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乐平,很多人都知道,南宋乡贤马廷鸾丞相传有《四留铭》,言简意赅,意义深远。小至个人修身,大至治国理政,均可奉为指南,允推千秋不易之言,万世相承之法。诚如杨长锡先生所言,《四留铭》在当代也是很有现实意义,应该全面肯定。特别处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的今天,每个人都应该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管控私欲横流,节用厚生。
马廷鸾(1222~1289年),字翔仲,号碧梧,又号玩芳病叟,饶州乐平县永善乡(今江西省乐平市众埠镇楼前村)人。淳祐七年进士,迁秘书省正字。初丁大全雅慕廷鸾,欲钩致之,廷鸾不为所动。及当轮对,欲劾大全,大全察觉,以御史朱熠劾罢之,由是名重天下。咸淳中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后因病重力辞罢归,入元不仕,安处山林。
众所周知,历来乐平人士都认为《四留铭》是马氏所传。但是,这一观点,近年来遭到否定。网络广泛流传着另外一种说法:该铭的作者并非马廷鸾,而应该是南宋的王伯大。王伯大在朝为官比马氏更早,位居参知政事,相当副宰相,也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历史人物。
这等于给后人,尤其是乐平人出了一道难题,今后大家如果引用《四留铭》时,它的作者是仍标马廷鸾?还是要改写成王伯大?而《四留铭》的作者只能有一,不可能二,更不能和稀泥说二者都是。问题已经摆在人们面前,回避不了,只能搜集文献资料,在整个链条比勘中辨明实相,去伪存真,恢复历史原貌。
清人褚人获(1635——?,字学稼,又字稼轩,号石农,没事农夫,长洲即今苏州人,),《坚瓠集》戊集卷一“《夷坚志》:王参政伯大,号留耕,尝著《四留铭》于座右云:……贴于壁间。忽一日云雾四起,霞光烛天,遂失书所在。《浩然斋视听抄》作马碧梧语”。①
《坚瓠集》是褚人获积十余年功夫采撷始成,内容广泛,多达66卷。褚氏还说明:他书中的“四留铭”引自《夷坚志》。
今传《夷坚志》主要有三部:
宋代饶州乐平(今江西省乐平市岩前村)人洪迈(1123~1202)《夷坚志》,今存206卷,内容丰富,流行极广,影响甚大,最为知名。
金朝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县)人元好问(1196~1257)《续夷坚志》,四卷。
元代江阴薛证节刊印的无名氏《湖海新闻夷坚续志》。
褚书《四留铭》即采自《湖海新闻夷坚续志》后集卷二:“王参政伯大,号留耕,尝作“四留铭”于座右云:‘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贴于壁间,忽一日云雾四起,霞光照耀,失其书所在’。”②
然《四留铭》的真正作者应该是马廷鸾才对。
《坚瓠集》的“四留铭”后面还有一句话:“《浩然斋视听抄》作马碧梧语”。证明宋、元人二则“四留铭”,褚氏都曾寓目。《浩然斋视听抄》记事多系宋代周密亲身目睹,言之凿凿,信言不美,读来平谈无奇。而《湖海新闻夷坚续志》则多得自传闻,标举诡异,绘声绘色,吸引读者眼球。《坚瓠集》同样尚奇好异,故宁取《夷坚续志》之怪诞,也不用《浩然斋视听抄》的实在,不过,他无意中为《四留铭》的原始出处,留下了一条线索。
王伯大(?~1253),字幼学,号留耕,南宋福州长溪(今福建省霞浦县赤岸村)人。嘉定七年进士,授从事郎,防御判官。尝知临江,赈荒有法。累官枢密副都承旨,进对言天下大势,又极论边事,曲尽事情。淳祐中为刑部尚书,参知政事。立朝直谅,终资政殿学士,知建宁府。《宋史》卷四二十有传。
为了查清《四留铭》的来龙去脉,笔者特对王伯大著作也作一番搜寻。《宋史》王伯大本传没有关于他著作的记录,同书的《艺文志》更只字未提。复查阅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该书卷八载:“《秋浦新志》十六卷,三山王伯大幼学,以前志缺陋重修,时以庾节摄郡事,端平丙申也”。③ 然据张国淦先生考证证明该书已经散佚不存。
清《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五:“《别本韩文考异》……宋王伯大编……伯大以朱子《韩文考异》于本集之外别为卷帙,不便寻觅,乃重为编次,……刻于南剑州”。④ 今存。
清人厉鹗《宋诗纪事》卷六十一:王伯大存诗二首,即从《梅涧诗话》辑出的《赠戴石屏》七绝一首;从《诗家鼎脔》辑出的《丹青阁》七律一首。今人钱钟书《宋诗纪事补正》卷六十一:补王伯大诗一首:即从《后村千家诗》卷二十一辑出的《隐逸》七律一首。但钱氏作了说明:“此诗重见本书卷七十王坚《梅坛》”。⑤ 钱氏复在卷七十:王坚条加上按语质疑:“《后村千家诗》卷二十一引下一首,属作主‘王伯大’,所引诗即《梅坛》,伯大岂坚字耶?”⑥ 王伯大的著作如此而已,如果想从上述诸书中寻找《四留铭》,简直连蛛丝马迹也找不到。
在当代乐平,马廷鸾《四留铭》的通行文本见于《乐平县志》(1987年版)和《乐平历代名人传》(1995年版),但地方文献,仅仅限于在乐平地区流传,出了乐平几乎不为人知。至于古代乐平县志及马丞相故里的宗谱,虽然精确载述了《四留铭》,但深藏秘阁,珍贵异常,绝非一般人所能问津。而《坚瓠集》、《湖海新闻夷坚续志》,系传统著名古典著作,不胫而走,流通全国,网络“四留铭”故事即据此张本,出自元人,于书有据,历史悠久,并非空口说白话。如果不是深知底细者,这种说法还占了上方,在普通百姓那里,很快形成共识,成为主流说法。通过上面阐述,认为《四留铭》为王伯大所著、所书的资料上限止于元代。但志怪笔记,夸张神化,总让人有一种虚妄不实之感。连《湖海新闻夷坚续志》的点校者金心也特别强调:“(此书)只能把它作为小说史料和社会史料来利用”。 闲摆龙门阵,不能太当真。但是,一经网络炒作,迅速传开,讲者不明底细,仅知其一,不知其二,听者随声者多,审音者少,数声钟磬遂淹没于一片瓦釜声中。
溯流探源,顺藤摸瓜,《四留铭》最早的出处,其实源自宋人周密(1232~1298,字公谨,号草窗,其先济南人,北宋亡,曾祖随宋室南渡寓于吴兴)的《浩然斋视听抄》。该书被元末明初陶宗仪(1316~?,字九成,号南村,一号泗滨老人,浙江黄岩人),收入他编辑的大型笔记总集《说郛》。
《说郛》经明末陶珽增订为时下通行的120卷。该书具有巨大的文献价值,近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印的《说郛三种》,是至今最为齐全丰富的版本,足资参考取用。但此书浩博丰赡,洋洋大观,多深藏于馆库之中,能得见者盖寥寥无几,《四留铭》的真正书者、作者所以长期几乎不为人知,问题就出在这里,因为谋面无缘,自然不明真相。
《浩然斋视听抄》的“四留铭”是这样写的。“‘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物;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马碧梧尝题于壁,不知谁语也?”⑦
马廷鸾、周密二公是忘年至交,彼此相知甚深,周氏目验马相亲书“四留铭”张壁铭右。这段笔记,赤文绿字,翔实可靠,宋朝人说宋朝事,达到“以宋证宋”的精确程度。它还以毋庸置疑的事实证明:最早书写“四留铭”以自勉的是马廷鸾,而非王伯大。《湖海新闻夷坚续志》显然是将《浩然斋视听抄》中《四留铭》真正的书写者马廷鸾删去,移花接木换成了王伯大,加油添醋,饰以传奇色彩,于是乎,周密浑金璞玉的笔记文字,遂被改编成一篇怂人听闻的传奇故事,这应该就是整个事件经过的真相。
不过,事情并非到此结束,因为周密本人同样存在一个疑问,“四留铭”,“不知谁语也?”“四留铭”这段话究竟是什么人说的呢?
我在前面已经说明,在王伯大的著作里,没法找到“四留铭”。现在已经搞清楚书写“四留铭”的是马廷鸾,不是王伯大。那么,非此即彼,我们应该从马廷鸾的史料中打探消息。
笔者到马廷鸾家乡楼前村,查阅《扶风马氏宗谱》。该谱卷一《四留铭》赫然在目:“(马廷鸾)公自录四留座右铭:‘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 ⑧ “自录”,即自己记录自己说的话。周密作为外人,可以对《四留铭》的作者有所不知,这完全可以理解,但作为马丞相的族人,对老祖宗制订的家风遗教,自然不敢造次,刻骨铭心,世代传承,永以为训。《扶风马氏宗谱》出自名门望族,编撰甚早,源远流长,随时修订,至今不绝,洋洋大观,十分可靠。其跋文较早可追溯至大宋淳祐九年(1249),至今已有767年的历史,作为家训格言,《四留铭》应早被收入《宗谱》之中。如果说:“四留铭”在《浩然斋视听抄》那里得到周密目验的书写权;那么,在《扶风马氏宗谱》这里又得到历代族人一致认定的著作权。
笔者又进一步查阅乐平古代的地方志,《乾隆乐平县志》卷十“杂记志”,同样收入了《四留铭》,也肯定是马廷鸾的作品。“丞相马廷鸾有四留座右:……《视听抄》”。⑨
“有”,指《四留铭》的著作权归属马廷鸾所有。《县志》引文来自《视听抄》祖本。不过请大家注意,宋人《视听抄》,实际有二本,一为周密《浩然斋视听抄》,一为吴萃《视听抄》。《四留铭》出自前书而与后书无涉。吴氏《视听抄》也被陶宗仪收入《说郛》之中。对历史人物及其著作的记载;国家正史是宏观的,而地方志及宗谱则是微观的,国史不周全之处,地方志及宗谱往往可以稗补缺漏。地方志决不会把本县的历史人物及其著作说成是外县的,也不会把外县的历史人物及其著作说成是本县的。《宗谱》是每个家族的密挡,过去是不许外人观看的,它绝不会将别人的祖宗的话拿来作祖训,世代相守。若然岂不是错认祖宗,成为笑柄。如王力教授强调:“中国人在谁是自己祖宗的问题上从来都很严肃”。
《四留铭》饱含人生哲理,精粹凝炼,它的形成,必然经过作者长期的人生阅历,不断领悟总结而成。笔者特从《碧梧玩芳集》采撷马廷鸾部分言论,作为《四留铭》创作的佐证并互相发明。
马廷鸾虽出身乐平官宦书香世家,但早年家道中落,半耕半读,生活艰辛,身处困境的他,依然胸怀高远,心仪“布衣怀当世之忧,草茅关天下之责”。⑩ 贫不改志,发奋读书,“鸡初鸣,琅琅诵书史,至老不衰”。11 极其重视品德操守:“秋霜始击,尝励节于鹰鸇,岁寒后凋,不改柯于松柏”。12 经常从老师、前辈身上亲炙嘉言懿行,坚定自己的人生信念。“某成进士归,先生(吴蕊)首援先人遗言:‘立足有余地,举头无愧天’之语,作古风数百言规戒之”。13“叔父(马南塘)驰书为言,欲以‘勤’、‘谨’、‘和’、‘俭’为保家四印”。14
咸淳八年,马廷鸾旧病复发,势频于危,加上奸臣好得意,好人受排挤。马公曾任史官,玄鉴深远,深知内政不修,强敌压境,国将不国。有心报效,无力回天,连连上表,辞去相位。马丞相涵养极深,为人谦和,学问又高,极受朝中百官爱戴。“及辞相位,帝恻然久之曰:‘丞相勉为朕留’”15 连皇帝老儿都舍不得他离去。对此,周密饱含深情地写道:马相“暑甚病危,不可即途,遂出寓六和塔,余受公知,间日必出问之。时公偃仰小榻,素无姬妾,止一村仆煮药其傍”。16 就在他离开朝廷的关键时刻,披肝沥胆向宋度宗赵祺提出最后忠告:“天下安危,人主不知;国家利害,群臣不知;军前胜负,列阃不知,陛下与元老大臣惟怀永图;臣死且瞑目’。顿首涕泣而退”。17 充分彰显一位庙堂宰辅,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深忧虑和责任担当。作为当时庙堂官居从一品的堂堂右丞相,此际骨立赢然,气息奄奄,依然清正廉洁,操守过人,“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真乃不可及也!
“没有问题便没有史学。”18 现在问题提出来了,同时也亮出我的看法,拉拉杂杂,行文至此,《四留铭》的真正作者,已经水落石出,昭然若揭。同时,笔者也受到一次精神的洗理!马廷鸾养成廊庙之材,已优于学,终作山林之隐,自安其命。霜雪交下,始见贞松之操,国家丧乱,方验忠臣之节。 马公垂范,百世流芳。
作者简介: 何德山,广东揭阳人,医余酷嗜文史,江西省乐平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江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研究乐平马氏文化有所建树,主要论文有《马廷鸾著作考》、《马端临生卒年考》等。 马辉标,广东普宁人,南宋右丞相马廷鸾季子马端履(又名马文丰)后裔,深圳普宁马氏汤坑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深圳金融科技促进会副会长、深圳博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品牌:索拉)董事长。 参考文献: ① [清]褚人获辑撰:《坚瓠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总第330页。 ② [金]元为问撰:《续夷坚志》:无名氏撰:《湖海新闻夷坚续志》,中华书局,第2等页。 ③ [宋]陈振孙著:《直斋书录解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50页。 ④ [清]纪昀总篡:四库全书研究所整理:《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中华书局,1997年,总第1624页。 ⑤ ⑥ [清]厉鄂等辑,钱钟书补正《宋诗纪事补正》,辽宁人民出版社,2003年,总第4270页. ⑦ [明]陶宗仪等编:《说郛三种》,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总第364等页。 ⑧ [民国]马英篡修:“《扶风马氏宗谱》,民国二十年,重修木活字本,第148页。 ⑨ [清]陈泊、王猷,主修,杨人杰等续修:《乾隆乐平县志》,清乾隆十七年木刻本,总第14页。 ⑩11121314[宋]马廷鸾撰:《碧梧玩芳集》,《豫章丛书》(集部六),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42、205、60、132、156等页。 1517 [元]脱脱等撰,《宋史》,中华书局,1985年,总第12439、12568等页。 16 [宋]周密:《癸辛杂识》,(宋元笔记人说大观)(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总第5743页。 18 [法]马克·布洛赫著:《历史学家的技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译者白话第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