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森同志是书迷:醉心读书,用心编书,专心写书,他这一辈子写了二十三部书。我案头摆着这部厚约两寸重约三斤的《程关森文集(续卷)》打印稿,就是即将付梓的第二十三部书。
12年前,我曾建议他将自己后半生——主要是来鹰潭工作后在报刊上发表的作品,精选一部分汇编成集,便于更多的人有机会比较系统地读到他的著作,他接受了我的建议。一年后,他的六十万言的《程关森文集》上、下卷出版发行,在各地受到普遍好评,我很高兴。
现在文集出版又过去了十多年。关森同志不负众望,不顾耄耋高龄、重症缠身,仍皓首穷经,笔耕不辍,又写出了很多很好的作品。去年我又建议他把文集出版后近十多年来在报刊上发表的新作,以及以前应入集而未入集的旧作,择优汇于一书,以免有遗珠之憾。
他再次接受了我的建议,经广泛收集,深入查找,重新打印,反复校正,他这一浩大工程终于竣工,编印成册,这就是这部《程关森文集(续卷)》的由来。
文集的续卷和上下卷一样,都是厚重而深刻的书。所谓厚重,它有四十多万字,从解放前发表在民国报纸上的处女作《书店中》,到去年国庆前后三级党报连发的《师情深如海》,时空跨越66年,且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既有散文又有报告文学,既有楹联又有内参。所谓深刻,是指思想深刻,它确是一部沉甸甸的既反映作者人生轨迹又纪录社会发展时代变迁的好书。
在这部书中,我们读到了他很多美文新篇,不仅看到了老将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也看到小将们怎样把奥赛、高考卫星发射成功;不仅分享了鱼跃井冈、鄣山圣火、空中夜宴的欢乐,更欣赏到碧水泸溪河、中华秋沙鸭、十里“上河图”的绚丽;《簸箕湾的小精灵》、《中华秋沙鸭素描(四章)》和《鹰潭十里“上河图”》连续三年评为全省报纸副刊一等奖,《龙虎山的天外客》《千里泸溪下鄱湖》连袂入选省作协选编出版的《江西山水入梦来》一书。特别是散文《师情深如海》,情真意切,字字珠玑,感人肺腑,更是一篇人人叫好的佳作。
在这部书中,首次披露了关森传略、年表和家谱,知道他度过食不裹腹、衣不蔽体的苦难童年,寒窗苦读、蜚声乡里的发奋少年,才华横溢,大展抱负的有为青年;同时我们也感同身受他受过多大冤屈、经历了多少磨难,然后又在磨难中奋起,走出了跌宕起伏大悲大喜的“W”型人生,最后成就了他丰收的壮年、幸福的晚年。所有这些,对理解他的人生、认识他的人品文品,都大有裨益。
在这部书中,我们还读到进入耄耋之年的他撰写的百余副楹联,有的楹联已镌刻在公园和古戏台等地域性标志性建筑物上;更发现他恪尽职守、主动作为,利用记者的身份和条件,写调查写内参,展示自己殚精竭虑报效人民的另一面:看了书中几篇份量很重效果特好的内参和调查报告,就可窥见作者的赤子之心,公仆情怀,以及这位“无冕之王”在推进国营农业企业改革、提早龙虎山旅游开发、用特殊措施招贤纳士引进人才、促进鹰潭的中国眼镜城建设、推动鹰潭十里“上河图”诞生等等方面,所起的特殊而重要作用了。
最后一辑“大家评我”,均为他人文字,本不属于收入范围。但又都是评其人其文的文章,对解读其文透视其人又可起到“画龙点晴”、“相得益彰”的效果,所以把它收入决不是多余的。而且这些都是国家和省一级权威职能部门对他的评语,是众多名人、名记、评论家,领导人和良师益友对他人品文品的点评,这样一来,一个活脱脱的血肉丰满的程关森就挺立在我们面前了。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是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观点,其意为人的言论、文章、著述都是这人的人格、精神、世界观、价值观的外化。读其文,识其人,我们从中就可看出关森是一个铁骨铮铮胸怀坦荡的硬汉子,是一个有理想、有信念、有追求并为之奋斗九死不悔永不趴下的优秀记者和作家,是一个坚韧不拔生命不息笔耕不止的文化战士。关森经常说他是一个“穷不死,冤不死,癌不死”的人,这“三不死”就是这位硬汉子精神的具体体现和生动描绘。
“穷不死”:他三岁丧父,五岁讨饭,七岁读书,无论读小学中学,都是靠一双小脚的寡母打工,和一个忠厚老实大哥挖煤“上双班”(连续做工十六小时)来换取的。他,买不起新书借旧书,用不起钢笔用铅笔蘸水笔,买不起雨伞戴斗笠,穿不起套鞋穿“木鞋”(用木板木脚和皮钉成的木雨鞋)经常难得温饱,常年不知肉味……就这样寒窗苦读,成了解放前全村唯一初中毕业生,成了解放初全校唯一出席省学生代表会的代表。从讨饭娃到高材生,既印证了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至理名言,也应验了世间“自古雄才多磨难,纨绔子弟少伟男”的规律。
“冤不死”:解放后,关森顺风顺水,一路高歌。不料狂风骤起,山雨忽来,一夜之间从人生之巅坠入了人生底谷。面对着天大的冤屈,他没有趴下、没有沉沦。发配上山时,别的东西可以弃之不带,唯有马恩列斯毛选全部肩挑上山;上山后,白天超负荷劳动,炼成了一餐吃过十大碗饭、一担常挑一二百斤、一天连砍带运过上百根毛竹的“奇人”,晚上孤灯伴读,又成了读书最多、笔记记得最多的“书迷”。英国小说家托马斯·哈代(1840——1928)说:“大凡人生中有价值的事,并不是人生的美丽,却是人生的酸楚。”中国也有“逆境出人才”之说。关森同志这段由伐木工、挑山工变成山水作家的经历,印证了这个真理。
“癌不死”:如书中单列一章“我战双癌”所记叙,正当作者暮年壮心不已还想继续老有所为时,他病倒了。2008年,他患前列腺癌,躺上了全国最大放疗中心的5号加速器;2010年,又患结肠癌,躺上了南大一附医院1号手术台。这真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他一癌未愈,又生一癌,两年患上两种癌。 现在,人大都“闻癌色变”:有的被癌吓死,有的患上一种癌,就日夜恐怖,精神崩溃,愁不欲生!关森两年得了两种癌,怎生了得?但他却异常镇定,坦然面对,配合医生,积极治疗,加强锻炼,豁达乐观,现已分别获得八年、六年以上存活期,每次做肿瘤五项和前列腺总抗原检查,项项指标都在正常值范围内,取得了“病友皆西去,唯有他幸存”的奇迹。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有两种方式过日子:一种是根本就没有奇迹,另一种是认为每一件事都是奇迹”。我认为,关森同志应属于后一种。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精神是人立身处世立德立业之根本。有了这种精神,就能胜不骄,败不馁,就能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顺境不贪不腐,忠心报国,敢于担当,敢作敢为;逆境不丧志不动摇,一往无前,排难而进,扭转逆局,战胜各种困难,创造各种奇迹,包括战胜双癌这种恶魔重疾。关森同志就是这样的人。
从这个意义上说,《程关森文集(续卷)》是一部厚重而深刻的书,程关森人生更是一部厚重而深刻的书。
读其书,思其人,效其行,岂不善莫大焉?
2016年2月
(作者系原中共鹰潭市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