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耆德

信息来源: 乐平历史文化研究会 发布日期: 2023-12-06 访问量:

花开耆德

汪劲松

在乐平,村族的凝聚方式很奇特,除了宗祠,还有戏台,甚至还有花。

中国人自古以来讲究认祖归宗。

宗祠作为村族归属的象征自不必说,其本身就是村族祭祖议事的建筑。

但是,戏台也成为村族归属的象征,就很有些令人匪夷所思了。

在乐平,几乎村村有戏台,象宗祠一样。有的村,还有好几个戏台,因为,这些村里村族有好几个支脉。

除了村族修谱、游谱,必须做戏给祖宗看,逢年过节,或者是有钱有身份的人家婚丧嫁娶、寿诞升迁,一般都会做戏。

除非实在凑不出钱,哪个村也不甘落后,戏台一个比一个气派、精致,做戏一村比一村次数多、排场大。

既是为了生活的显摆和享受,更是为了彰显村族或者村族支脉的力量。

这习俗,从古至今,长盛不衰。

乐平人的生活多么新潮,又多么

传统恋旧!

乐平和景德镇相邻,景德镇是世界瓷都,乐平是赣剧之乡”和中国古戏台博物馆

或许和戏台潜移默化的浪漫传统有关,乐平有个村子更奇特,村族的凝聚依傍,除了宗祠、戏台,还有一棵叫做牡丹的花,一棵从宋代走过来的牡丹花。

这棵牡丹是村里也是族里的骄傲,村里人把她当作稀世珍宝小心呵护,更喜欢向外人夸耀。

花从宋代走来已是奇迹,花能从宋代走来,是因为花被村里人视作宗祠和戏台般敬重爱护,作为村族兴旺的一种象征,就叫人不由得肃然起敬甚至叹为观止了。

这一发现,源于我的一次采风之行。

20233月底,我去乐平的横路村看樱花。

樱花是在一个叫做金童种植园区的山上

出乎我的意料,这里的樱花种植规模很大,漫山遍野,足有上千棵,其中还不间杂其他植物。

每棵树约有四、五米高。不过,主干只有一米多一点高,都用黑油纸裹着。

主干顶上分出若干枝干,枝干再各自分出若干枝条,花就开在枝条上。

花开得也很密,每棵树的花足有成千上万朵。

只是,花朵比杜鹃还细,且白得不夺目,粉得不艳丽,放眼望去,象喷了一层白沫,壮观,却苍白,单调,贫乏。

这么大面积的种植,经济价值如何?

一问,同行者一脸茫然。

我只好自问自答,该是作为观赏招揽游客的吧。

那天正好是周日上午,也确实来了百多个游客。

但是,景区并没有向顾客推销的产品。

再问,才知是浙江人在此建的苗木基地。

樱花就是向外推销的产品。

不知为何,这些年,人们越来越喜欢看樱花。

乐平的旅游重镇洪岩,就在主干道旁种植了樱花。

樱花在乐平,是外来物种。

我的印象中,樱花是日本的国花。

日本人为何喜欢樱花?

因为日本是岛国,人口众多,资源贫瘠,生存空间却极其狭小,而且大地震连同海啸频发,所以日本人骨子里有着极强的生存危机感,觉得生存压力大,门上生命随时可能消逝,因而渴望怒放一时。

日本人原有的武士道精神,很大程度上和此心态有关。

这心态,恰好应合了樱花绚烂而花期不过数日的特征。

或许因此,樱花给我的感觉,孤独,忧郁,以至悲伤。

中国地域广大,内陆纵深辽阔,生活安宁平静,鲜有大地震,更罕见有海啸等大灾害。

中国人不仅没有日本人的那般强烈的生存危机感,还因为生活安宁、平静,产生了地道的本土宗教道教。

道教的核心要义就是修身养性,延年益寿。

不知是否同行者与我有同感,采风地点很快被临时改为去耆德村看千年牡丹。

耆德和横路同属双田镇,却处于双田、涌山、临港三镇交界处。

汽车沿着两、三米宽的水泥村道,穿过好几个村子,绕过众多丘陵,才到达耆德。

进了村,才知道千年牡丹长在一处房子里,而不是我想象的那样,象樟树一样生长在屋外甚至村外。

路上,有村人见了我们,很热情也很自豪地大声告知我们今年牡丹开得很好。

有牡丹的房子是砖木结构老房子,夹在钢筋水泥楼之间,房子外墙有这棵牡丹的介绍。

牡丹被种在庭院一边的高地处。高地紧靠外墙,另三边装了不锈钢栅栏。

牡丹也并非如我想象中的如古樟般硕壮、苍劲、高挺,而是如一盆景,且不见主干,只有数根枝干从泥土中伸出半人多高。

花有约几十朵,大多掩映在绿叶中,大如茶花。

尤其花瓣重重叠叠,多得难以计数,白里透红,色泽艳丽。虽底下土层有一米多厚,且被栅栏围着,仍感觉花开得富态大气。

有人说,几年前,牡丹不知何故被人折去一枝,还惊动了央视。

这时,我想得最多的是这样一个盆景,何以平安走过近千年?

村人告诉我,这花在村里很安全

我一下子意识到,这花之所以活了近千年,是村族力量的作用。

离开时,我听到屋里在放蒋大为唱的牡丹之歌》。

歌曲很旧,歌词此刻却似乎依然新颖,更震撼。

“啊!牡丹,百花丛中最鲜艳。啊!牡丹,众香国里最壮观。有人说你娇媚,娇媚的生命哪有这样丰满。有人说你富贵,哪知道你曾历经贫寒冰封大地的时候,你正孕育着生机一片。春风吹来的时候,你把美丽带给人间。

记下这歌词,我感觉眼睛有些湿润了起来。

牡丹生于北方,而且以洛阳牡丹闻名天下。

刘禹锡说:“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乐平在赣东北,何以有牡丹?牡丹又何以成了耆德的显赫之物?

村人说,耆德这名字是南宋皇帝宋高宗给取的名。很牛叉吧!

宋朝重文轻武,皇帝多好舞文弄墨,附庸风雅,每有军国大事,都与文人商议,对文人更不会随意处罚辱没斯文。

因此,宋朝被后来的文化人视为最美好的时代。

景德镇,也是宋朝皇帝取的名,只不过看重的是陶瓷,或者说是陶瓷文化。

为什么叫“耆德”?

村人说,村里有个叫余童的,和朱熹同时中进士,之后,初在河南再在朝廷做官。

余童告老还乡时,皇帝听说余童老家所在村子的名字叫做“墓林园”,觉得名字很是不雅,应该改掉。

皇帝再一打听,才知道“墓林园这村名的来源非同寻常。

当年,余童的祖上为在乐平去世的先祖尽孝守墓,放弃了回原籍浙江的打算,选择留在乐平安居乐业,并把定居的地方唤作墓林园

皇帝很感动,又见余童为官也确如其祖上崇仁施德,德高望重,便赐了“耆德”这个名给这个村。

景德镇用的是皇帝年号,份量之重,一般地方难以企及。

不过,“耆德”这名字,是因余童和先祖崇德敬德而得,在中国传统社会,其中所包含的独特而厚重的内涵和魅力,自然不可小觑甚至更为特珠。

因为,中国传统社会甚至现代社会,最核心的文化精神,不就是一个“德”字吗?

从这个意义上说,耆德这个名字的份量,其实绝不亚于景德镇的。

还有一点不可忽视。

这就是联系到当时乐平乃至江西的情况,细想之下,宋高宗赐这个名给乐平这个村,似乎也没什么好奇怪的。

南宋时期,政权南移,江西就象今天的上海和江浙,富庶,现代,更才俊辈出,群星璀璨。

那时候,不说江西的漕运之繁忙,也不说欧阳修、王安石、曾巩等巨擘群星璀璨,就是乐平,也一样星光灿烂,闻名遐迩。

乐平的洪皓,出使金国,全节而返,被称为“苏武第二。”

洪皓和他的三个儿子洪适、洪遵、洪迈,都是进士出身,一门四进士,象苏轼父兄一样。洪迈的《容斋随笔》,还是毛主席爱读的书。

乐平那时还有个叫做马廷鸾的,官做到了丞相级。

马廷鸾的儿子马端临写的《文献通考》,被史学家称为“三通”之首(另两通为通典》和通志》)。

这样的乐平,应该算得很牛叉吧。

要知道,这可是冰山一角,这一角所昭示的乐平的读书风气和文化积淀之丰厚,推究起来,该是多么惊人!

那时的乐平真的很红火,就连县城北街也被人称作"火龙街"。

当然,这是因为北街烟花爆竹产业兴旺,但由此引发的火灾也频繁。

那时,在饶州任知府的范仲淹,为此特地在北街发动大家挖了一囗井,这口井被称作"万家池"。

这口井,今天还是周围居民喜欢使用的所在。

这样的背景下,当年的皇帝那么看重乐平这块土地,实在也在情理之中了。

再一打听,余童不光学问好,品德高,智商强,人缘也就是情商似乎也都确实了得。

因为,不仅领导器重他,部下也非常喜欢他。

耆德的牡丹,就是余童告老还乡的时候,部下送给他的。

临别赠牡丹,好比千里送鹅毛,是很有些优雅浪漫、情义深重的味道的,非至亲好友不能做到。

李白就很看重这份情谊。他说:“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想来,余童部下那意思,该是因为深知余童在河南为官时特别钟情牡丹,也特别留恋在河南的生活。

这两种情感是可以互为因果的,此正所谓"爱屋及乌“。

何况,牡丹国色天香。

唐武则天之后,牡丹更有了不畏权贵、洁身自傲的美誉。

甚至,宋理学家周敦颐也直言不讳:“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如果是这样,余童的重情重义,更好风雅与情操,让我感觉从这牡丹花中似乎可以呼之欲出了。

的确,余童返乡,千里迢迢,跋山涉水,舟车劳顿,还要悉心照顾好牡丹,没有这份情义和情趣,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真的难以想象能坚持下来。

更何况,他还真的不负部下情意和期待,费尽心机将牡丹培植并成功养护在了耆德。

村有贤达,自然是村的荣耀,也是族的荣耀。

贤达告老还乡还带来了皇帝赐的村名,就更是村和族的荣耀,甚至是乐平乃至江西的荣耀了。

余童当年在耆德甚至乐平的地位和影响,想必举足轻重,如日中天,象今天的功勋大咖。

余童自为官地带来的牡丹呢,在耆德甚至乐平人心目中,当然也非同凡响更令人神往了。

起初,自然是视为奇花异卉,象我们这些人第一次听说或去观望耆德牡丹,充满好奇,渴望一睹为快。

而后,因了余童的讲述和呵护,尤其是余童临终要求族人代代好生护养的遗嘱,在耆德人眼中,这牡丹便从“花之王者”渐渐成了村中圣物,如同宗祠和戏台,让人不知不觉深怀景仰和敬畏之心了。

可别小看了这份景仰和敬畏之心。

也许正因了这景仰和敬畏,耆德人不忘祖训,代代不乏读书进取者,村中崇德尚贤之风绵延不断,以至明清时期又出了好几个进士,村里的人口也渐渐达到了千户,一度成为全乡第一大村,更成为乐平余姓的发源地。

乐平有句顺口溜:“邹徐余彭汪,打死人不着慌"。

可见,余姓在乐平地位之高,影响之大。

当然,就象戏台成为乐平宗族归属的一个象征,有着漫长的演变过程,牡丹能成为耆德村族归属的一个象征和凭借,除了祖训的力量,应该至少还有两个因素。

一个因素跟古樟有些相象。

江南尤其是江西的村落,古樟几乎村村有,其中不乏千年古樟。

耆德也一样。

蓍草千年会被视作神物,即通神的事物。周文王当年演绎八卦,用的就是蓍草。

古樟千年,也会被村民视为神物,不仅绝对不准砍伐,而且会不时祭拜,以祈求护佑。

更重要的是,人们在潜意识中,把古樟的命运和村族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古樟兴,则村族兴;古樟衰,则村族衰。

樟树易存,因属乔木,更在江南本土,若非人为毁损,抗自然之力非同寻常。

牡丹千年,实属不易,毕竟只是灌木花草。

往简单点说,即使千年,即使繁盛,牡丹也不过一盘景一花草而已。

各种原因都可能致其不存,比如气候,土壤,养护方式,甚至还有战乱兵燹。

余童当年带回的是两棵牡丹,其中有一棵就不知何故何时夭折了。

更何况,牡丹产自北方。

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枳。

正因如此,活下来,甚至活了近千年还容颜不改,牡丹在村族人看来,自然越来越象古樟那样有了神性,甚至更比樟树有神性,让人不由得不另眼相看,顶礼膜拜,甚至一样觉得,牡丹兴,则村族兴;牡丹衰,则村族衰。

另外,还有一个因素,耆德村距县城二十多公里,距镇里集市十几公里,且道路曲折蜿蜒,即便现代汽车如自行车般普及的年代,进出一趟,好象也颇费周折。

环境相对偏僻以至封闭,让牡丹少了外面世界的惊扰。

耆德更有群山环抱,盘地广阔,生活富裕,恍若世外桃源。

解放前,乐平城里人遇到饥荒,逃荒的首选去处,便是耆德和耆德周边的村落。

“仓廪实而知礼节",加之人囗众多宗族兴盛,让耆德一代一代村人有了闲心关注、赏玩、呵护更崇尚牡丹。

毕竟,这种花在江西尤其是乐平罕见。

毕竟,这种花和本族同呼吸、共命运,走过了近千年。

这样看来,花开耆德,并非偶然,更不是平常现象。

用现在的话说,这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结果,也是中国农业传统文化尤其是崇德重礼大道向善文化的体现。

就象宋朝时候的乐平北街,如今成了乐平古城的地标,成了乐平人甚至中国人心中永远的故乡。

如果说耆德是棵千年大树,那么,这棵牡丹应该就是开在这棵大树上的花。

这花不仅在耆德,在乐平,甚至

在中国,都算得上是一朵奇葩

因为,和樱花相比,这花更适宜

中国的土壤,更符合乐平乃至中国人的文化精神和品格追求。

花开耆德,牡丹能成为耆德这棵千年大树上的花,这是牡丹之幸甚,更是耆德以至乐平之幸甚。


相关文档:
相关附件:
关闭
打印

主办单位:乐平市人民政府承办单位:乐平市大数据中心ICP备案号:赣ICP15003826号-2

地址:江西省乐平市大连新区为民服务中心二楼 电话:0798-6568602 电子邮箱:lpic@jdz.gov.cn

政府网站标识码:3602810028 赣公网安备:36020002000383

江西乐平市政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