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猴年第一缕春风吹过之际,《洎水神韵翥山灵光——乐平历史文化元素阐微》一书付梓问世,这是我市历代名人暨洪皓马端临(历史文化)研究会(以下简称名研会)诸多研究成果中的一朵奇葩,可喜可贺!
该书汇集了名研会会长徐行溥同志(曾任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自2008年以来8年间,对乐平的洪马文化、传统文化、乡土文化、红色文化等方面的69篇研究成果。这本佳作通贯古今,立意新颖、构思精巧、取材广阔、内容丰实、笔调清新、行文流畅、析理透彻、逻辑性强,读罢引人入胜,回味无穷。是人们研究、了解、熟悉乐平这个历史悠久的古邑新市的一个窗口,或者说是一种载体。具有存史、资政、育人的重要作用,想必会受到许多读者的欢迎。
细读该书时,让笔者想起了诸葛亮的一句名言:“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其才”。俗话说:
“一滴水里可以看见太阳的光辉”。同样的道理,一本书也可品味出人的睿智和风采,正所谓文如其人。在笔者心目中,徐会长达到了“广其才”的境地。笔者的理由是:他在书中彰显了供人学思的笃志经学、厚积薄发;独立思考、择其精华;伏枥耕耘,春华秋实的三大亮点。
亮点之一:笃志经学 厚积薄发
市名研会成员多数是学者、专家型的,对乐平灿烂的洪马文化、厚重的传统文化、宝贵的红色文化和多彩的乡土文化都有很深透的了解和研究,都有“钻故纸堆”的习性和动手写文章的能耐,都能说上个“之乎者也”来。说个实在话,当好这个会长没有“两下子”可不行呀。可实践证明,徐会长——行!这是因为他勤奋好学,学以增才,学以致用、知行相长的结果。徐会长有个好习惯,书不离身、笔不离身、笔记本不离身、电脑不离身,有空便学起来,从未看见过他把业余时间浪费在玩牌打麻将上。美国哈佛大学有一个著名理论:“人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一个人的命运决定于晚上8点到10点之间。每晚抽出两个小时的时间用来储备知识和为未来积累经验,坚持下来你的未来就可能比别人更精彩。”在读书学习过程中,他是全身心地投入,边学边记、边思考问题,充实自我,提高自我,真正践行“活到老、学到老、用到老、改造到老”的诺言,做到与时俱进。你瞧!徐会长在《认识再提高,研究再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系列重要讲话》一文中是这样谈体会的:“纵观乐平市历代名人暨洪皓马端临(历史文化)研究会自1996年成立迄今20个年头里,整个研究会工作,致力挖掘乐平的历代乡贤,大力推介乐平的厚重历史,着力阐发乐平的优秀传统,为着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乐平文化事业的发展繁荣做了一些有益工作,取得一些可喜成绩。然而,与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及党的十八大关于加强文化建设的要求,与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文化强市的任务相比,仍然存在很多差距与不足,因此,要使我们研究的工作做得更好,出的成果更多,适应新形势下加强文化建设的需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们从事地方历史文化、历史名人研究工作的同志,就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思想,为精神武器,从而做到认识再提高,研究再深入”。是啊!一个团队的领头人有着这种清醒的政治头脑,志存高远的追求,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有着不断地克服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的韧劲,不时地陶冶情操,不停地自我“充电”、自我提高,那有做不好工作的?难怪徐会长会发出:“未知历史深厚之底蕴,何来文化自信之底气呢?!”的感悟。
亮点之二:独立思考 择其精华
独立思考,臻于提升,是一个人尤其是担任团队的领导人赖以发展和进步的精神支撑。徐会长在序言中有这样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回顾我过去的大半生,一路走来,跨沟壑、历坎坷、越崎岖,绕暗礁、避漩涡、过险滩,从人生谷底而攀援上自我之顶峰,正所谓:历半辈子坎坷蹇舛命运中苦辣酸甜尝尽,经数十年风雨跌宕人生后福禄寿禧盼全。”历史给予徐会长的人生,使他可以身历时代变迁之波澜与诡奇,品味个人命运之艰辛和微妙,进而思考,并付诸笔墨,为读者所知,启迪读者思考。这种在思考中提升,在思考中奋进的境界让笔者感佩。你瞧!《人文渊薮我乐平——论乐平传统文化的八大亮点》、《翥山灵光洎水神韵——千年古邑乐平优秀传统文化抉微》、《千年古邑多彩文化——“江西十大文化古县”申报材料》、《洪马精神:乐平人的本土核心精神》等文章,归纳、总结、提炼得何等好哇!在笔者眼里是不可多得佳作。要是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没有臻于提炼和提升的本事,不精通文墨,是写不出来这种文从字顺、文采过人的文章。
记得他在市“名研会”二届一次会员大会作工作报告时是这样说的:我们“名研会”的办会宗旨是:“崇贤启后、鉴古知今、资政育人、存史传薪”。按照这一宗旨,“名研会”的功能与作用主要有三点:一是“存史”。通过我们的研究成果把乐平古今名人的业绩、精神存于史册,传承下去,昭示今人,启发后人;二是“育人”。通过“鉴古”、“崇贤”而“启后”,教育当代人;三是“资政”。以古为鉴、以古为用,以“知今”达今,促进当代。宗旨就是目标,就是方向,决定了我们“名研会”工作的落脚点是在“今”,是在“人”,而不是纯学术研究。这种言简意赅的表述择其精华,用16个字把办会宗旨提炼得炉火纯青,打中了笔者心坎。既好懂又好记,让笔者这个门外汉心明眼亮,跃跃欲试……
又如,他经过独立思考,把洪马精神的内含凝练为16个字,即“忠毅爱国、坚韧不拔,执著进取、自强不息”。经过他这么一提炼,其精华脱颖而出,既通俗明了、朗朗上口、易懂易记、便于传播,又利于践行,有助于当下推进乐平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程中,激励和鼓舞乐平人民进一步弘扬洪马精神,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致力文化自强,为建设工贸强市、打造江南菜乡、保持生态家园、奋力开创“实力雄厚、生态宜居、社会和谐、全面小康新乐平的新境界而奋斗”。
我知道,徐会长是个坚守主见的人,经过他独立思考形成的言之成理的看法,人们怎么议论也很难改变他的观点,因为他不轻易盲从。他的这种天赋和性格正是我们名研会所需要的。
亮点之三:伏枥耕耘 春华秋实
写作是个苦差事,因为写作的过程就是费心思、花脑筋的过程,是付出艰辛和努力的过程,是凝集汗水和心血的过程,也是检验文字功底的过程。翻开徐会长《洎水神韵翥山灵光——乐平历史文化元素阐微》那篇文章,字里行间都渗透着他读史时,费尽心思、上下求索,“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而追求作品完美,以达到春华秋实时,苦心孤诣,攻坚克难,“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前面提到过的《翥山灵光洎水神韵——千年古邑乐平优秀传统文化抉微》一文,有50个页码、3万多字,分成10个篇章写成,还有《造化钟毓人文印记——古邑新市乐平绿色景观文化状写》一文,也有40个页码,2万多字,也分10个篇章写成;这两篇文章里涉及大量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文献以及诗歌、掌故,真可谓大文章,要是没有向往、没有兴趣、没有担当,没有信心、没有毅力、没有钻劲是写不出来,成就不了的。在这方面,徐会长充分发挥了他曾经长期担任党校领导和从事教学工作的优势,以独特的视角来解读历史,经他撰写的文章,顿时跃然纸上,春华秋实,栩栩如生。至目前为止,市名研会已编发内刊《翥山洎水》100期,出书13本,对宣传、推介、扩大乐平知名度起了一定作用。
学术是无止境的,只有那些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人,才有可能踏上高峰,所有获得。徐会长之所以一心扑在名研会工作上,孜孜以求践行办会宗旨,这一切都缘于他内心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火热的革命情怀和一名老共产党员的奉献精神。他在序言中是这样说的:“我从退下来的这些年里,是‘理论宣讲不停歇、助力党建献余热、人民代表陈民情、乐平文化有情结’。尤其,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乐平人,有一种天然的爱乡情结”。习近平总书记说:“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徐会长这种坚定信念、勇于担当、自我加压、主动作为的心境和情操是多么美丽和高尚呀!值得笔者敬佩、叹服和学习。
自古以来,一座山有一座山的历史,一条河有一条河的传说,一坊村庄有一坊村庄的文化,一个名人有一个名人的佳话,每每触摸乐平这方水土的魂脉,每每读起徐会长这套存史、资政、育人的好书,无不亲切地给人一种真诚的感悟……
草于2016年3月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