鸬鹚乡,香香甜甜萝卜丝

信息来源: 乐平历史文化研究会 发布日期: 2025-01-03 访问量:


鸬鹚乡,香香甜甜萝卜丝

应清华


我向来对“吃”可谓津津乐道,用现在的词汇讲,冠以“吃货”也算恰如其分。作为一名地道的乐平人,最令我念念不忘的,当属乐平市鸬鹚乡萝卜丝。

说起萝卜丝,那可是鸬鹚乡的一张历史名片。

江南雨水多。地处乐安河畔的鸬鹚乡七社坂雨季离开,洪水退去,被洪水从山林中夹杂而来饱含有机质的腐殖土便沉积了下来,在这样年复一年的轮回中,七社坂便形成了土层深厚、含水充足、松疏肥沃、透气性能良好的泥沙淤积区。“生沙壤者甘而脆”,这样的土地种植出的白萝卜,皮薄肉嫰,汁多味美。世代生活在乐安河畔的鸬鹚乡人受河流文化的影响,既有智慧又有灵气,早就把普普通通的白萝卜丝做成了农家餐桌上的美食。在市场化经济尚未兴起之时的年代,鸬鹚乡的萝卜丝就已经流向五湖四海。因而在鸬鹚乡,萝卜丝的制作方法几乎家家户户都会。

乡下有句顺口溜叫“萝卜路边草,要吃不用讨”。意思是种的萝卜就像路边的草一样,如果你想吃,随便拨一个吃就是了,根本不用向主人开口打招呼。可见,萝卜在鸬鹚之多之廉了,尤其是在享有“江南菜乡”之名的乐平。

萝卜栽培技术有准确记载的是北魏时期的《齐民要术》,到了宋代,萝卜在南北各地都有栽种,并出现了不少优良品种。而对萝卜全株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性状的描述较为全面的则是《授时通考》(1742年),该书记述了萝卜的根可以腌制、做酸菜等多种加工食用方法,对人体健康极为有益。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这是乐平人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它也是自古至今价格最稳定而又最便宜的菜蔬了。

因为姑姑嫁到鸬鹚乡的缘故,我从小就吃到姑姑家的萝卜丝。记忆中每到秋冬,姑姑便到地里拔回成筐的萝卜,运回后,等天气晴好,便将萝卜反复洗净,再用铁削把萝卜削成丝状,姑姑便把满满几桶雪白雪白的萝卜丝铺在竹篾筐上晾晒,晒的厚薄均匀有度,晚上,姑姑再用草帘将萝卜丝覆盖,以不让萝卜丝粘水为准。大概晒个一两天姑姑就收到一个大木桶中存放,用脚踏紧踩实,避免萝卜丝蓬松,经过大约10天的存放,桶里的萝卜丝便逐渐变得柔软呈黄色,吃一口香香甜甜。天晴后,姑姑就把萝卜丝倒出来进行最后的翻晒,这时的萝卜丝不但带有一种透明诱人的金黄色,更有一种沁人心脾的弥久醇香,倘若在柴火灶上,上面放上一点腊肉,满屋飘香,那特有的香味,在空气中久久不散。

小时候,家里人口众多,萝卜丝是必不可少的“早餐伴侣”。我和姐姐长大后,到离家十公里的外乡求学,一周回来一次,周五的傍晚,母亲便为我们准备好满满两罐咸菜,其中姑姑带来的鸬鹚萝卜丝是必不可少的,妈妈有时油炒,有时拌上辣椒油,放入香菜、虾米、间或加几片腊肉辅以入味,经过烹饪、调味后的萝卜丝成为辣的、咸的、甜的、脆的各种各样风味美味食品,味道堪称一绝。每当妈妈端上餐桌,阵阵清香的美味裹挟,上演味蕾上的极致诱惑。

逢年过节或者来了客人,妈妈便把萝卜丝放在腊肉下面清炖,或者与肉末拌匀,做成萝卜丝包子,看着浸润着肉汁儿鲜美的萝卜丝,真是令人口舌生津,回味无穷,成为无数人忘不掉的家乡的味道。

历史上的乐平萝卜丝也曾为保家卫国立下功劳。据乐平县志中记述,在20世纪50年代的抗美援朝战争中,乐平人民先后向在朝鲜战场抗击美军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输送了多

达百万余斤的萝卜丝,作为萝卜丝主产区的鸬鹚乡人民亲历了那场声势


浩大的支援前线的行动,生产出大量的萝卜丝向县供销社供应,大大地丰富了志愿军的食品供应。

一生很短,不过是朝暮与春秋;

一生所求,不过是温暖与相伴。

千百年来,鸬鹚乡酸酸甜甜的萝卜丝一直在餐桌上流转,这些有着尘土气息的生命与乡村风物,融合在一起,卑微却又顽强,随着四季更换轮替,在大地生长了很久很久……









相关文档:
相关附件:
关闭
打印

主办单位:乐平市人民政府承办单位:乐平市大数据中心ICP备案号:赣ICP15003826号-2

地址:江西省乐平市大连新区为民服务中心二楼 电话:0798-6568602 电子邮箱:lpic@jdz.gov.cn

政府网站标识码:3602810028 赣公网安备:36020002000383

江西乐平市政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