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潮阳和平下寨南门新桥头马氏祖祠“怀远堂”的先祖骏孺公源于江西省乐平市众埠镇楼前村。
其祖追远源流的迁徙线路及脉络:一世赵奢,生于河北邯郸,因军功封“马服君”,子孙以封号“马服”为姓,后省“服”为马。三世秦武安侯(改姓祖)兴公徙陕西咸阳住十五年。七世仕黄门侍郎重合侯通公徙陕西茂陵成欢里。二十七世仕唐武侯大将军、南阳郡公君才公徙河南汝州郡。三十世仕唐司徒兼侍中、北平郡王(武职丞相)燧公徙河南郏县。三十六世仕唐荆州剌史元勋公徙荆州黄梅西乡。三十八世仕唐驻守江西饶州石门镇为牙将郎公,带子孙三代徙饶州(鄱阳)。四十世仕南唐荣授银青光禄大夫、总兵饶永平关昭公徙乐平。
迁徙线路:河北邯郸→陕西咸阳→陕西扶风→河南汝州→河南郏县→湖北黄梅→江西饶州(鄱阳)→江西乐平。
楼前村,原称“朝阳里”。自南唐马昭公迁入乐平之后,凭借官宦书香世家,人才济济,代不乏人。整个北宋168年间,从四十四世马遵公开始,乐平马氏就出了十一名进士。马遵公从秘书省校书郎直迁至尚书礼部员外郎、龙图阁直学士。他为官时在家乡兴建府第,宋仁宗特为其敕建藏书楼,并亲书“趾秀亭”为横匾额,当地称该楼为“趾秀楼”、“御书楼”,并把乡里原称朝阳里改称为“楼前”。其中吾直系先祖四十九世马灼公有三男,则一门一举人双进士,长子马严甫中举人、次子马廷鸾、季子马骏孺都先后中进士。
乐平马氏从始迁祖四十世马昭→四十一世马亮→四十二世马诩→四十三世马传→四十四世马乔→四十五世马积中→四十六世马强→四十七世马浩→四十八世马梅→四十九世马灼→五十世马严甫、马廷鸾、马骏孺。
下寨马氏祖祠“怀远堂”的先祖马骏孺,生于宋理宗宝庆元年(乙酉岁,公元1225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碧梧玩芳集卷·十二月二十六日甲子》述:
“乘云伤往岁,甲子又今晨。
莫唱贞元曲,谁为宝庆人?
早霜明带月,寒菊艳争春。
敢睨昭陵柏,撝呵有鬼神。”
马骏孺以兄马廷鸾南宋中书右丞相兼枢密使、封鄱阳开国公,恩授迪功郎、登仕郎转修职郎,辛酉国子监进士。嗣居府前(礼林镇)与流芳(名口镇)。
马骏孺的曾祖父马浩、盘山公,皇赠太师公,曾祖母慈贤程氏,皇赠兖国夫人;祖父马梅、太和公,皇赠太师祈国公,祖母婉娴朱氏,皇赠吴国夫人;父亲马灼公,恩赠朝奉直秘阁,母亲静纯段氏,皇赠越国夫人。
宋理宗绍定元年(戊子岁,公元1228年),父朝奉马灼公逝世,遗下三男一女。兄马严甫九岁、马廷鸾七岁,而马骏孺四岁。《碧梧玩芳集卷·祭亡弟总干文》述:“绍定之元,先人即世,兄才九龄,弟甫四岁。我生七年,亦未毁齿。” 母夫人段氏二十五岁嫁灼公,三十六岁守寡,执谊训子。《碧梧玩芳集卷·咸宁郡段夫人墓志》述:“归十有二而寡居,执谊训子。”《碧梧玩芳集卷·祭亡弟总干文》述:“母抱群雏,画获而教,采梠而食。”由于家贫无以为生,二兄马廷鸾过继伯父马光(信公)为后。《碧梧玩芳集卷·书二侄分关后》述:“和公即逝,吾所后信公养母训弟以至协比婚姻,而吾以弟之子为兄之子,……。”《宋史·马廷鸾传》述:“马廷鸾,字翔仲,饶州乐平人。本灼之子,继灼兄光后”。而马骏孺被方氏姑收养。《碧梧玩芳集卷·祭亡弟总干文》述:“食我犹艰,教我谁即?维方氏姑,欲抱汝去,曰:‘劲斋翁、实能训汝’,取诸其怀,涕零而与。独余从兄,诗书相和,带经而锄,饭牛而歌。”
宋理宗端平三年(丙申岁,公元1236年),马骏孺十二岁归家。马骏孺被方氏姑抱养后,母夫人段氏时常想念,十分关注他成长,总是放心不下,且六年无一音信,命二兄廷鸾前往探弟。《碧梧玩芳集卷·祭亡弟总干文》述:“每嗟予季,讲习若何?更六寒暑,微一音邮。母怀弗康,命我往求。川谷之长,林涧之幽。即行其家,忽遇诸塗。鲁髽齐屐,樵牧与俱。翁耄而荒,子误以嬉。我心不决,告母还诸。又阅三霜,始勇一行。泥塗溅溅,雨雪彭彭。遂挟子归,俾学我傍。束书授徙,负箧从兄。简编之乐,絃诵之声。或鸡三号,或夜参半。忘食己晡,燃薪欲旦。”这样在更六寒暑,又过三霜的八年后,骏孺归家与家人团圆。
宋理宗宝祐六年(戊午岁,公元1258年),马骏孺34岁拔乡荐。《碧梧玩芳集卷·咸宁郡段太夫人墓志》述。“季骏孺,戊午乡荐。”《碧梧玩芳集卷·题茂林野叟鸣蛙集后》述,“忆昨戊午岁,余弟拔乡荐焉。”
宋理宗开庆元年(已未岁,公元1259年),马骏孺35岁应试礼部。因丁大全把持仕路,未第。《碧梧玩芳集卷·祭亡弟总干文》述,“戊午初荐,我留家巷。奸回曰丁,以痴物相,合者冥升,背者远放。”
宋理宗景定二年(辛酉岁,公元1261年),马骏孺37岁进国子监进士。《碧梧玩芳集卷·祭亡弟总干文》,“辛酉再荐,我列朝绅。便嬖曰林,以吠犬狺。请诛履斋,欲谋其身。我对延和,细为上陈。本朝家法,不杀大臣。无滑此手,以伤吾仁。一言蹇蹇,万目睽睽。爱我者我奇,怒我者我麾。子于此时,而荐胄闱。”
元至元二十三年(丙戌岁,公元1286年)九月初九,马骏孺卒,享年六十一岁。《碧梧玩芳集卷·九日祭亡弟总干文》述:“维著雍困敦之岁,无射之月,亡弟总干止堂君三年制终,将以良月祓除。”文中“著雍”即戊,“困敦”即子,“无射月”即九月。“重九之名……嗟余弟之冥升”即九月九日。这里说马骏孺在戊子岁(1288年)已卒三年,这样就可以推出他卒于丙戌岁(1286年),九月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