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邑古村落辞典(连载之十六)
200.枧 头
原名别名:枧头。
村名来历:因村后有山名枧首山,加之用竹制水笕为槽,引水过沟,村处于水笕之头,故村名为枧头。
古今隶属:古时属丰乐乡三十都,今属礼林镇。
建村历史:据《乐平县地名志》载,“唐末罗氏建村”,但罗氏何时何地迁入不详,而以唐末建村计。迄今为止,建村历史应在千年以上。
古迹及名人轶事:待补充。
古村级别:千年古村。
201.住 车
原名别名:竹园丘住车
村名来历:因村东山丘原有竹园,古时村民推车至此断轴,故以竹园丘住车为村名,后简称住车。
古今隶属:古时属丰乐乡三十都,今属礼林镇。
建村历史:据有关资料载,宋末,徐氏先祖从清江(今樟树)迁到此地建村,至今近800年。
古迹及名人轶事:传说古代徐氏定居此地时,有村民用车从外地推来竹苗回村栽种,行至村东山丘荒地处,突然车轴折断,土车嘎然停住了,于是将此竹苗就地种植,从而形成了一片竹园,村名也就称为竹园丘住车。
古村级别:近800年古村。
202.九 林
原名别名:九林。
村名来历:原建村时此地周围有九处竹木林,故名九林村。
古今隶属:古时属丰乐乡三十都,今属礼林镇。
建村历史:据《乐平县地名志》载,宋初(宋立朝为公元960年),毛、王氏自浙江迁此建村。迄今为止,建村历史应在1000年左右。
古迹及名人轶事:
九林墓画:该墓据考证是南宋枢密副使王刚中夫妇合葬墓,位于九林村附近石榴花兴山北麓。墓周壁绘有彩色壁画,并用油脂多色,粗线条构成了仪座、导卫、侍女等。女室墓四壁分别绘有闺榻、侍女和桌案花瓶等。壁画布局规划,比例准确,手法洗练,形神兼备,是不可多得的宋人手笔。从墓结构、遗物、壁画的手法看,属宋代彩色壁画墓。
历史名人:钟炤之,字彦昭,南宋理学家,南宋绍兴三十年进士,曾任湖南善化(长沙)县尉、安徽宿松县令。
钟季玉,又名钟诚,字纯之,南宋淳祐七年进士,历任万载知县、建昌(治江西南城)知军、江西转运判官。钟季玉在金兵南侵时城破被俘,至死不降,英勇就义。
红军战事: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为围剿红军,在九林建有炮台。1932年12月27日,在红十军军长周建屏的部署与指挥下,一举取得了火攻九林炮台的胜利,方志敏为此写下一篇社论《庆祝消灭九林炮台的胜利,更积极准备消灭一切炮台!》刊在1933年1月10日《工农报》上。
古村级别:千年古村。
203.府 前
原名别名:履恒里。府前现包括中府前(原名中履恒)、下府前(原名下履恒)、细屋下(又名上府前,原名上履恒)三村统称。
村名来历:王氏始祖原建村时,见此地呈山水之秀,遂择之建村,取“履,历也。恒,久也。宜历久不变”之意,村名为履恒里。因村人王刚中官居端明殿学士、同知枢密院事(副宰相),建有相府,遂易名府前。
古今隶属:古时属丰乐乡三十都,今属礼林镇。
建村历史:据有关资料载,王氏先祖于宋初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从婺源县武口迁弋阳县横塘,其曾孙辈容公、宽公、建公三人,分别于1034年(北宋景祐元年)、1005年(北宋景德二年)、1025年(北宋天圣三年)迁入东津畈、三合源、履恒里三地建村。以建公迁入履恒里时始,迄今为止,建村历史应在995年。
古迹及名人轶事:府前系宋端明殿学士、同知枢密院事王刚中故里。王刚中(1103--1165),字时亨,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进士第二(榜眼)。历官洪州(今南昌)教授、秘书省校书郎、著作佐郎、中书舍人、龙图阁待制知成都府兼四川制置使,进敷文阁直学士、礼部尚书、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副宰相)等职。逝后赠资政殿大学士、光禄大夫、谥恭简。
古时,府前一带,峙峰耸秀,源水流清,素有相府遗基、东园亭址等“履恒八景”。相府园中有王刚中在成都知府任上带回的名贵树种“应雪木花”。传说该地还有石牌坊、石门楼、石祠堂。
204.碧 村
古村级别:千年古村。
原名别名:碧村。
村名来历:因入迁建村时,此地四周碧水绿柳,环境优静,故名碧村。
古今隶属:古时属永丰乡一都,今属农业高新园区。
建村历史:据地名志载,唐中期,程氏自婺源樟木程家迁此建村,至上世纪80年代中,已居48代。唐中期,约为公元760年前后,迄今为止,其历史应有1200年以上。
古迹及名人轶事:暂缺,待补充。
古村级别:千年古村。
205.枫 家
原名别名:阳山枫家。
村名来历:因该地建村时,村后阳山上有一株古枫树,因名阳山枫家,简称枫家。
古今隶属:古时属永丰乡一都,今属农业高新园区。
建村历史:据地名志载,南宋末年(公元1250年前后),王氏、黄氏同时迁此共同建村定居。迄今为止,建村历史近800年。
古迹及名人轶事:王氏从严洲(今属接渡)、黄氏从柳树下(今属后港)同时迁此共建村,二姓相处和睦,合议以村后阳山枫为村名。
古村级别:八百年古村。
206.墈 上
原名别名:金竹园,南溪墈上。
村名来历:因始建村时,此处金竹茂盛,故名金竹园。后稍前移高地(墈)上临溪流构筑房屋,因溪水环流,又名南溪墈上,遂简称墈上。且曾一度有不少人图书写简便,误写为“坎上”。
古今隶属:古时属怀义乡三十一都,今属塔山街道。
建村历史:据《乐平县地名志》载,“南宋乾道庚寅年(1170年),彭氏自小禄源(今属涌山,村已废)迁此建村”。元代遭战乱村毁,后移居村前高地临溪流构屋而居。以始建村入住计,迄今为止,建村历史为850年。
古迹及名人轶事:墈上村人、元代县廪生(由公家提供膳食的秀才)彭福舍身救灾民的故事,历来在民间广为传颂。 元至正年间,全国大乱,乐平又逢连年灾荒,广大百姓饱受饥饿,朝不保夕,救灾赈饥,急如燃眉,但县官却置之不理。彭福与妻弟汪圣八毅然自立放粮清册,开义仓按人授粮,使不少饥民保住了性命。然而,县官以叛乱罪上告,二人被迫自杀。后人为纪念彭福的善行之举,建“水南庙”以兹纪念。
古村级别:近九百年古村。
207.天 济
原名别名:下咀、下济。
村名来历:建村时因处在沙洲咀下游,依方位名下咀,谐音为下济村。后至清末时,村民以期盼上天济世之意,雅称天济。
古今隶属:古时属怀义乡三十一都,今属塔山街道。
建村历史:据1984年编《乐平县地名志》载,“南宋乾道庚寅年(1170年),彭氏自大禄源(今属涌山,村已早废,处同一彭氏源流的今流槎村附近,)迁此建村”。以始建村入住计,迄今为止,建村历史为850年。
古迹及名人轶事:据有关史志载有,彭定泽,清道光二年进士,历仕河北雄县、安州(均属今雄安新区)知县,通州知州,均政绩卓异。民国《雄县新志》载,彭定泽“离雄之日,父老遮道哭送”。
彭定澜,清道光十五年以举人身份任知县,因精堪舆(风水学),为咸丰帝择皇陵地,赏知府衔,后任池州知府。留下著作数部,现存江西省图书馆。
还有,彭起连,乾隆五十四年武举人,任守备;彭中杰,嘉庆十六年武进士,任徐州守备(清代守备为正五品,相当于今日军分区司令员)等历史人物。
当代人民解放军少将,历任江西省军区、上海警备区司令员的彭水根为天济村人。
古村级别:近九百年古村。
208.南岸余家
原名别名:余家。
村名来历:因村处乐安河南岸洲地,依河之方位及姓氏为名,故名南岸余家村,简称南岸。
古今隶属:古时属怀义乡三十一都,今属塔山街道。
建村历史:据《乐平县地名志》载,南宋光宗绍熙(1190—1194)年间,余氏从耆德(今属双田镇)迁此定居建村。迄今为止,建村历史逾820年。
古迹及名人轶事:待补充。
古村级别:八百年古村。
209.方家巷
原名别名:方家。
村名来历:因方氏在此地建村,初名方家。后聚居建房成巷道,依姓氏,易名为方家村。
古今隶属:古时属怀义乡三十一都,今属塔山街道。
建村历史:据《乐平县地名志》载,“唐末,方氏从花靥镇(城区)迁此建村”。以唐末即公元907年前一时期建村始,迄今为止,建村历史应逾1100年。
古迹及名人轶事:待补充。
古村级别:千年古村。
210.李 家
原名别名:李家。
村名来历:因姓氏为村名,故称李家。
古今隶属:古时属怀义乡三十一都,今属塔山街道。
建村历史:据《乐平县地名志》载,“唐末,李氏从婺源严田李家迁此建村。”以唐末即公元907年前一时期建村始,迄今为止,建村历史应逾1100年。
古迹及名人轶事:待补充。
古村级别:千年古村。
211.匣 厂
原名别名:高源村。
村名来历:唐末以前此地就建有村落,名高源村,后一直沿用原村名。明代时,此地盛产烧瓷器用的匣钵,故易名匣厂村。
古今隶属:古时属怀义乡三十一都,今属塔山街道。
建村历史:据《乐平县地名志》载,唐末即公元907年前一时期,原有朱、洪二姓迁此建高源村,后废,但详情未知。唐末,李氏从婺源迁此重建,后又有程、刘、余氏相继迁入居住。以李氏唐末重建始,迄今止,建村历史应在1100年以上。
古迹及名人轶事:该村是乐平“匣厂窑址”古迹遗址。明代时,因乐安河对岸永靖镇(华家青花瓷窑址)瓷业繁荣,相传有18座窑场,该高源村民利用其区位及资源优势,开工场烧制永靖镇瓷窑需要的大量匣钵和其它窑具,从而出名并易名为“匣厂”。
1987版《乐平县志》将“匣厂窑址”列为“文物古迹”之一。
古村级别:千年古村。
212.湾 里
原名别名:清水湾,湾里。现包括老湾里、新湾里两个村落。
村名来历:因杨氏迁来此地时,建村于乐安河湾凹岸处,是名清水湾村,俗称湾里。后到宋末时,部分村民后迁(往西一华里左右)建村居住,为避重名,称为新湾里,原湾里称为老湾里。
古今隶属:古时属怀义乡三十一都,今属塔山街道。
建村历史:据《乐平县地名志》载,唐末即公元907年前一时期,杨氏从涌山沿沟迁此老湾里处建村,后因河床改道,村址后移,部分村民西迁另建新村,遂成今日两村现状。而以老湾里唐末建村计,迄今止,建村历史应在1100年以上。
古迹及名人轶事:待补充。
古村级别:千年古村。
(尚 源辑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