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一九六零年九月,在共库精神的激励下,于共库之滨,车溪河畔,办起了一所普通初级中学----乐平县共产主义中学。数百名莘莘学子,在校长、老师的带领下,辟地开天,白纸绘图创新校;勤学苦读,红心向党立壮志。虽然只有短短的三个学期(1962年春搬迁更名横路中学),但这批十二三岁的少年,在极其艰苦困难的成长“逆境”磨砺下,养成了他们特别能吃苦的性格,培育了他们特别能读书的心智,造就了他们特别能干事的本领。以至尔后的若干年中,或上高中进大学,或走向社会进入各条战线,大都学有所成,为家乡为国家建功立业。现刊发这些学子中的佼佼者、曾任中共乐平县委书记与上饶市委副书记的刘卫华同志在共中横中 60 级同学毕业六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以及洪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余天金同志的一篇文章,以飨读者。
艰难中求学 砥砺中成长
——共中横中60 级同学毕业六十周年相聚座谈会抒怀
刘卫华
金秋十月,月桂飘香。值此中秋、国庆双节之际,我们召开共中横中 60 级同学毕业六十周年相聚座谈会,实属不易,倍感珍贵,都是古稀之年老人了,相聚一堂,忆往事、话情谊,其乐融融。首先,我衷心祝愿各位老同学健康长寿,吉祥平安!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1958 年乐平县委、县政府决策兴建共产主义水库,这是英明之举,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伟业。经过几万人近三年共同奋战,1960 年基本竣工。为发扬共产主义艰苦奋斗的精神,1960 年乐平县委、县政府决定:在离县城百里之外的共产主义水库坝首下面五里路处的车溪河畔,四面青山的边境山区兴建共产主义中学,适逢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在办学条件简陋的情况下,1960 年秋季首届招生 300 多人,这对 13 岁左右的学生而言,远离家乡近百里之外的共中求学,交通、生活不便,同学们住戏台,打通铺。木板做课桌,毛棚为饭堂,蹲在地下吃,南瓜习为常,上山扛柴火,挑砖盖楼房。其艰难是不言而喻的。正因为如此,共中存在一年半就搬迁到横路村,并更名为横路中学。十多岁的孩子,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萌芽时期,共中求学的积极意义,在于艰苦的条件和环境下培养了一批学子艰苦求学,砥砺意志的精神,为以后人生打下了克服困难,奋发前行的思想基础。正如六、七十年代,一大批下放知青到农村去接受再教育,造就了一大批吃苦耐劳、踔厉奋进的建设者和中流砥柱。共中求学经历和磨炼,其收获终身受益,这才是值得纪念与肯定的,今天回顾这段经历,每位学子都难以忘怀。今天畅谈共中办学历史,并不是讲兴建共中的意义,而是聚焦共中学子求学的磨炼和刻苦精神的养成,师生同甘共苦的情怀,以及学校教育的成果。共中横中求学经历,这只是人生路上一段时光。人生有学校和社会二大课堂。人的成长与进步,是多种环境和因素影响的。有主观与客观两方面,千里马还需伯乐,还有机遇与选择。这样说,共中求学只是人生中的一节。因此,纪念共中是一种情怀所至。老师、学生同是共中的受益者,更主要是学生,其份量更重一些。因此同学相聚谈情谊、讲精神、忆往事才是主题。我们应该把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友情放在首位。就本人而言,那段求学经 历助我成长、助我进步,在勇往直前中成熟起来,我于 1970 年 1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光荣在党五十年,2021年作为上饶市老干部代表参加省委在井冈山召开的庆祝建党100 周年大会,倍感荣光。1971 年被吸收为国家干部,1984年 2 月任县长,主政一方,等等。这些都是党的培养和教育的结果,也是学生时代艰苦求学精神的铸就。
六十年了,同学们都是古稀之年了,今天相聚很可贵。我们是老三届的大哥大姐,与共和国同成长、共命运。经历了建国、土地改革、经济恢复、人民公社、大跃进、大食堂、三年经济困难、文化大革命、知青下放农村劳动锻炼、恢复高考、改革开放、发展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各个阶段、各个时期。人生的甜酸苦辣都尝过,是辛劳、坚强、奋斗的一代,也是顶梁的一代,更是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一代。我很欣赏一首歌,有个“老三届”合唱团唱的——我们这一辈,与共和国同岁……,很动听,心灵共鸣,至今难以忘怀过往,更期待美好未来。同学们,再努力吧!十年、二十年后再相聚。祝同学们健康长寿,幸福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