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大绶先生所撰《三乐居随笔》(以下简称《随笔》),分为家风篇、军魂篇、报缘篇、乡情篇,以及诗稿和附录。书写了作者八十年人生历程和大爱情怀。择其要者而述之,我以为《随笔》有“四写”。
一、儒林家风写“传承”
汪大绶先生出身于渊源深厚的书香之家。这个家,是清朝嘉庆皇帝册封的“儒林汪氏”;这个家,以大绶的父亲汪璠先生为标志,成为儒林汪氏人才鼎盛的时期。汪璠先生是我国著名陶瓷专家。汪璠的父亲汪汝梅留学日本,博学多才,是前清举人。汪璠兄弟三人留学日本,学成回国,均有建树。汪璠一女九子,人人成才,各有所长,在桑梓有汪璠“一门十教授”之誉、“家庭综合科研、所”之称。至于汪璠的第三代第四代更是风华正茂、后生可畏,国内外名校博士硕士学士成群。儒林汪家人才“井喷”现象在故乡乐平实属罕见,在社会生活中也不多见。
军旅生涯写“忠诚”
1951年7月,不满16岁的大绶投笔从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2年1月,唱着志愿军战歌,奔赴烽火连天的朝鲜战场。在“一把炒面、一把雪”的艰苦岁月里,他和战友们冒着敌机的频繁轰炸,抢修志愿军生命运输线,边炸边修,随炸随修,用自己火热的青春履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神圣使命。1953年7月朝鲜停战,他于当年11月回到祖国,随铁道兵部队转战祖国大江南北,由保卫祖国转为建设祖国。在铁道兵部队,他和战友们以四海为家的豪情壮志,以劳动为荣、艰苦为荣、当铁道兵为荣的崇高思想,先赴大西北,建设包兰线;随赴海南岛,修建环岛线;又奔大西南,建设贵昆线,再建成昆线。身为铁道兵,他和战友们劈高山、填大海、架桥梁,用生命和汗水为祖国修建铁路网。在当了15年铁道兵之后,大绶又服从组织调动,当了18年基建工程兵,参加了陕西韩城桑树坪等大型煤矿的建设,为祖国经济建设建功立业,谱写一曲曲军民情谊长的赞歌。大绶在部队大熔炉里勤奋学习,努力提高自己,并上军政大学深造。在33年的军旅生涯中,历任文化教员、政治指导员、宣传处长、基建工程兵文工团政治委员等职。无论从事哪项工作,都忠心耿耿、兢兢业业。即使在基建兵当宣传干事和宣传科长,也是“位卑未敢忘天职”,把工作做得风生水起、有声有色。他多次带领宣传队赴京和所属部队领导机关演出,受到部队领导的表扬,赞扬他是“宣传活动的好人才,领导的好参谋”。在这部著作的《军魂篇》里,我读出了一介书生的报国之志和热血情怀,读出了一名战士的坚强意志和使命担当,读出了其真诚品格和战友情怀,也读出了其既是钢铁汉,又是“秀才兵”的风采。
三、报业岗位写“职责”
1984年,大绶从部队转业到中纪委驻煤炭部纪检组工作。参与和主持《煤炭纪检》刊物的工作,成绩突出,并在《中国煤炭报》发表数十篇文章。1988年7月调任为《中国煤炭报》副总编辑。用大绶的话说,是放下了“枪杆子”,拿起了“笔杆子”。为了当好一名新闻工作者,他认真学习《新闻写作学》《报刊编辑学》《中国新闻事业简史》等业务书籍,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滴水穿石,不是力量大,而是功夫深。大绶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钻一行。郑板桥有一首墨竹画的题诗:“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大绶以诗人“日间挥写夜间思”的刻苦思虑激励启迪自己,勤奋敬业,刻苦钻研业务。他在新闻战线上,坚持文章合为人民而著的理念,乐为人民鼓与呼,写出了一篇篇主题鲜明、内容新颖、富有特色的新闻、评论和专访。他曾采访朱镕基、黄火青、艾青、邵华泽、文怀沙、庞中华、李维康、杨雪兰等名人,采访原煤炭工业部十多位部长,也采访报道了众多普通人闪光的事迹。大绶从爱报到办报,从办报到编书,不断探索新闻工作特点和编辑工作规律。他认为,精益求精地做好编辑工作应注意“三位”:一是防止“越位”。指编辑乱作为,不尊重作者,擅自把原稿改得面目全非。二是不可“缺位”。指编辑不作为,疏于把关,以致新闻报道出现政治性、学术性、常识性差错。三是必须“到位”。指编辑敢作为,精心加工,一丝不苟,严把质量关。上述“三位”,是大绶从事新闻工作和编辑工作的实践体会,充分体现了一位新闻工作者履行职责的强调意识。大绶1996年退休之后,担任中国报协行业报委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仍笔耕不辍。他说:“军旅岁月使我形成了热诚实在的性格,记者生涯使我养成了勤奋笔耕的习惯。”他热心做一名文化传播的志愿者,为传播军旅文化、报业文化、家族文化、侨胞文化等撰写了大量文章,主编和合作主编出版了十多部著作,用激情和智慧为我国文化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四、翥山洎水写“真情”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每个人心中都有难以割舍的故乡情结。大绶浓浓的乡情融入《随笔》的字里行间。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儒林汪氏家族情。大绶和家人回故乡乐平,往往到景德镇,瞻仰里村母亲故居,看望年迈的舅父;到乐平城,瞻仰花园巷老宅,看望堂叔及堂兄弟姐妹,畅叙亲情。2015年6月,来自海内外各地的40多位璠公后裔聚首景德镇陶瓷学院,参加汪璠校长铜像落成仪式,参加陶院和乐平分别召开的纪念汪璠先生诞辰110周年座谈会,并往乐平塔前村瞻仰汝梅公在民国时期题写的山门匾额“仙屏毓秀”,彰显了璠公后裔对先辈功德的崇敬,也显示了儒林汪族浓郁的血脉亲情。二是祖孙三代乐中情。大绶的祖父、父亲和大绶兄弟五人都对乐中有难以割舍的情结。其祖父汪汝梅在上世纪30年代曾组织社会捐款,为因战乱停办的乐中修建校舍;其父汪璠在40年代与乐中首任校长张馥相互支持、友情笃深;在40年代至50年代初,他与长兄及三弟四弟五弟都就读于乐中。特别是大绶在乐中毕业时,张馥校长亲笔为他题写“做一个毛泽东的好学生”的题词,他保存至今已60余年,曾送《乐平报》发表。他珍藏老校长的墨宝,珍惜三代人与乐中结下的情结。三是乐平报业情。多年来,大绶与《乐平文史资料》《翥山洎水》《乐平报》(现在的《景德镇日报•乐平新闻》)交往甚密,情有独钟。他是故乡报刊的忠实读者,又是故乡报刊的热心作者。以文会友,充分体现了“同行相助”“文人相亲”的良好风貌。四是乐平故士情。大绶为乐平风光旖旎之地而自豪,更为人文鼎盛之乡而骄傲。每每回归故里,总想看看儿时常去的乐安河畔、登高山麓及观音泉等地的变化,探索故乡地域文化,抒发对这片故土的热爱,回忆美好的青春时光。五是北京乐平同乡联谊情。大绶历任北京乐平同乡联谊会会长、名誉会长和顾问,热心为在京乐平同乡和家乡建设服务。他以新闻工作者的敏感,为乐平文史研究提供有价值的资料,为宣传乐平发表多篇有影响的文章,为家乡经济、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建言献策,既对故乡热土满怀深情,又对建设美丽乐平充满期盼。
汪大绶先生八秩荣庆出版《三乐居随笔》,使我想起古圣云“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我所理解汪先生其中的“三乐”:知我乐平,为智者;爱我乐平,为仁者;兴我乐平,为勇者。衷心祝愿具有“智仁勇”情怀的汪先生健康长寿,再攀高峰!
2015年9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