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号召用五年时间,在全国发起脱贫攻坚战,五十六个民族、所有的村寨、所有的贫困户都要脫贫,一个也不能落。指出要精准扶贫,科技扶贫、医疗扶贫、文化扶贫等有针对性的措施使贫困户脱贫。乐平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如今年近九旬的李欣,用毕生的心血为广大农民脱贫,由穷变富而奋力拼搏,做出了杰出贡献。
1980年初,时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的李欣,看到广大农村实行了农村包产到户责任制,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由穷变富的欲望很高,广大农民争当万元户热情澎湃,他便想到要为家乡做点事,为家乡农民致富助把力。于是,他给江西省科委、省科学院领导写了一封长达三千多字的建议信。信的标题是:“农村穷变富,需要科研促”。
信中一股浓烈的赤子情怀,清新扑面。信的开头说:“我作为在中国科学院工作的江西籍工作者,更应该为故乡的农业现代化建设出一份力量”“以此报效家乡”。信中,列举了全国农业人口年平均收入很低,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利用当地条件加先进的科技,逐渐使农民致富,他举了他自身研究的山苍子提取芳香油出口创外汇数额和实施的具体方案。
1月25日,省科委、省科院领导收到了李欣的信,都为李欣替家乡农民致富献策的精神所感动,经过研究决定筹建专门为农民脱贫致富服务的生物资源研究所,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聘请李欣来任所长。当时江西省科学院院长是乐平人石天行,他反复读了李欣三千多字的长信,深感李欣是一个有理想、有干劲的科技工作者,也觉得李欣提的一条条建议确实可行。但是,他能放弃首都国家科学院那样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到贫穷落后的老区故乡来么?他有勇于不怕艰难敢于吃苦的精神么?石天行院长決定亲自专程去北京一趟,千里赴京为求贤。
到了北京,石天行院长经过与中科院领导和有关方面负责人请示、商谈,得到一致支持,都同意让李欣回江西工作。石天行便去找李欣面谈。
石天行了解到李欣1928年出生于乐平一个做竹木业生意的商人家中,从小受大哥和二哥李正煌影响很大,1949年六月在鄱阳读高中的他,毅然投笔从戎,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1952年7月,部队保送他到四川华西大学补习班学习,三个月后考入了四川大学生物系读书。四年的系统学习,増长了他的动植物理论知识,坚定了他利用科学技术为群众脫贫致富的决心。
石天行与李欣见面了。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两个人谈得极为投机,都很兴奋。石院长趁机提出邀请他到江西科学院去工作,主持筹建江西省生物资源研究所。李欣想:这既实现了为家乡作贡献的愿望,又能更好地为农民致富出把力,当即欣然答应了。石院长还了解到李欣的夫人李国凤,也是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便提出是否能一起去江西?李欣说,李国凤自己是愿意同去江西工作的,可她是国家重大科技攻关组的领导人,抽身不了。
“那你们都年过半百了,还要分居两地,成牛郎织女了?”
“没关系,只要能用科技促进农民致富,分居两地、生活艰苦不算什么事!”
1980年3月,李欣应邀来到了冮西科学院,一边着手成立生物研究所,一边开始了江西生物资源的研究工作。
在赣鄱大地的崇山峻岭中,在莽莽的林海里,在贫脊的丘陵山岗上,处处留下了李欣坚毅的脚印,他对江西的生物资源进行了全面的深入的调查,采集了近十万份植物标本。在上饶地区他了解到,这里红壤荒山、荒地较多,发展潜力较大,他便与当地政府的农业部门商量,决定从发展植物胶工业入手。植物胶工业加工设备简单、投资少、见效快、利润大,提胶后的大量副料肥效与大豆饼肥相近,因此在红壤荒山荒地上搞试验,不仅直接经济效益好,还能在红壤上施用大量的有机肥料,有利于改良土壤,提高农业产量。他的研究和建议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重视和釆纳。上饶田墩千亩鸭梨场建在改造好的红壤山岗上,所产鸭梨产量高、质量好,成了远近闻的畅销货,给农民增收不少。
在新余县(后改为市),李欣考察了这里山区的土壌、土质、气候,便与县里的同志商量,与省科院同志研究,决定在这里建立猕猴桃试点基地,很快取得了成功。然后,在全省进行推广。使经济落后的山区农民又多了一条致富路。
李欣到了家乡乐平,经过大量考察,他认识到乐平的棉花种植面积大,棉籽壳很多,过去都用棉籽壳当柒火烧掉,多么可惜啊!他经过试验,发现每斤棉籽壳能育出八十克以上的食用菇,于是在多个乡村开办培训班,宣传用棉籽壳种菇的好处,传授种菇技术,全县出现了争种食用菇的热潮。不仅使农民增加了致富的门路,同时丰富了群众的生活,出现了几百户因此致富的专业户。在他的积极参与和推动下,江西省生物资源开发中心成立了,他担任了省生物资源研究所所长和开发中心部经理。他到中科院、农业部为江西省争取到田青胶原料基地的建设项目,积极推广田青胶在造纸工业和陶瓷工业上的应用。为了调查野生资源,他的双足走遍了赣鄱大地,在进行猕猴桃资源调查中,他发现全省十六个猕猴桃中,有十一个发生了变异,这一发现较原有资料记载,增加了六个。他的关于猕猴桃变异的论文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李欣在江西工作期间,穿着扑素得象一个农民,他去景德镇,下火车时肩上扛着一蛇皮袋种子,来迎接他的人把他当作了勤杂工,这样的事情多有发生。凭着他辛勤的探索和艰苦劳动,他受到了广大人民的爱戴;凭着他卓越成就,入
选了《当代世界名人传·中国卷》。群众都称赞他是科技扶贫的典范,人民的好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