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马氏文章”精神在乐平世代传承下去
——纪念著名史学家马端临诞生770周年
尚源
今年是乐平籍著名史学家马端临诞生770周年,在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当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马端临(1254—1340年),字贵舆、号竹洲,乐平众埠镇楼前村人,中国古代宋元之际著名的历史学家。马端临作为封建时代的读书人,为谋求治国安民之术,探讨会通因仍之道,讲究变通张驰之故,以杜佑《通典》为蓝本,写下史学巨著《文献通考》。该书是中国古代典章制度的集大成之作,体例别致,史料丰富,内容充实,评论精辟。以其内容最丰、时限最长、考证最精,被历代史学家推崇并称为《三通》之首,且曾得到元英宗、清乾隆皇帝高度评价。
马端临出生于一个封建官僚家庭,其父马廷鸾登进士第后,曾任南宋国史院编修官与实录院检讨官,后在咸淳年间任右丞相。马廷鸾博学多才,藏书甚富,有丰富的学识和很深的造诣,且为人正直,治学严谨,对子女的教育也极其严格。故马端临家学亦有所承,受父亲的影响,从幼小就博极群书,接触到很多的历史文献与资料,为以后的治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咸淳年间,仅20岁时,就漕试第一,得中解元。
由于马端临自幼天资聪慧,学习勤奋,且有良好的家学条件,很小就在母亲的指导下读经书,7岁成童即能诵读四书五经。稍大他益发勤奋好学,长期仿效南北朝著名文学家袁峻读抄经史的做法,每天坚持抄书50张,天天如数完成,没有完成,决不休息。十余年间,他遍读了宋以前历代正史、稗官记录、私家文征和唐宋两代名臣奏疏、名儒评论论,还从名师朱熹学派的曹泾研习了朱程理学。如此勤奋的博览群书,使他具备了渊博的学识,练就了坚实的文字功底。
对于以往的史学家及其著作,他特别推崇唐朝杜佑的《通典》和南宋郑樵《通志》,而对于班固等写断代史的作家,则持批评态度,认为他们丢掉了“会通因仍之道”。他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认为修史的目的在于考察历代统治者兴亡盛衰的原因,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经验教训,这就必须对历代王朝的典章制度做一番考订工作。从青年时代始,马端临就“有志于缀缉”,决心以《通典》为蓝本,“采摭诸书”,编写一部记述我国历代典章制度的著作。因此,他平素很注重学问的积累和资料的搜集整理,认为这是治学的重要门径,从而为日后编写《文献通考》积累了大量的资料。
气节似其父拒元归乡野
马端临的父亲马廷鸾是一个有着刚毅正直品格和坚贞浩然风节的人,是古代乐平读书人中佼佼者,在朝为官时,不惧权贵淫威,力主抗敌,敢与专权媚上的外戚集团、朋奸误国的奸相丁大全、贾似道之流作斗争。辞去相职回家隐居后的7年,1279年元王朝取代了宋王朝,元军攻陷南宋京城临安,再夺九江后,越过鄱阳湖,势如破竹地攻占了饶州及乐平城。元军占据乐平后,其统帅要求部下务必找到马廷鸾下落,劝其降元,与元合作,并允其官复原职。元军派人先后几次到众埠楼前寻找马廷鸾,都因马故意躲避而未果。
马端临亦如其父之气节,归乡耕读,潜心治史,热心办学,以隐居不仕进行消极抵抗。其时,元廷也在用人之际,招纳与广罗各类人才,不仅需要在宋为官归附元廷的贰臣,更需像马端临这种乡试高中解元尚未入仕的人才。马端临出生于宰相之家,20岁就以父荫授予了承事郎的职衔,具备了出仕当官的条件,但是他没有步入仕途。入元以后,马廷鸾的旧交,曾在宋朝为相后投降元朝并担任吏部尚书的留梦炎,曾三番两次邀举马端临赴京任职,他以“侍亲疾”为由断然拒绝了。
从其归乡到父亲1289年去世,直至以后几十年里,马端临始终拒仕元廷,在家乡兴办学校,教育本族子弟。这些众多的同族子弟,因身处偏僻山乡,且多贫穷,大部分无法入学读书。马端临回到家乡后,即自己出资兴办了扶风马氏家塾,免费招收本族子弟入学就读。族中入学子弟在他的教育下,大多学有长进,不少人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县学,蜚声庠序。
马端临先后任慈湖、柯山二书院山长、台州儒学教授,一面专心执教,教授乡里;一面潜心治史,著述《文献通考》1322 年,又出任台州儒学教授,仅三个月,即告老还乡,专心办学至后病逝,享年87岁。
潜心著《通考》巨制传后世
《文献通考》作为史学煌煌巨著的成书,耗费了马端临的毕生精力。他从宋朝咸淳九年(1273)开始准备,元朝至元二十七年(1290)开始纂写,直至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历30余年的努力始告竣,同年刊行于世。算上积累资料的准备时间,前后历50余年。
马端临在潜心研究历史的过程中,发现自班固的《汉书》至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断代史和通史,都详于理乱兴衰的记载,而略于典章制度的记述。他认为“理乱兴衰”史对于后世固然有很大的借鉴作用,然而“典章制度”的置废对社会兴衰的影响和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他带着这一观点反复深入地研究中国每一部典章制度专史,从中领悟到:历代典章制度不尽相同,亦不迥然相异,它们之间有明显的承袭关系,后世典章制度的变革是在承袭前朝乃至古代典章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潜心治史的志向使得马端临从早年起,就决心以《通典》为蓝本,重编一部记述自上古至南宋我国历代典章制度专著。
《文献通考》348卷,有470余万字,记上起三代、下终南宋宁宗嘉定五年(1212)的典章制度,是从上古到宋宁宗时的典章制度通史,简称《通考》。马端临在《通典》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和补充。把《通考》分为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征榷﹑市籴﹑土贡﹑国用﹑选举﹑学校﹑职官﹑郊社﹑宗庙﹑王礼﹑乐﹑兵﹑刑﹑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舆地﹑四裔二十四门,各门再分子目,体例更加细密完备。
《通考》取材极为广泛,除了各朝正史﹑历代会要﹑《资治通鉴》等史书外,还采用了私家著述的史书﹑传记等有关典章制度的记载。因为作者企图通过这些资料,对各项典章制度进行融会贯通﹑原始要终的研究,故取名为《文献通考》。该书尤其是对宋代典章制度的记述特别详细,可以订正﹑补充《宋史》诸志的地方甚多,对历代制度的演变及其兴废沿革和利弊得失,评论颇多独到的见解。全书叙事条分缕析,评述精审透彻,资料丰富翔实,是一部古往今来极有参考价值的历史名著。
《文献通考》作为一部记叙中国历代典章制度的专著,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起了相辅相成的作用。只有两部书结合起来读,才会对我国上下几千年的历史有个较全面的认识。《文献通考》在中国浩渺的史籍中是有很重要的地位的,马端临对于历史学的卓越贡献,当为世代敬仰。
古籍考证精“三通”其为首
马端临编著《文献通考》在体例上,主要是效法杜祐《通典》,然而大有创新和发展,编出了新的特点。
特点之一是在类目上作了两大系列改进,体现了马端临“师古而不泥古”的治学态度。马端临立足补《通典》门类不尽明晰、选材考订欠精深之不足。一是增加了“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五个门类,使之更加全面;二是将“田赋、钱币、户口、职役”等门类从“食货”中抽出,升格后与“礼、乐、兵、刑”并列为类目,即由子目升为一级篇目,使之更系统、更缜密,类目安排更具科学性。
特点之二是加强了经济类内容的记述,从字里行体现了马端临重视社会经济、民贵君轻的儒家民本思想。书中比较详尽地增补了反映唐宋时期农业生产、商品和货币流通、税收、劳役、进御贡品等社会经济方面的内容,从不同侧面,比较客观地录存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记载了大量反映宋代统治者对老百姓强征暴敛残酷剥削的史实。
特点之三是考证精深,充分表现了马端临求真、求实,严谨治学的精神。《文献通考》《自序》中说:“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这说明在选材上是极为严谨的,所记述的每一件事,每一种典章制度均以权威正史为资料根据,同时还与历代会要(各个朝代的史料汇编)和历代正史中有关人物传记中的相关记载相对照,进行缜密的考订,有征可信的收录,不可征信的不载。
《文献通考》与唐朝杜佑编著的《通典》和南宋郑樵编著的《通志》两部历史名著合称“三通”。“三通”至今仍是研究古代历史者案头必备之籍。《文献通考》是“三通”中内容最丰富,记述时限最长,考证最精深的一部,因而被历代史学家誉为“三通”之首。该书传承至今已七百余年了,包括清光绪浙江书局刊本及现代多种版本,备受当代史家欢迎,实为研究宋史的一部基本史籍。
我们乐平,素以“洪公气节,马氏文章”著称于世,马端临即是“马氏文章”的典型代表。所谓“文章”,这里既是指古籍这种物质形态所承载的理念、观点和学术思想,更是特指如马端临那种积30余年之初心不改、痴心不移、潜心不懈地著书立说的精神。我们说,“马氏文章”的核心内涵是精神,是那种“执著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传承“马氏文章”,最重要的是让“马氏文章”精神在乐平世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