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长 之 路

信息来源: 乐平历史文化研究会 发布日期: 2022-08-10 访问量:

成 长 之 路

汪大经(武汉)

按:汪大经教授是乐平儒林汪氏始祖路公26代裔孙,我国陶瓷高等教育开拓者汪璠之三子,1937年出生,1951年毕业于乐平中学,1958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21岁即在大学任教,曾任武汉理工大学教授、系主任,在教育战线辛勤耕耘,专著有《耐磨材料》《稀土在钢铁中的应用》《日英汉热加工技术词典》等6部,完成《拖拉机履带板新材料研究》《铸件表面合金化研究》等省部支持的研究项目多项。由于教学和科研上取得的突出业绩,1993年评定为教授,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别津贴,1997年被中汽总公司评为“教书育人先进个人”。2021年9月,他撰写了《成长之路》一文,回首个人成长经历,联系所在大学发展历程,从一个侧面反映中国教育改革发展步伐。现予刊发,以飨读者。

我于1937年出生在南京,因抗战爆发,京沪危急,母亲只得带二哥和我回到家乡景德镇乐平,在乐平上小学初中。1951年7月我从乐平中学初中毕业后,适逢景德镇由父亲任校长的江西省立陶业专科学校开办预科,招收初中毕业生,食宿免费。为减轻家里的负担,父母要我转到那里去上学。

我在陶专就读了3个学期,开设的课程和普通高中差不多

。我在父亲亲自培养下,虽然时间不长,但我无论学业和思想都有大的提高。后来院系调整,陶专撤销并入其他院校,我们预科生也转到景德镇中学。在景中我养成了爱运动

的习惯,并一直坚持至今。

1954年在景中毕业后,老师带我们到南昌参加全国统考。当时父亲已先期于4月和其他老师一起调往湘潭电校任职。母亲则在暑假中带我们兄

2002年重返母校乐平中学

弟搬家,迁往湘潭下摄司湘潭电校,那时大总仅几个月大,还在襁褓之中。我在电校度过了暑假。印象较深的是宿舍边上有一大片沙滩。早晨我常在松软的沙地上练习跑步。

不久,我收到了华中工学院发来的录取通知书。妈妈赶紧为我张罗准备上大学的行头。那年长江大水,京广线阻断,妈妈只得找了个正好要到武汉出差的老师带我由水路到武汉,找到华工的新生接待站,他才放心的办事去了。

来到华工,又是一片新天地。当时的华工位于武昌郊区,距离武昌城约八公里,背靠喻家山,面积3000多亩,山后则是武汉东湖。华工成立于1953年,是在全国院系调整中学习苏联模式,由中南五省大学中的工学院汇集而成的新校,富有朝气。虽然是53年建校,但我们1954年入校时,教学楼和宿舍已建成就绪,施工队伍已撤离,建筑垃圾均已清除干净,完全看不出曾是一个大工地的痕迹。我很留恋大学生活,人生的黄金时段,年轻人一起,总是朝气蓬勃,欢声笑语。在华工,学习很紧张,那时我国教育和教材都照搬苏联。四年大学设有36门必修课,每天有4至6节课,压力很大。华工学风好,武汉的学子们都认可“学在华工”的说法。很多学生都是傍晚一开饭,端着饭碗就奔图书馆抢座位。往往一座难求。在此基础上,若干年后,华工党委书记朱九思又提出加强人文教育的要求,以培养更有开拓精神的人才。(注:1980年4月,朱九思在一期干部轮训班上就正式提出要把华中工学院办成综合性大学;)虽然学习紧张,但文娱活动也不少,每周都有露天电影。周末也常有舞会,大的节日校文工团都会安排演出等。

1957年华工图书馆前

此外,学校也注意培养我们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学风。1956年二年级时安排我们到郑州纺织机械厂进行实习,那时我们家也刚由湘潭迁到郑州,还租住在老城的民房里。记得大绥曾到我们实习队借住的子弟小学找过我。1957年三年级时安排到长春第一汽车厂实习,当时一汽是全国机械行业中最先进的工厂,使我们见习了最先进的技术。实习结束返回时,到清华大学大哥处住了好多天,大哥带我去游历了北京的主要名胜,大开眼界。1958年则安排到大连机车厂进行毕业实习,那是日伪时期留下来的老厂,在同行业中也是举足轻重。

1957年7月在第一汽车

制造厂实习(后排左三)

我们回校进行毕业设计不久,学校又抽调我和其他几位铸造专业的同学一起参加由省工业厅组织的湖北省钢铁辅导团协助下面大办钢铁,解决一些技术问题。我们先后去了随州、襄樊、郧阳三县市,参与了轰轰烈烈的大办钢铁运动,直到1959年1月才返汉。学校的毕业分配我完全没有参与,是在校同学给我写信,才知道我被分配到武汉工学院工作。能留在大城市和高校工作,我当然很高兴,当时暗暗下定决心,要努力工作学习,争取成为一名教授。后来华工教研室又留我们办钢铁的几位同学到武汉重型机床厂设计了一座超大型冲天炉。这样我直到1959年3月才到新单位报到。

武汉工学院成立于1958年,她是大跃进的产物。那时各级领导头脑发热,都不甘落后,纷纷大放卫星。武汉市也决定在关山工业区新建 200项工业项目,这就需要大量人才,于是决定成立武汉工学院等几所院校,并任命原武汉市公共事业局局长周焕章任我院院长,负责筹备建校。周院长是从国外留学回来的化学专家、博士、知名教授,曾受到毛主席接见。武汉市委是1958年6月定的盘子,并要求当年就要招生,这真是大跃进时代的速度!

白手起家,如何运作,又真忙坏了周院长等筹备组的同志们。首先是选址,他们查看了五处地方,最终选定马房山的现址。它位于今天的武汉二环线上,位置适中,与华中师范大学并肩而立。此处原是湖北师范专科学校的旧址,该校已迁至徐家棚,这块地方就空出来了。因为原来就是大学校舍,所以办公楼、教室、宿舍、食堂、操场等都基本齐全,办学暂不必动基建。教学所需的仪器设备则在各仪器公司四处采购,桌椅板凳也从永安旧货市场买到一批暂用。

当然办学的另一个重要条件是师资。招聘来不及,只得千方百计,八方求援,四处调遣。如从华中工学院借调了万泉生和赵师梅两位资深教授来主持教学业务;武汉业余工学院撤销,调入8名教师;从中学调来3位高级教师;由华工分配来两位应届毕业生(我便是其中一人)等,总共17名。这就是学校刚成立时的师资力量。

当时学校设置了四年制本科3个系5个专业。两年制专科班4个专业。紧锣密鼓中,学校于1958年8月开始招生,招收首届本科生222名,专科生260名,新生于9月22日报到。

1958年10月27日,武汉工学院举行成立大会暨开学典礼。多位省市领导到会并讲话,至此学校就正式运作起来了。

我所在的机械系铸造专业首届本专科各招一个班。我到校时本专业的学生都在上基础课。当时铸造专业课教师只有我一人。1959年下半年,由江岸车辆厂调来年长的袁晋兴工程师,还有钟馥香老师在1960年从华工毕业后也分来我校,我们3人就构成了初始专业教学的基本队伍,。专科班学制短,专业教学任务很快就上来了。当时我任教研组长,分配任务时不可能压给一个非科班出身的年长工程师和一个女教师,我只好毫不犹豫的挑起大梁,所以我曾讲授过多门专业课,如金属学、铸造车间设备、铸造用炉、特种铸造、铸造合金及熔炼等。

据我的体会,在大学要讲好一门课是不容易的。因为你的对象,是有一定知识积累,理解力和自学能力的年青人。如果都是只知按教材照本宣科是达不到他们要求的,所以在备课时需广泛涉猎,充实与教材相关的内容及实例,高屋建瓴。然后形成一个思路,重点突出,循循善诱,启发引导,

并用自己的语言把要求的知识讲出来,才能有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室给学生上课

我在讲授那么多门专业课时,因为教学任务重,自己年青经验不多,不可能做很好,但我还是尽力向这个方向去努力。

当时情况我校可以说是在

艰难中起步。后来,又经历了几次大的坎坷,也抓住了一些发展机遇,武汉工学院终归是得以成长起来。

1960年冬,中央制定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61年9月,湖北省决定将湖北工学院,、湖北化工学院并入我院。这样学校的

专业数增至8个,在校学生1668人,教学人员279人,实力有所增强。但不久,学院遭遇第一次生存危机。

调整时期,武汉市原定建设的200家工业企业纷纷下马,我院服务失去依托。1962年7月湖北省通知我院撤销,时间定在现有学生毕业为止。但这一决定并未传达到群众,所以教工中尚未出现人心惶惶,自找门路的情况。好在未等到撤销,转机接踵而来。1963年4月,农机部部长陈正人来校视察。6月农机部正式接管我院。自此,我院成为中央部属院校。学校发展得到强有力的支持。

1964年5月国家计委批准我校基建 4.8万平方米,投资 990万元。学校办学方向也由原来为武汉地方工业服务转变为全国农业机械化服务,相应对设置的专业也作了调整,调出了化工类专业,增设了企业管理、农机、内燃机等专业。学校发展欣欣向荣。

与此同时,学校也制定了师资培养规划。1964年9月,我被选送上海交大进修,1965年又被送到上海柴油机厂现场学习。在上海前后近两年,那时大绥还在连云港,我还是常去宝莲家蹭饭,得到宝莲和伯母热情招待,至今仍难以忘怀。

但学校不久又面临第二次生存危机。

“文革”中,很多大学朝不保夕,纷纷下马或外迁,我校面临同样的处境。

由于不久前,毛主席曾有

加快农业机械化的指示,另外我校又属农机部领导,所以当时在校内掌权的军宣队于1970年秋提出将学校改名为湖北农机学院。这一举措果然奏效,不仅保住了学校,还趁乱吸纳人才,如从撤销的武汉机械学院、武汉测绘学院、湖北大学以及下放的哈尔滨工大、北京农机研究院等单位调入不少人才,使全校教职工达到1021人,我们铸造教研室也扩充到40多人,这种变化是把危机转化为机遇了。

在电镜室做科研

由于当时波及全国的乱局中仍保持相对稳定,又重新争取到机械部的支持,1973年一机部徐斌洲副部长来校视察,随后一机部发文为我院批准600万元,4万平方米的扩建计划。

学校归属后来一个变化,是在1983年9月由一机部转至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领导,这是学校发展的又一机遇。因为中汽公司所领导的高校只有我校一所,因而支持的力度更大一些。并且学校还成立了董事会,董事单位包括一汽,东汽、重汽、南汽和航空航天部门等70多个骨干企业,为厂校双向参与,发展了新的平台。

1995年3月我校也更名为武汉汽车工业大学。此时,学校规模和学科建设都有较大发展。在校学生近万人,本科专业已达到31个,硕士点18个博士点2个,省级重点学科8个。1999年5月,我校通过“211”重点学科建设部门评审。

在学校迅速发展良好态势的激励和支持下,工作几十年来,我始终保持着朴实和勤奋的作风。如学校都有寒暑假,但我在假期中一般很少休息,多用来备课或做课题。因而个人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也不断有所提高。

教学方面,除主讲铸造合金及熔炼课外,还讲授了带有理论提高性的课程,如合金的力学物理性能、金属物理、凝

固理论等,指导了多名硕士研究生。专著有《耐磨材料》、《稀土在钢铁中的应用》、《日英汉热加工技术词典》等6部。

科研方面,自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就加大了科研工作的力度,作为高等学校的一名教师,如无科研依托,没有成果和论文,提职称很难。而且开展科研对于提高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动手能力都有重要意义。但像我们这样的一般工科院校老师,找到课题并非易事。我们研究的都是应用课题,所以你得走出校门,到工厂中去了解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方案和目标,写成开题报告,若主管部门认可,就会列入他们的计划并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

我曾进行的省部支持研究项目主要有以下几项:

一、拖拉机履带板新材料研究。

由于拖拉机在耕地时的工作条件不能使高锰钢冷作硬化,因而其履带板销孔因砂粒易磨损而造成履带板过早报废。

为此由我校牵头,农机部

组织所属几个拖拉机配件厂共同攻关。我们也设计了试验台在实验室作材质磨损测试,经几年工作,终于筛选出以低合金钢等温淬火取代高锰钢的方案,使履带板寿命大幅提高。

此课题获农机部科技成果三等奖。

二、铸件表面合金化研究。

这项技术在前苏联有应用。它是将合金涂层涂覆于砂型表面,在浇注时利用金属高温将合金材料渗入铸件表面使铸件表面强化。我们将这项技术应用于武钢炼焦炉的导卫板和华新水泥厂粉碎机锤头,均有很好效果。这项技术在国内为首创,成果评为省科技三等奖。

三、凸轮轴氩弧重熔工艺研究。

这是汽车凸轮轴生产中的一项新技术。我们主要研究各种铸铁如球铁、灰铁、合金铸铁等材料的凸轮轴在采用氩弧重熔后对其耐磨性的影响,设计和试制了试验样机,生产样机在学生设计中进行了结构设计,但未能达到可试制的深度。

四、碲涂料激冷在凸轮轴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凸轮轴是汽车中的一个重要配件。它用于控制进排气行程,对汽车运行工况有重要影响。为使凸轮在高速运转的工况下保持稳定,采用了多种强化工艺,其中之一是采用冷铁在铸造时激冷使凸轮表面形成白口硬化层。但带来的问题是冷铁的装配、回收、重处理增加了工艺成本。我们的研究是利用碲元素也具有的激冷作用。将它涂在芯块上代替冷铁。这样就减免了后面的回收,处理等步骤。这是一项首创,在工厂试生产取得成功,也通过了数百小时的台架磨损考核。

五、提高破碎机反击板寿命的研究。

研究中我们试制了一台模拟破碎机工况的试验台进行反击板材料筛选,取得好的效果。

此外,还完成了几个企业委托的研究项目,发表研究论文30篇。

由于教学和科研上的业绩,我于1987年被评定为副教授,1993年评定为教授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工作方面,我长期任铸造教研室主任。我们教研室在1986年评为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先进单位。1987年我改任机二系副主任,1995年改任材料系主任。1997年被中汽总公司评为“教书育人先进个人”。

我于1998年退休后,学校又发生重大演变。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我们三校,即武汉工业大学、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武汉汽车工业大学于2000年合并组建一所大学,即武汉理工大学。实现了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使学校发展进入更为快速的轨道。我仅简略介绍一下。

现在,武汉理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和“双一流”建设的高校。

目前,在校普通本科生36000余人,博士硕士生18000余人,留学生1700余人。留学生1700余人。

现在校园占地4000余亩,校舍总建筑面积186.1万平方米。现有教职工5419人,其中中科院、工程院院士 5人,国外院士如欧洲科学院院士等共7人。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7个,本科专业96个。

自2010年以来,学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两项。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16项,省部级一等奖及以上奖励66项,授权发明专利5524项。

以上是由2021年3月校园网学校简介中摘录的部分数字,可以说学校的实力已是今非昔比。

回首我个人的成长,到学校的发展历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教育前进的步伐。教育为国运之本,我期望中国教育更加辉煌,以支托起人民的期盼,国家发展的辉煌大厦及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宏图。

2021.9.7

相关文档:
相关附件:
关闭
打印

主办单位:乐平市人民政府承办单位:乐平市大数据中心ICP备案号:赣ICP15003826号-2

地址:江西省乐平市大连新区为民服务中心二楼 电话:0798-6568602 电子邮箱:lpic@jdz.gov.cn

政府网站标识码:3602810028 赣公网安备:36020002000383

江西乐平市政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