一方面想方设法维持生计,全家一直处于半饥饿状态,心中却不忘党交待的任务:“要独立作战”。
石凌鹤不畏艰难困苦,经过多方交涉,日夜奔走,取得了社会各界的支持,终于以筹募抗战医药为名,办起了一个临时性的剧团。他和林路、凌琯如、陈健等人决定,首先排演《棠棣之花》。这是描写诸侯各国之间自相残杀的悲剧。对“怯于公仇,勇于私斗”,假抗日、真反共的反动派,揭露很深。
石凌鹤不仅负责导演,还出面向银行借款、购置布景、服装,管理演出和后台一切事务性工作。
终于演出了。剧场里场场爆满,掌声不绝于耳。
石凌鹤静静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