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贤拾遗之二(南宋篇1)

信息来源: 乐平历史文化研究会 发布日期: 2023-12-06 访问量:

乡贤拾遗之二(南宋篇1)

宇文

编者按:2017年,我们曾编辑出版(江西人民出版社)了一本囊括洪皓、马端临、王刚中、马廷鸾、洪迈、徐衡、汪守和、徐跃等古代及近现代著名的乐平历史人物计160多人在内的新书――《乐平乡贤》,乐平历史上那些彪炳史志的名宦骁将、良臣廉吏、硕儒名医、孝女优伶、忠烈义士的生平功业得以推介,书籍出版发行后,收到诸多好评。

纵观乐平置县1840多年的历史,其间,有声望、有德行、有学问、有才能的乡贤名士不乏其人,历版旧志人物传中载有数百人之多,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这些人物传记中所展示的乐平乡贤的美德懿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在一个地域的缩影。因此,近年来在我们《乐平文化与乡贤》公众号上,用现代语言表述形式,陆续推介了其中不少具正能量意义的人物及其业绩,现将这些资料整理汇集分期刊出,以飨读者。

上书宋高宗建议定都建康的江宁府学姜时佐(十里岗人)

姜时佐(南宋初年人,生卒年月不详),古乐安乡(今十里岗鸬鹚埠一带)人。

乾隆乐平县志“建炎元年(1127年),高宗自南京移淮杨,金人分道来袭,时佐方游江宁府庠,以都金陵为请。其表曰:惟建康之名适符封国之义”。姜时佐在具表中以春秋时周王建都的历史为鉴,建议宋高宗定都南京(古亦称金陵、建康),“适封国之义”。然而并得到皇帝的采纳。故志书曰:“奈何时佐之言虽投,时佐之策不用,定都钱塘(杭州)”。

虽如此,高宗仍“赐劄”赞之“诚灼见忠义之节”!

旧志书在《人物志·高义》篇为姜时佐立传。“高义”,古谓崇高的正义感或高尚的品德。

南宋以布衣身份上书并为皇帝赏赐、《全宋诗》有其诗的程康国(乐平古静理乡人)

程康国(南宋初年人,生卒年月不详),古静理乡(今塔前、后港、乐港毗邻鄱阳一带)人。

宋代古籍《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中,收录了程康国在建炎四年(1130年)一篇上书皇帝的《论分镇十事》,其中有如“其一曰,四邻有警,宜令应援”,这是一篇关于基层治理之“论”,因而得到皇帝的重视,并收入皇家文档,以至传承于今。

宋高宗当时就对年仅30岁的丞相(尚书右仆射)范宗尹说:“言虽出于布衣,若朝廷行之,人岂知出于布衣哉!”并“命赐束帛,康国辞”。

《全宋诗》收录了程康国伏阙辞归”诗一首,现代网络“古诗文网”有载:

偶逢豺虎寝天关,事有当言耻口缄。

不建侯藩控西北,别求何策保东南。

幸投草野言无弃,退就山林老亦甘。

束起旧书归旧隐,远依福曜炯台颜。

乾隆乐平县志在《人物志·高义》篇为程康国立传。

力主抗金、“大修战备竟成辛巳之捷”的南宋初官员马亢益(众埠人)

马亢益(87版县志载马元益,生卒年月不详),字孝昭,宋铜山乡(今属众埠)人,官至阁门宣赞(朝中负责传宣赞谒之事的官员)。

史志资料记载,马亢益生活在南宋初宋高宗时代,述其“少游武学,负韬略”,为官后力主抗金。在“绍兴末……督造戎器……,上书乞乘敌未动,先发制之”。

绍兴三十一年辛巳年(1161年)九月,金主完颜亮撕毁绍兴和议,大举南侵,宋金双方投入兵力逾百万,战线长达千余公里。宋金两军数度攻防易手,而金主完颜亮功败垂成,戏剧性地在瓜洲被弒,后宋方收复两淮,打了一场典型的宋军战斗失败但获战略胜利的激战。

而乐平永善乡人马亢益亦为此战立下功劳,清乾隆《乐平县志》述马亢益“大修战备竟成辛巳之捷”。

执掌刑狱诉讼并著有《刑论十卷》的南宋官员李致远(众埠人)

李致远(南宋初年人,生卒年月不详),字彦焕,史载为永善乡(今众埠文山一带及礼林部分地区)人,南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中举,官至两浙漕运(主管浙东浙西即浙江全省水道运输公粮的官员)。历任浏阳司征、建昌(今属江西,宋初设军,军治在南城)军司理参军、臬事等掌管地方刑审狱讼的官吏。

李致远主张判审案件要重证据事实,司法官吏不得有丝毫的疏忽、懈怠和不公,“推见情实,吏不得欺丝毫”。史载他在司法实践中,为民伸冤,“平反甚众”。李致远也充分认识到司法官员秉公司法的重大责任,他说,“刑狱之官,直人之曲,生人之死”。后总结其司法实践经验写下《刑论十卷》一书留给后人(惜之于今已佚失)。

清乾隆《乐平县志》为其立传入“循吏”(即古代所谓奉公守法、清正亷洁的官员)编。

高风亮节,三让举荐良机而“吾固甘之”的南宋分宁知县 (洪岩人)

程愈(宋孝宗年间人,生卒年月不详),古金山乡(今高家洪岩名口一带)人,有关资料述为洪岩河冲村人,是南宋绍熙间1190年进士、历任都昌县令随州州判程应申之父。程愈为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进士,历仕江夏(原湖北武昌县)提刑、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令。

程愈任江夏提刑时,深为湖北提刑(省级主管刑狱官员)后官至宝漠阁待制的丁逄(1140--?)的赏识。丁逢曾几次为他向朝廷举荐,而程愈则三次将提拔的机会让给他人。

一次是丁逢欲为程愈“以职司举之”,而程愈让于“同年刘炳善”,因“刘母老,方急”,而愿“先刘”;

二次是丁逄“与提举赵不迹共荐愈”,而程愈让于“同里”张该;

三次是让于“僚友傅弼”。

从而,以致如旧县志述,“三失机,良可惜”,而程“愈笑曰,吾固甘之,不悔当路,益贤之”。

程愈高风亮节的事迹,为《乾隆乐平县志》收入《人物志·清节》篇立传。

史载“廉能勤慎”的南宋乐平知县徐木

徐木(生卒年月及籍贯均不详),据清乾隆《乐平县志》名宦篇载,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十二月,以朝散郎任,廉能勤慎。漕使真德秀荐章云:恺悌立声,为本路县宰之冠”。

即是说徐木任乐平知县时,为官亷洁、治理有能,勤于政务、慎于处事,转运使真德秀(福建浦城人、南宋理学家、官至户部尚书拜参知政事)向朝廷推荐的奏章中,评价徐木品格优良,和乐平易,治县的政声,在江南东路各地知县中,可称第一。

故历版《乐平县志》将徐木列入乐平历朝“名宦”之一。

被宰相、理学家真德秀称之“学问淹该(渊博)”的南宋知县许溪(洺口人)

许溪(生卒年月不详),字子渊,南宋金山乡(洺口)人,北宋摄蜀帅许尹之孙。绍熙四年(1193年)进士(许氏宗谱载为二甲十五名),曾任奉新主簿、镇江府学教授、永丰知县、青阳(今属安徽)知县等职。

许溪为官时,深得朱熹理学传人、时任参知政事(宰相)的真德秀青睐,真德秀夸奖其“学问淹该,才干强济”,而予以“荐之”。即评价许溪有学问、有才能,知识渊博,精明干练。旧历版《乐平县志》载其为官之时,“适逢俭岁,朝夕勤瘁,若理家然”,即讲许溪在任青阳知县时,恰逢荒年,农作物歉收,他把救灾济民当作自己的家事,而日夜辛苦劳累。

清乾隆《乐平县志》为许溪立传,收入“能吏”编。

四十余年”寻母“至孝”的南宋县丞邹近仁(古金山乡今高家人)

邹近仁(约1145--1209年),字鲁卿,一字季友,号归轩。古金山乡(毗邻德兴、今乐平洪岩高家一带)人。宋宁宗庆元五年(公元1199年)进士,历官静江(今桂林)法曹、龙阳(今湖南汉寿)县丞。

同治版《乐平县志》述,邹近仁“性至孝,三岁失母,越四十余年,间关访问,始得于去乡千里之外”。他三岁时,母亲离去,五岁时父亡,由继母董氏抚养成人,“又三十年,董氏卒,乃求之”。终在千里之外的浙江建德找到了生母邓氏,“相抱流涕”“乃出金以奉母”。

关于邹近仁的籍贯问题,有资料包括现代网络误为德兴人。

邹近仁为乐平金山乡人,见之于乾隆、同治诸版乐平县志,在收载学识渊博、品行端正人物的《人物志·博雅》篇中为之立传。在《艺文志》中收录了邹近仁《寻母记》、杨简《邹近仁寻母跋》、朱熹《辩寻母跋》等文。邹近仁文有述“先子(邹父)卒南昌,归葬乐平”;杨简(邹近仁寻得母亲的1193年时任乐平县令,是邹近仁的老师)文有:邹“来问予,予”等句;朱熹文中有“乐平令尹所论”句。

当代出版的《江西历代进士全传》述,“《同治饶州府志》卷一四入乐平县,且云‘旧志误入德兴,考自著《寻母记》更正’”。

有资料介绍:近仁之父邹孟(历版乐平县志均有载),是北宋靖康元年(1126)第十五名监生,登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王佐榜进士,初授将仕郎浙江建德县尉,迁江西洪州知录。他英年早逝,卒于洪州任中。邹孟次妻是近仁生母(应为继母,近仁自著《寻母记》可考),她乃南宋中书舍人董濬之女。近仁公五岁丧父,依母寄养德兴县海川董家,直至成名”,这里可说明德兴为邹近仁继母董氏外家,也即邹近仁成长之地

清黄宗羲《宋元学案》虽将邹近仁误入德兴,但在“乡贡邹艮斋先生梦遇”条述邹梦遇“乐平人也,从祖近仁”,即邹梦遇祖父与邹近仁为亲兄弟。

此足以证明,邹近仁为乐平人。

邹近仁有著作《归轩集》。


相关文档:
相关附件:
关闭
打印

主办单位:乐平市人民政府承办单位:乐平市大数据中心ICP备案号:赣ICP15003826号-2

地址:江西省乐平市大连新区为民服务中心二楼 电话:0798-6568602 电子邮箱:lpic@jdz.gov.cn

政府网站标识码:3602810028 赣公网安备:36020002000383

江西乐平市政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