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是以刊载新闻和时事评论为主的定期出版物,是把个人同国家和整个世界联系起来的纽带。我出生在书香世家,孩提时就接触报纸,逐步与报纸结缘,经历了爱报、用报和办报三个阶段。
我与报纸的情缘,可以追溯到60多年前。那是1947年我在家乡江西乐平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家乡办了一份《长江日报》。当时,兄长汪大纲是乐平中学第一届高中生,他的同班好友洪茂松兼任《长江日报》记者。他俩常在一起切
磋写稿,翻阅散发着墨香的《长
江日报》。我夹在当中似懂非懂地聆听,留下了对报纸的第一印象,心想长大了要能为报纸写写稿、登登报该多好呀!
1948年盛夏的一天傍晚,我们家订阅的《前线日报》来
了,上面刊登了大学录取名单。当在被北京大学录取的新生中
发现了我兄长汪大纲的姓名时,全家都十分高兴。兄长成
为乐平第一个考上北京大学的
高材生,乐中老师、同学和亲友都到家里来祝贺。这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心想报纸消息真快、真好呀!
1951年我从乐平中学投笔从戎后,一直喜爱读报。1956年1月1日,《解放军报》创刊,这是全军统一的报纸,是中央军委机关报。当时我是铁道兵学校(现石家庄铁道大学)学员,自费订了一份《解放军报》认真阅读,可见我对报纸的喜爱。
我把对报纸的喜爱落实在读报、用报上。1962年我在铁道兵第7师33团任后勤处战勤参谋时,注重借鉴报纸上介绍的经验指导工作,取得优异成绩,荣立三等功。1963年我在铁道兵第7师34团任连队政治指导员时,《人民日报》《解放军报》《铁道兵》报是我每天必读的报纸,是获取各种信息的主要渠道,对指导我做好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1966年我调到基建工程兵部队参加组建工作,先后担任团、师、军三级宣传部门负责人,经常组织部队开展读报、用报活动,对加强部队建设、推动施工生产发挥了引领作用。1984年我从部队转业,到中纪委驻煤炭部纪检组工作。此时,《中国煤炭报》已于1983年1月创刊。我注重与报社加强联系,及时向报社提供煤炭系统纪检工作信息,邀请报社记者参加有关纪检会议,进行采访报道。同时,我结合纪检工作实际,不时为《中国煤炭报》写稿,几乎篇篇“见报”,大部分刊发在一版。我还为中纪委机关刊物《党风与党纪》写稿,均被采用。这使我尝到了用报纸指导工作、推动工作的甜头。
1988年7月,我调任《中国煤炭报》副总编辑,开始从爱报、用报转到办报。这是我第一次从事专职新闻工作,心里没底。但既然组织上任命了,就理应迎难而上。我认真学习《新闻写作学》《报纸编辑学》《新闻工作手册》《中国新闻事业简史》等业务书刊,虚心向老编辑学习,不耻下问,在学中干,在干中学,提高业务水平,适应新闻工作的需要。
我的记者生涯,从不熟悉记者工作,到逐步熟悉记者工作,再到热爱记者工作。2013年1月,在中国煤炭报创刊30周年时,我写下了一段感言:从军旅岁月到记者生涯,报社就是我的家。我永远同报社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
记者生涯使我开阔视野练内功。我写过一首题为《志趣》的小诗:“岁月铸就书生气,不嗜烟酒与牌棋。一个小本一支笔,随身携带随身记。遍走神州多感悟,周游列国颇受益。关注人生勤思考,奋力笔耕志不移。”我从不当“甩手掌柜”,坚持自己动笔写稿,在实践中逐步掌握了消息、评论、专访等各种形式的新闻作品的采写方法,先后在全国几十家报刊发表新闻作品和散文,2005年出版了《三乐居情思》文集,2015年将出版《三乐居随笔》文集。
记者生涯使我增强了新闻敏感性。我学会了从平常人、平凡事中发现新闻价值,感到有取之不尽的题材,有写不完的文章。我曾采访报道黄火青、朱镕基、艾青、邵华泽、文怀沙、庞中华、李维康、杨雪兰等名人,采访原煤炭工业部的19位老部长,也曾采访报道不少普通人,从中受到有益的启示。
记者生涯使我养成了终身写作的习惯。全国报界的一位高层领导说过:“新闻工作是一种可以不受年龄限制的终身职业。许多新闻工作者离退休以后,出于职业习惯,仍笔耕不辍,这种情况并不少见。”我颇有同感,退休后一直坚持写作,欲罢不能。我感到这是一种习惯和兴趣,也是一种感情和责任。现在,我已进入耄耋之年,仍不时为老年报刊、战友报刊和家乡报刊写稿,先后主编出版了十多部著作。我对友人调侃:“有钱难买老来忙,有钱难买老来乐,有钱难
买老来康。”可以说,记者生涯使我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