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凌鹤是闻名遐迩的戏剧家,正如他自己说的:“投身新文化运动,且在毕生的创作生涯中,大部分时间从事戏剧创作”。他的戏剧创作实践和创作成就,构建了他毕生事业的辉煌。
一、与戏剧结缘
1919年秋,十四岁的石凌鹤考入了设在鄱阳县城的省立第五中学,那时北京爆发的五四运动,波及到了鄱阳。石凌鹤怀着对新文化运动的憧憬,热忱地投身于这场伟大的爱国运动,学生们以唱歌、演戏来宣传新思想、新文化。学校排演活报剧《火烧赵家楼》,其中有一个“小丫头”的角色,女同学都不好意思出演,石凌鹤男扮女妆,演了这个小丫头,演得很成功,受到了观众的热烈赞许。寒假回到乐平,在徽州会馆和观音阁多次公演了《火烧赵家楼》。同时,石凌鹤还自编自演了一幕宣传妇女解放的话剧《劝放脚》,由他扮演小脚女人,台词通俗易懂,形象维妙维肖,赢得了观众们长时间的掌声和大声喝彩。
从此,石凌鹤与戏剧结了缘。
1929年春,石凌鹤在日本东京神田町一所美术学校读书,听到神田町青年会业余话剧团,将排演高尓基的话剧《夜店》,便兴致勃勃报名参加,被分配扮演“戏子”这个角色,这是他第一次登上正规的话剧舞台,演得很成功,给日本青年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10月,因参加中国留学生示威游行,他担任敢死队副队长,被日本警视厅逮捕并驱逐回国。
到上海后,经许幸之介绍参加了夏衍等人组织的上海艺术剧社。在演出《炭坑夫》等剧中担任重要角色,都获得成功。1930年3月2日经夏衍介绍参加了“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成为重要一员。1932年,“剧联”成立影评人小组,石凌鹤是成员之一,并主持“电影专刊”编辑工作,撰写了大量的影评。1933年,中共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成立以夏衍为组长的电影小组,石凌鹤为组员之一。这期间,石凌鹤创作了第一个剧本《血》,开始了戏剧创作上的蹒跚学步。
继之,又创作了《高贵的人们》(三幕话剧)、《黑地狱》(四幕社会剧)、《洋白糖》、《上前线去》、《死去的欢笑》等。这期间,在戏剧创作上,数量和质量都有了突飞猛进。《黑地狱》是他的成名之作,全国各地剧团都竞相争演。
除创作外,他又开始了导演工作。他单独或与应云卫、于伶联合,导演了《扬子江风暴》、《赛金花》等著名话剧、歌剧。
从此,他终生为戏剧事业,孜孜不倦奋斗了一辈子。
二、剧作等身
石凌鹤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五十年中,扣除林彪、“四人帮”剥夺了他创作权利及生病住院不能进行写作的年月,共有近四十年时间,业余都在进行戏剧创作。据不完全统计,共有剧目43个之多,其中独幕剧约四分之一。
1933年发表第一个独幕剧《血》。这个剧表现帝国主义的巡捕镇压工人示威而血溅租界,因而没有得到上演的机会。接着又写了暴露资本家剥削工人,同时遭受外资倾轧而破产的《高贵的人们》。继而又写了日帝教唆汉奸屠杀我国劳苦大众的《黑地狱》,在1936年前分别上演和出版,但不久便被国民党反动派因日本使馆的干涉抗议而禁演。抗战爆发后,除写了反映反动的上层阶级趋于灭亡的《死前的欢笑》外,还写了几个独幕剧,如《荒漠笳声》、《洋白糖》、《上前线去》等,同时,还参加了《保卫卢沟桥》的集体创作和上演。紧接着奉党派遣至东战场从事战地服务队,负责抗日宣传,更加使劲创作剧本并随时演出。如这时期的《火海中的孤军》、《夜之歌》、《再上前线》、《铁蹄下的上海》等剧本都是在敌机轰炸下写出的。
1938年写了独角戏《何必呢?》。同时,用湖南花鼓戏的曲调编演了《劝夫从军》。四十年代,抗日救亡和反对分裂媚敌始终是石凌鹤剧本创作最中心的命题,但也有反映公务员和知识分子思想面貌的《乐园进行曲》、《山城夜曲》和四个人物四幕戏的《梦的微笑》。此外,将元曲《赵氏孤儿》改编为话剧《仇剑记》,还写了多场戏曲《岳飞传》,歌剧《蛇骨塔》。
解放后,从五十年代到“文革”前二年,在行政工作极其繁忙的情况下,还利用业余时间,写了20多个多幕剧。除话剧《方志敏》和诗剧《汤显祖》外,其余均戏曲剧目的改编和创作。这方面有四种情况。一种是就原有戏曲剧作加以整理不必多增新意的,如《珍珠记》、《还魂记》、《尉迟恭》;一种是保留原剧精华而有所增益的,如《梁祝姻缘》、《西厢记》(上下本)、《南瓜记》;一种是根据前人的神话、小说、诗歌、传记改作而有所增删的,如《七巧姻缘》、《嫦娥》、《画皮》、《胭脂狱》、《木兰诗》、《红娘子招亲》、《西域行》等;再一种便是来源于生活的创作,如《三代》、《金箭姑娘》、《照天烧》等。
可惜的是:石凌鹤历经多年的战争、离乱,所留下的手稿或印品,已经不全,后遭“文革”浩劫,经多次抄家和扫地出门,幸存品就更少了。
三、对戏剧的贡献
石凌鹤对戏剧事业的贡献,需要长篇大论才能说清楚,作为这篇短文中的一段,只能写一个简要的提纲。
一是石凌鹤创作了40多个剧本。这些剧本有独幕剧、多幕剧,有话剧、诗剧、戏曲;有写工人、农民、战士、渔民、知识分子、革命领袖的,也有写资产阶级、叛徒和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还有写古代的、民间传说中的各色人群。成功地塑造了一批鲜活的人物形象,如汤显祖、方志敏等等。
二是改造、创新了一批剧种。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湖南便将花鼓戏《十劝郎》改编成《劝夫从军》,从思想内容到艺术技巧都作了大胆革新,不仅受到群众喜爱,更使湖南花鼓戏从此大放光彩。1951年,他到景德镇、上饶地区作了大量的调查、挖掘、抢救工作,记录饶河戏、信河戏传统剧本及唱腔,将饶河戏与信河戏融合,创建了一个新剧种---赣剧。后来又整理改革了南昌地方小戏---南昌采茶戏,使之发扬光大。
三是整理、改译、改编、创作了一批传统戏剧。最有名的是《临川四梦》:《紫钗记》、《牡丹亭·还魂记》、《南柯记》、《邯郸记》四记的改译,《西厢记》使其成了名扬全国的“石西厢”;还有《西域行》,以大胆创新,获得中央领导和名人的颂赞。在继存和发扬光大传统戏方面,石凌鹤功不可灭。
四是首创了幻灯字幕,使观众看戏易懂。赣剧语言难懂,影响了赣剧的上座率,使观众曲限在小范围人群中。石凌鹤发明了演出时打幻灯字幕,演员的唱词一清二楚,群众叫好。幻灯字幕很快在各地剧团推广了,电影、电视至今还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