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故乡
——走进乐平老北街
汪劲松
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土壤、气候条件,农耕文明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标志。
这种文明,亲自然,重生态,奉天敬祖,团结协作,和谐性,可持续。
同样,因为特殊的地理和土壤、气候等条件,游牧和海洋文明则成为了西方传统文化的源头和根基。
这种文明,尚武力,亲资本,个人主义,巧取豪夺,扩张性,不可持续。
农耕文明成就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虽经磨难却始终不改大一统的格局,自唐宋至清中期始终保持世界领先的地位,并将这种文明延续至今,为世界所独有。
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列强的重重打击,农耕文明不仅孕育并诞生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并在新中国每次面临的急流险滩面前屹立潮头,劈波斩浪,成为新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牢固基石。
新中国成立初期,直至改革开放前后,中国每次遇到的严峻挑战,诸如工业化基础的奠定,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城市曾经多次沉重就业压力的承担,多次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造成的严重态势的化解,农业、农村和农民的贡献可谓巨大无比。
农 耕文明是中国人永远的故乡。
地处赣东北中心地带,由于较为优越的地理和土壤条件,乐平农耕文明可以说是辉煌灿烂,是中国农耕文明在赣东北的缩影。
乐平不仅在时间跨度上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而且在空间跨度上承接了徽浙赣乃至整个江南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形成了以“洪公气节,马氏文章”为代表的乐平文化特色。
其显著标志,一个是以古戏台为代表的赣剧文化,另一个就是以老北街为代表的乐平古城。
乐平是“赣剧之乡”,是“中国古戏台之乡”。
乐平曾经的古城墙,被誉为“饶州六邑之冠”。
老北街是乐平古城的重要源头和遗存。
老 北街曾经的繁荣,无论是街道格局,还是建筑特色,无论是商业百态,还是市井生活,也无论是正史记载,还是民间传说,无不体现着中国农耕文明的发展脉络,无不蕴含着中国农耕文明的特殊韵味。
当前,中国面临全球化逐渐走向解体的危机,西方以资源攫取、环境破坏、资本掠夺为根本的工业化、城市化以至金融化发展方式,已越来越被证明不适合中国的发展。
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已成为中国共识,也是党的二十大指出的中国发展方向。
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关键是要立足中国特色,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和创新中国农耕文明社会化、生态化发展方式。
其核心内容,就是要举全国之力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
如同中国历史上曾经的辉煌成就或是危机化解,都离不开农耕文明,振兴乡村,才能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才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老北街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改造,在当下的中国,可以说是一本生动鲜活的教材,有着丰厚的历史和现实意义,甚至可以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和中国大地所有保存至今的古城古街一样,老北街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展示平台。
走 进这个平台,我们会看到中国五千年灿烂文明的辉煌,我们会不由得反思中国现当代发展的得与失,更会明确我们今后该走的道路。
假如说景德镇所代表的,是以瓷器为特色的中国传统手工业文明,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别具一格的工商业文化,乐平所代表的,则是以古戏台为特色的中国传统村落文明,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枝独秀的农耕文化。
假如说婺源所拥有的,是以自然风光为特色的中国传统农耕文明,乐平所拥有的,则是以古城老北街为代表的中国古县城文化。
在赣东北,在乐平周边,还有以稻作文化为特色并因而得名的万年,有以铜业为特色被誉为“亚洲铜都”的德兴,有因濒临鄱阳湖而得名并号称“湖都”的鄱阳,有以红色文化闻名于世的弋阳。
这些县,和景德镇、婺源一起,环绕乐平,与乐平水融交融,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难 能可贵的是,改造后的老北街,在保留原有传统建筑特色和建筑风貌、保存和完善原有人文景观尤其是著名历史遗存的前提下,还结合现代生活的实际,对传承和弘扬中国农耕文明包括乐平优秀传统文化特色,作了进一步的彰显和完善。比如古戏台的引进,范家池周边的景观配置,江氏典当行和高家总祠的改造,街道路面的拓宽、门楼的设置,等等。
不仅凝聚着规划和设计者的智慧,饱含着建设者的汗水,更彰显了中国农耕文明和现代文明相结合的风采。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老北街是乐平人心中永远的故乡,也是中国人心中永远的故乡。
有了故乡,生命才有归途。
有了故乡,生存才有方向。
有了故乡,生活必将永远灿烂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