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存及其《赠盖邦式序》中蕴涵的唯物主义实践观
宇 文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有字之书,更读无字之书”,这是中国历代以来,许许多多读书人从自身经历出发而形成共识的至理名言,它体现的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始自朴素唯物主义而上升为一种哲学上的知行统一观。
“行万里路”,“读无字之书”,简言之,即是我们今天讲的:在实践中学习。历代的先贤,包括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就是大禹在随父治水的实践中悟到了“宜疏不宜堵”的治洪原理。被称为“至圣先师”的孔子,就非常重视实践在学习中的作用,并通过周游列国治国安邦的“行”,来印证其所学。李时珍、徐霞客更是靠“行路”的实践,写出了宏伟巨著或取得重大发现,等等。并且,从某种意义上讲,“行万里路”“读无字之书”,比“读万卷书”“读有字之书”更为重要。因为仅“读有字之书”,好比人们通过一个窗口探索、观察
到了知识和能力的金山,但要想真正获得知识和能力这座金山,靠的是“行万里路”“读无字之书”,即实践。
在宋代,就有一位乐平籍文学家马存,阐发过强调读书必须与生活相结合,既要读有字之书更要读无字之书的重要思想。他认为,“子长(司马迁)生平喜游,方少年自负之时,足迹不肯一日休,非直为景物役也,将以尽天下大观以助吾气,然后吐而为书(指《史记》)。今于其书观之,则其平生所尝游者皆在焉”(马存《赠盖邦式序》)。意思是说,当年的司马迁平生喜好“行”(游历),正当他年少自负的时候,“行”的脚步一天也不肯停下。司马迁不仅是被奇景异物所役使,更是想通过看尽天下的大好景象来提升自己的气质修养,然后化为文辞,写出《史记》。现在从他的这部书来看,他平生曾经“行万里路”的游历收获便都融汇在这书中。
马存正是在其《赠盖邦式序》(收入《全宋文》)一文中,通过对司马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写《史记》的评价,表现出一位近千年前的乐平乡贤所持有的唯物主义实践观。
马存何许人也?《赠盖邦式序》乃何经典文章?
马存(1053--1096年),字子才,乐平众埠楼前村人,北宋神宗、哲宗时代文学家、著名政论家,以诗文名世,累官镇南节度推官,越州观察推官。哲宗元祐三年(1088年)应进士试,考官苏轼甚为赏识,以第四人中第,当时京师竞传其文。著《拂膺文集》二十卷(已佚)、有《马存集》十卷传世。事迹见诸《宋史翼》卷二六、《宋诗纪事》卷三二,《宋元学案》卷一亦有传。马存尤长于史论政论文章,史书称其“论古今治乱之由,发为奇响,顷刻数千言”,且文笔犀利,正气凛然,深为苏轼所推崇,“拂膺公”美名不胫而走。马存也擅歌行体古诗,如其所作《浩浩歌》,诗的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放笔直抒,豪放飘逸,气度不凡,《全宋诗》卷七八二存其诗8首。绍圣三年(1096年),马存英年(44岁)早逝,卒于任上。
《赠盖邦式序》一文,是一篇仅590余字的短文,是马存与友人交流对司马迁及其巨著《史记》的评说。该文在古代,被清人李扶九选入《古文笔法百篇》;在当代,曾被选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编入《高中文言文阅读》(湖北崇文书局)一书,许多省市将该文列入高考阅读训练、考前习题范围。
这篇“赠序”(古代一种惜别赠言的文字)体散文之所以传存于今仍然熠熠闪光,除其被古今文人公认的文学价值外,就是马存强调读书必须与生活相结合、既要读有字之书更要读无字之书的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细品该文,笔者觉得有二点值得一提。
一是主张“读”必须在“行”中,才“可以知”,要在“读无字之书”中去领会“有字之书”。
马存说,“子长之文章不在书,学者每以书求之,则终身不知其奇。予有《史记》一部,在天下名山大川、壮丽奇怪之处,将与子周游而历览之,庶几可以知此文矣”。即是说,他觉得,司马迁的文章精髓不在书上,求学的人常仅从他的书中去探求其精髓,便会终其一生也不能真正知晓其新奇精彩之处。《史记》就蕴藏在天下的名山大川、壮丽奇异的地方,你在“行”中,在到各地游历时一一地品读它,就可以凭借它知晓司马迁文章的真正精髓。马存又说,“予谓欲学子长之文,先学其游可也”,“不然断编败册,朝吟而暮诵之,吾不知所得矣。”即是说,如果不重视“行”,仅仅是“读”;如果读书时,仅拿着断编败册,早晚吟诵,读死书,死读书,就什么也不能得到。
这里表述的是社会实践的重要性,读书必须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实践是第一性的,没有亲历实际,就无法获得真正的知识,无法把握客观事物的精髓。文学家也好,史学家也好,任何创作都离不开“行”的实践活动。
二是认为“书”中的“知”源自于“行”,即书本上的东西源自于自然与社会生活之中。
马存说,“凡天地之间万物之变,可惊可愕,可以娱心,使人忧,使人悲者,子长尽取而为文章,是以变化出没,如万象供四时而无穷,今于其书观之,岂不信哉!”这段话说的是,天地之间变化的万物,大凡可以使人惊愕,使人快乐,使人忧伤,使人悲苦的,司马迁全都把它们吸收来写成文章,因此变化出没,如同四时变化无穷的景象,现在从他的文章看来,难道不确实是这样吗!马存继而评说道,淮河长江的惊涛骇浪,使司马迁的文章奔放旷远;屈原的亡魂、湘妃的遗恨,使司马迁的文章感伤愤激;楚汉古战场上项羽的怒气,龙腾虎跃的千军万马,使司马迁的文章雄勇猛健;巴蜀剑阁险道上接天的高崖,使司马迁的文章斩绝峻拔;齐鲁大地孔子的遗风、邹峄的礼仪,使司马迁的文章典重温雅。
这里表述的是:认识的源泉是丰富的自然万象,是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果司马迁没有丰富的阅历,没有其“行万里路”的实践,就写不出这部伟大的《史记》。
马克思在1845年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就提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生活的“全部”,当然包括司马迁这类创作《史记》的活动,《史记》之所以被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正因如马存所述的,司马迁有着“在天下名山大川、壮丽奇怪之处”广泛的游历,“行万里路”之丰富的实踐活动。
马存是一位文学家,这篇“赠序”,是从生活、实践、游历、观察、体验所给予写作、给予文风的决定性影响的角度,来表述自己的见解,认为写作必须面向现实,接触客观生活。而这种见解,并非用理念的语言、逻辑的论证表达出来,而是分散在对司马迁文章风格的描述之中,用文学散文的笔触来写,铸词丰富雄健,行文流走生动,笔态纵横飘逸,故而古今学界看重之。
马存的这篇赠序文,对后世学者颇有影响,尤其是研究《史记》的专家著述时大都引用其评说。如匡亚明主编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之《司马迁评传》(中国史记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张大可著)就说:
“例如散文家马存,他在《赠盖邦式序》中,作了具体的发挥。他认为《史记》的风格特点是:或‘奔放而浩漫’,或‘停蓄而渊深’,或‘妍媚而蔚纤’,或‘雄勇猛健’,或‘斩绝峻拔’,或‘典重温雅’。”
然而,笔者看重的是《赠盖邦式序》中蕴涵的唯物主义实践观,近千年前北宋的这位乐平人,能涉及“内修”与“实历”哲学本体论的命题,关乎“学问”与“实践”认识论的关系问题,作为古代读书人的马存,有此辩证思维立场,确难能可贵。
近年来,在不少省市都把《赠盖邦式序》一文,纳入高中生文言文的阅读范围,除苏教版高中教材一度选入外,上海、湖南、广东一些地方都将其内容列入高考考前温习题中,2008年山东大学保送生语考试题文言文部分的内容就是分析《赠盖邦式序》,百度文库亦将之列为“百篇古文阅读目录”,高考网、高考学习网、《作文周刊(高中·人教)》等网络媒体都曾把马存这篇文章全文列入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练题之中,供考生复习备考。
由此可见,乐平先贤马存及其《赠盖邦式序》一文,能如此广泛传播,广为阅读,以至在史学及教育界,在莘莘学子中,马存及其文章,是颇有影响的,这是乐平传统的“马氏文章”声名远播、传颂于今的具体体现,也是乐平这一古邑新市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历史元素光辉映照。应该说,作为乐平人,应引为荣耀、引为自豪。然而,在今日之乐平,对马存其人惜之知者不多,马存其文叹之鲜为人知,故值此今年马存诞辰970周年之际,写下拙文,一为纪念先贤藉以深切缅怀,二为唤醒冥顽,提升文化自信,为给力乐平文化之发展繁荣而呼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