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赵汝腾《洪忠宣公祠记》译文

信息来源: 乐平历史文化研究会 发布日期: 2022-05-19 访问量:


  

剑南(今福建南平)州通判洪芹(?--1265,洪皓长子洪适之曾孙)遣人留给我一封书信,说:其五世祖忠宣公出使金国不辱使命,全节而归,为大宋朝廷立下不朽功勋,而声振大宋及各民族地区,世人包括儿童无人不知晓。朝廷鉴于忠宣公的功绩,准于在其故地(饶州乐平,清嘉庆间《大清一统志》载:洪忠宣祠在乐平县金山乡)建祠祭祀,以高宗皇帝所赞之忠贯日月为匾悬于祠堂之上。所以我(洪芹)请你(赵汝腾)为祠堂写一篇文。

记得我(赵汝腾)小的时候,在父亲身边,就听闻过洪忠宣公使金不屈的事迹,甚为敬佩。今天,我已老了,洪芹让我写忠宣公祠记,怎么敢推辞呢!

我认为,洪皓这种置自己生死于不顾,敢于担当难以预测之祸事的行为,不是那种贪生怕死、眷恋小家庭妻子儿女之人所能做到的。尤其是洪皓流放在那荒无人烟的不毛之地,与家乡中原乡音隔绝经年之久,且濒危数次,险于丧命,其忠于国家民族的意志、气节毫不动摇,这是只有那种忠义品格超过任何人,且对死生祸福之事毫不动心的人才能做到的哟!

纵观历史以来,出使外邦族而保持气节,不屈于强威者有两人:一是汉朝(西汉武帝时)出使匈奴的中郎将苏武,再是当朝(南宋初高宗时)出使金国的忠宣公。然而,苏武当年所处的境地不及今之形势的险恶,当时的匈奴不过为汉朝一个大县之力而已,汉朝的威德足以使之惧怕,匈奴想置苏武于死地,但终究不敢,故苏武虽过着啮毡茹雪的艰难生活,性命终以保全。而忠宣公所处的时代,大宋国土破裂,中原已被金国呑并,国威尽失,金人南侵的气势正盛,气焰嚣张。这时出使在金国的忠宣公,面临的是架子在脖子上寒光闪闪的懔懔白刃,何况忠宣公还面对金国封官的威胁利诱,但他毫不妥协,拒绝在金邦为官,敢于直言而不怕惹上杀身之祸,像这样不为之丧命的人还真没有几个。由今看来,洪皓的处境与当年的苏武相比,洪皓流放地冷山之冷僻甚于苏武牧羊之北海(今贝加尔湖),洪皓雪中卧薪之苦寒超过苏武之掘草而居。金帅粘罕胁迫洪皓到刘豫的伪齐政权做官并推出斩首之举,狠于卫律(降匈奴后为官的汉朝使节)对苏武的招降;金国参政韩昉以直学士、中京留守、留司判官、校进士试等变换授官来诱惑洪皓的手法也厉于李陵(已降匈奴的汉将)对苏武的设宴劝说。而洪皓虽为陈王设馆教授女真弟子,只不过是为之利用而已,不及当年匈奴单于之弟於靬王对苏武的器重与关心。因而,忠宣公被扣的十五年经历艰难困苦超过苏武的十九年啊!

苏武始终持守汉朝印符,不忘祖国,堪为风节名臣。而宋代洪皓在北方金邦管辖下的流放之地,尚能心系大宋朝廷的抗金与中兴之业,他获知金兵在顺昌(今安徽阜阳)战役大败而宋廷却撤兵消息后,写下数万言秘信传出,向朝廷献策;在金被扣期间,还设法派人见到被金兵囚禁在燕京之地的太后,求得手书送于宋高宗;以及多次将金国的重要情况写秘信传回朝廷。在这方面,苏武当时则无法做到。苏武归来时,原汉朝降将李陵亲自送他到河梁之处,并赋诗赠送;而洪皓归来时,金国放归后立马反悔,派七骑士追赶欲再扣留之,好在洪皓已至淮河登上船了,金兵只好作罢。可见,洪皓踏上入关归宋之途,不比苏武更难吗?

苏武归汉后,封官典属国(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的官职),洪皓归后,也仅是担任翰林权直(掌暂行学士院文书)。苏武不过未被大司马大将军霍光所重用而已(苏武之子苏元涉谋反罪被处死,霍光仅将苏武免职处理);而洪皓却为丞相秦桧排挤并陷害,原因是洪皓在秦桧面前直言胡铨(力举抗金、乞斩秦桧的名臣)的封事,张俊(南宋中兴名将)的名望,使秦桧不悦;洪皓还质问秦说,张俊带兵作战令金人畏惧,何不用之抗敌?秦桧愈加不悦,因而洪皓被秦桧报复,贬其到州县任职(知饶州)。后来,右武大夫白锷为洪皓叫屈,说洪名闻中外,宜在相位,却摒而不用。引发秦桧更加愤怒,借故将洪皓降职、罢官,放逐英州(广东英德),且令其爪牙继续迫害之,以至洪皓客死他乡,死后其受到的诽谤才大白于天下。可见,洪皓晚年坎坷不顺之路甚于苏武,而面对奸贼秦桧的正气尤为可贵。

苏武的儿子苏元罹难于上官桀(汉武帝时左将军)父子涉谋反之祸;而洪皓有三子均中博学宏词科,长子官相国(尚书右仆射),次子官同知枢密院事,三子为翰林学士。这是上天有公心,以至洪皓后人强于苏武后人的百倍哟!

乐平洪氏祖居来龙山之岩洞----洪岩仙境,鄱阳郡名胜之地,洪皓公曾在此读书、游洞,领略洪岩仙境的风光。在此建祠,是希望洪忠宣公的精神再现在人们的心目中,不仅寄慰着洪氏来孙(第六代)云孙(第九代)之类后世对先人的思念,而且能激发来此祭祀的人们,对之于国家民族救亡图存有卓越功勋的大臣仰慕、赞叹之情,激励人们坚持守正不苟的晚节,可见主持建此忠宣公祠者的贤德之心啊!

史书记载汉宣帝刘询思念苏武的忠心,令人模仿苏武形貌绘制画像,书写苏武之名,展示在麒麟阁(有汉武、昭、宣帝时代的11位功臣)上,以激励后来人。我认为忠宣公亦应建庙于鄱地,以示褒奖表彰,这也是引领一地风俗教化的地方官员的职责。故写下此篇祠记。

洪公名皓,字光弼,乐平金山乡人。

宝祐(宋理宗)二年(1254)九月

附:《洪忠宣公祠记》(宋·赵汝腾)原文

延平通守洪芹贻书汝腾曰:先大父忠宣公,勋在王室,名在夷狄,虽儿童走卒皆知也,弟苇于公畴昔艺松之地,采光尧天,语以忠贯日月,扁堂而祀之。俾芹以记请。

予为儿时侍先君子膝下,即闻忠宣使金不屈。今老矣,何敢辞?

窃惟蹈不测之祸以殉国者,绝非全躯保妻子者所可办也。至若绝漠不毛之地,中国之音问隔绝,岁月推迁,濒危数四,竞全忠节而不可夺,非天资忠义绝人、死生祸福一毫不足动其心者能之乎?

在汉,则苏中郎武;在国朝,则忠宣公是也。然苏武为之犹易,盖匈奴不过汉一大县,汉威德足以惧之,虽欲置武死地而终不敢,故啮毡茹雪,卒赖以全。若忠宣所值,中原溃裂,国威苶甚,金人席卷之势方张,使在其间,懔懔白刃之加颈,况公义不受爵,言不避祸,其去死者几希!由今观之,冷山之递,甚于海上;雪薪之尽,过于掘草;粘罕伪齐之协,暴于卫律;韩昉换授之迫,峻于李陵。虽在悟室之馆,而持论枘凿,又不若于鞬之爱武,是忠宣十五年甚于苏中郎之十九年也。

武终始节旄不敢忘汉,公于朔庭,乃能奏中兴之报于永祐,修燕地之觐于太后,又数以虏中机事闻于中国,此武之所不及也。武得归,李陵送之河梁,赋诗以羡之;公归,金犹以七骑追之,幸已至淮舟中矣。是间关之甚,不尤难于武乎?

武归,仅得典属国;公归,亦仅得翰林权直。武不过不为霍将军所知尔,公乃大为秦丞相挤陷鱼肉。盖公帛书至榻前,率誉胡铨封事、张公浚名望,秦不悦;又数言张丞相不休,秦滋不悦。遂出领乡郡。其后,坐宦者白锷言公宜在相位,秦怒甚,遂窜公英州,竟客死,身殁而谤始白。其坎壈视武转甚,则直气又加于武矣。

武有子,罹上官之祸;公三子俱策异科,长相国、次枢府、又次翰学。天之报公,岂不百倍于武乎!

龙山岩洞,鄱阳之胜,神仙所居,公尝读书,领略其上,苇之为是祠者,冀公之精爽复游也。不惟慰百世云来之思,且使过者兴微管之叹,慕后凋之节,苇之用心贤矣哉!

史称宣帝思武之忠,法其形貌,书其官爵姓名于麒麟阁,盖所以劝来者;予谓忠宣亦宜庙食于鄱,以示褒表,此又任风化者之责也,故并识之。

公名皓,字光弼,乐平金山乡人。宝祐二年九月。

(原载明正德版《饶州府志》)


相关文档:
相关附件:
关闭
打印

主办单位:乐平市人民政府承办单位:乐平市大数据中心ICP备案号:赣ICP15003826号-2

地址:江西省乐平市大连新区为民服务中心二楼 电话:0798-6568602 电子邮箱:lpic@jdz.gov.cn

政府网站标识码:3602810028 赣公网安备:36020002000383

江西乐平市政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