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汪璠是我国陶瓷工业的先驱、陶瓷高等教育的开拓者。本文记述璠公及其子女从1931年以来,与景德镇陶瓷大学各个时期密切关联,结下了不解之缘。
汪璠家族与景德镇陶瓷大学
汪大绶
景德镇陶瓷大学的前身是1910年创办的中国陶业学堂,经历了1912年江西省立陶业学校的改制,1947年江西省立陶业专科学校的成立,1958年景德镇陶瓷学院的创办,2016年4月更名为景德镇陶瓷大学。汪璠及其子女从1931年以来,与景德镇陶瓷大学各个时期密切关联,结下了不解之缘。
1931年2月,璠公赴江西饶州(鄱阳),在江西省立陶业学校任教。他1930年12月刚从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窑业系学成回国。
1935年1月—1937年12月,璠公经江西省立陶业学校张浩校长推荐,应聘赴南京,任国民政府经济部中央工业试验所技士。在此期间,他撰写了多篇学术论文,在中央工业试验所《工业中心》刊物上发表,翻译日本近滕清治博士的著作《陶瓷工业》,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有关陶瓷工艺的译著。
1938年8月—1946年4月,璠公任当时江西唯一的省营瓷厂——萍乡瓷厂厂长,在迁校到萍乡的江西省立陶业学校兼职授课,厂校一家,萍乡瓷厂安排陶校学生实习,吸收陶校毕业学生担任技术工作。璠公对陶校毕业生讲过三句话:“一
不要软化,就是不要受社会上的不良影响,是非不明;二不要腐化,就是自己不要腐化堕落;三不要恶化,就是不要恶化别人,把好人带坏了。”
1939—1943年,璠公长女静娴在萍乡就读于江西省立陶业学校。
1941—1944年,璠公长子大纲在萍乡就读江西省立陶业学校,读完了三年初中。当时,条件十分简陋,整个学校挤在一个农村祠堂里。但那时艰苦扑素、发愤求学的风气却对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1944年秋,璠公由江西省教育厅任命为江西省立陶业学校校长,把学校由萍乡迁往瓷都景德镇复校。
1946年7月25日 ,上海《民国日报》刊载中央社电讯稿《主席关怀景德镇名瓷》,报道7月24日璠公在庐山受到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召见的情况。璠公接受了主持设计烧制国礼瓷的任务。其中,一套古色古香,高贵华丽的餐具,送给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作为结婚礼品,至今保存在温莎堡王宫皇家艺术品收藏馆。还有一套送给美国总统杜鲁门,目前珍藏在美国密苏里州杜鲁门图书档案馆内。
1946年,经江西省政府批准,江西省立陶业学校开设大专班,二年制招收高中毕业生,五年制招收初中毕业生,改名为江西省立陶业专科学校。
1947年6月,璠公赴南京拜访教育部长朱家骅等政要,陈述陶业学校升格为专科的理由。年底,朱家骅正式批准江西省立陶业专科学校成立。中国历史上第一所陶业专科学校由此诞生,璠公被任命为校长兼教授,江西省拨给30万元法币作为开办费。当时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璠公在南昌领到款项后,为了避免贬值,立即兑换12两黄金,共6块,同两位随员一起把黄金藏在宽裤腰带里,带回景德镇。陶专成立时,联想到30多年的建校历史,璠公欣喜地作对联一副:六块黄金开门大吉,卅年历史迁地为良。
1948年1月1日,《陶瓷半月刊》发表璠公1947年撰写的文章《一年来的陶专》。文中写道:“本校为提高学生程度、适应社会需要,去年已经增办专科班,本年四月间教育部吴督学莅晓视察,深表同情。六月间承本省教育处周处长亲临指挥,全校感奋。暑期省中务会议通过。将本校正式改为专科、继续招生,并已拟具详细计划。呈请教部检示中。”
1948年6月,璠公和江西省立陶业专科学校第一届毕业生合影留念。
1948年12月15日,璠公为求贤办学亲自给老友江笑波写信,介绍江西省立陶业专科学校的状况,表达排除万难办学的意愿和求贤若渴的心情。
1949年4月,景德镇解放,璠公继续担任江西省陶业专科学校校长。
1950年1月,璠公第一次到首都北京,出席轻工业部召开的会议,商讨建国瓷的研制问题。
1950年2月,江西省立陶业专科学校组成校委会,璠公任校委会主任,当选为景德镇市第一届人民代表。
1951—1952年,璠公三子大经在江西省立陶业专科学校预科学习。
1952年10月,璠公为江西省立陶业专科学校编写教材《陶瓷釉彩》,内容丰富、文字简练、理论联系实际并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这是我国第一部自编陶瓷高等教育的教材,对日后的陶瓷产业和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1953年4月,璠公在景德镇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1954年4月,在全国院系调整中,璠公调到湖南工程学院(原湘潭电器制造学校)任电瓷学科委员会主席,创办全国唯一的电瓷制造专业;1956年调河南工业大学(原郑州机器制造学校)任副校长;1958年参与创建郑州瓷厂。
1962年,璠公到1958年建立本科教育的景德镇陶瓷学院参观,受到原江西省立陶业专科学校学生、景德镇陶瓷学院副院长胡怀陵等校友的热情接待。
1979年,璠公再次到景德镇陶瓷学院参观,看到学校的飞跃发展由衷高兴,认为这正是当年创办江西省陶业专科学校的愿望。
1980年,75岁高龄的璠公关心陶瓷教育事业,在原江西省立陶业专科学校学生、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祝桂洪的协助下,主审高等学校教材《陶瓷工艺学》(轻工业出版社1981年版)。
1983年4月,璠公撰写《回忆我在江西陶瓷界》一文,其中回忆了“鄱阳创建陶校”“迁校景德镇 中专改大专”,在《江西文史资料》总第十四辑刊登。
1983—1986年,璠公八子大结在景德镇陶瓷学院学习。
1990年8月,璠公撰写《庐山行》,回忆1946年7月在庐山受到时任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召见,接受设计烧制一批国礼瓷任务,赠送盟国首脑,以纪念二战胜利的亲身经历。
1990年10月,85岁高龄的璠公在病榻前谈及在景德镇办学经验时说:“我会用人。不论老的、新
的,只要有点长处就用。在创办陶业专科时,我团结从国外学习陶业回国的老教师、老前辈,也用同乡、亲属中德才比较好的教师,不是同乡、亲属,只要品德端正,有工作能力,就大胆使用。”当年在陶专,江西留学日本学窑业的张浩、舒信伟、戴良侪和汪琛都集中在学校任教。
1991年2月8日,轻工业部机关报《消费时报》刊登新闻稿《著名陶瓷专家汪璠同志逝世》,称赞“他热爱祖国,治学严谨,工作勤奋,作风朴实,为发展我国陶瓷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1992年12月,《乐平文史资料》第七辑发表璠公长子大纲、侄大维、大梁撰写的文章《记陶瓷学家和陶瓷教育家汪璠》。
1993年4月,《回忆与怀念——著名陶瓷专家汪璠及其夫人方青纪念集》在北京出版。
1996年10月,璠公长子大纲、次子大绶撰写论文《汪璠与陶瓷》,在《乐平报》发表,收入《洪皓马端临与传统文化》一书中,《江西文史资料》等报刊转载。
1996年12月,景德镇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印《陶专浮师 天中》专辑,刊载璠公撰写的《庐山行》,大纲、大绶撰写的《汪璠与陶瓷》等13篇记述江西省立陶业专科学校的文章。
2000年8月,《陶瓷生涯——著名陶瓷专家汪璠及夫人方青纪念集》在北京出版。
2001年,璠公被家乡评为“乐平百年人杰”(1900—2000年)。
2002年3月,《景德镇陶瓷》杂志发表张德山的论文《我国历史上第一所陶瓷高等院校——江西省立陶业专科学校》。
2004年1月16日,《中国档案报》刊载璠公次子大绶撰写的文章《探寻英国女王婚礼瓷之谜》,被多家媒体转载。
2008年8月12日,景德镇陶瓷学院党委副书记饶俊南、教务处长胡林荣、办公室主任李之光,受校党委委派,在北京向璠公次子大绶、九子大总介绍学校发展情况及更名为大学的有关事宜。大总提议,从中国陶业学堂到陶校、陶专,再到陶院的历史应连起来作为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源。大家取得共识。
2008年8月22日,景德镇陶瓷学院党委书记肖任贤、院长周健儿致信大绶、大总说:“令尊汪璠老先生是我国陶瓷工业的先驱、著名陶瓷专家、我国陶瓷高等教育的开拓者。”景德镇陶瓷学院是汪璠老先生创办的“江西省立陶业专科
学校”的提升与传承。
2008年8月23日,景德镇陶瓷学院办公室主任李之光、图书馆馆长郑乃章来京,带来陶院党委书记肖任贤、院长周健儿致大绶、大总的信函,共同交流信息。
2008年11月5日,景德镇陶瓷学院党委书记肖任贤、党委副书记饶俊南等在北京同大绶、大总会见,带来新出版的《景德镇陶瓷学院校史》,明确“景德镇陶瓷学院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10年成立的中国陶业学堂”。
2008年11月14日,景德镇陶瓷学院举行“汪大总教授受聘仪式暨学术报告会”,璠公次子大绶、四子大绩、八子大结、九子大总夫妇出席。大总所作的《从瓷都走向世界》的学术报告受到学院师生欢迎。
2009年5月25日,在大总陪同下,教育部周济部长会见景德镇陶瓷学院党委书记肖任贤、院长周健儿等,听取学校领导的汇报,对学校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2011年12月,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宋健题写书名的《儒林家风》由香港中国新闻出版社出版,璠公被誉为传承儒林家风的楷模。
2012年2月,《陶瓷学报》发表郑乃章教授的学术论文《中国陶
瓷高等教育的开拓者之一—汪璠的陶瓷科学成就及其影响》。
2012年2月,景德镇陶瓷学院材料学院硕士生芮雪来京采访大绶。返校后在郑乃章教授指导下,5月写出硕士学位论文《汪璠的陶瓷生涯及其研究》。
2013年5月,景德镇陶瓷学院举行“汪璠先生生前珍贵资料捐赠仪式”,大绶作《家父汪璠的陶瓷生涯》的演讲,大总也在会上讲演。此次向学校捐赠5个部分共50件资料。
2013年5月,景德镇陶瓷学院的艺术家再次为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设计并制作执政60年纪念礼品瓷,受到英国女王亲自接见的礼遇。缘由是1947年中国政府赠送英国女王的婚礼瓷是由当时的校长、著名陶瓷学家和陶瓷教育家汪璠先生具体组织制作的。
2014年6月,按照景德镇陶瓷学院的意愿,经商议,邀请著名女雕塑家张得蒂教授为璠公塑像。
2014年10月14日,葛蔓与雕塑家张润垲、张得蒂夫妇专程前往景德镇陶瓷学院沟通情况,为璠公塑像选址。院领导高度重视,确定璠公塑像立于湘湖校区主教学楼前。
2015年5月29日,景德镇陶
瓷学院党委副书记(时任院长助理)胡林荣、宣传部长曾德生、档案馆长朱棉霞等专程来京,同大绶、大总等商量举行汪璠校长铜像落成仪式和举行纪念汪璠校长诞辰110周年座谈会的具体事宜。
2015年6月18日,景德镇陶瓷学院举行“高岭讲坛”系列讲座,璠公五子大绥主讲《我国超高层建筑发展概况》,大总主讲《主动人生》,受到师生欢迎。
2015年6月19日上午,景德镇陶瓷学院举行“纪念汪璠校长诞辰110周年座谈会”,党委书记郭杰忠致辞,大绶作《传承崇尚读书的家风》的发言。随后,在湘湖校区主教学楼前隆重举行“汪璠校长铜像落成仪式”。原江西省立陶业专科学校校友代表、景德镇陶瓷学院相关部门负责人、师生代表参加,汪璠校长亲属40余人从全国和世界各地前来参加。景德镇陶瓷学院党委书记郭杰忠和景德镇市委常委、乐平市委书记吴龙强致辞,璠公长子大纲发言,郭杰忠、吴龙强、汪大纲和汪璠校长铜像设计者张得蒂教授共同为铜像揭幕。
2015年10月18日,中国陶瓷博物馆开馆,在“民国时期景德镇瓷器”展区,用一整版刊载璠公半身照片,介绍璠公在任江西省立陶业学校校长时组织设计烧制国礼瓷的业绩。
2015年12月,景德镇陶瓷学院百年校史编纂委员会、档案馆编印《景德镇陶瓷学院校史文集》第一集,收入汪璠撰写的《庐山行》和大绶撰写的《探寻英国女王结婚礼品之谜》等文章。
2016年1月,汪璠家族分五批向景德镇陶瓷学院图书馆赠书565册。
2016年4月,景德镇陶瓷大学举行更名挂牌仪式。大绥、大总、葛蔓应邀出席,仿1947年江西省立陶业专科学校创建时璠公所作的对联:“六块黄金开门大吉,卅年历史迁地为良。”作对联致贺:五个阶段铸就陶大,百年历史续写辉煌。横批:继往开来。
2017年5月24日,景德镇陶瓷大学党委副书记胡林荣、教务处长冯浩、校史研究室主任邢鹏来京,同大绶商议编辑出版《陶瓷人生——中国陶瓷高等教育开拓者汪璠纪念集》事宜。2017年11月,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乐平乡贤》在《兴学先贤》篇刊载璠公简历。
2018年3月,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中国陶瓷百年史》(1911—2110)第二版,在第一篇综合篇第六章《陶瓷界知名人士》中,刊载璠公简历。
2018年4月,景德镇陶瓷大学校史研究室主任邢鹏撰写《家风、职风、校风——汪璠先生的赤子人生》一文,收入《陶瓷人生——中
国陶瓷高等教育开拓者汪璠纪念集》一书中。
2018年9月,《陶瓷人生——中国陶瓷高等教育开拓者汪璠纪念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景德镇陶瓷大学校长江伟辉作序。
2018年10月18日上午,“走过百年——张浩汪璠赵渊校长雕像落成仪式”在景德镇陶瓷大学湘湖校区逸夫图书馆前隆重举行。出席
仪式的有:景德镇陶瓷大学党委书记江伟辉,校长宁钢,党委副书记胡林荣,副校长吴本荣、李良智、王海波,张浩、汪璠校长亲属代表和师生代表200多人。仪式由吴本荣副校长主持,宁钢校长致辞。他深切缅怀了张浩、汪璠、赵渊三位校长的伟大人格和非凡业绩,正是有他们这一辈创业先贤的奋斗,才有如今的“陶瓷黄埔”——景德镇陶瓷大学。汪璠校长九子大总代表亲属发言。景德镇陶瓷大学党委书记江伟辉、校长宁钢、大总和夫人葛蔓为汪璠校长雕像揭幕,并敬献花篮。花篮绶带题词:璠公功德永存:承乐平儒林家风传统,创中国陶瓷高教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