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工作总结与2024年工作要点

信息来源: 乐平历史文化研究会 发布日期: 2024-03-12 访问量:

2023年工作结与2024年工作要点

2023年,乐平市历代名人暨洪皓马端临研究会、乐平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以全党深入开展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动力,紧紧围绕传承、发展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工作重心,全体会员积极参与,为着力挖掘、宣介乐平厚重的历史人文资源,赓续历史文脉,弘扬洪马文化,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乐平文化事业的发展上,作出了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树牢宗旨,坚持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

2023年,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的重要讲话与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指示中,都提出了坚持“两个结合”,“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要求,这是我们作为研究、推介地方传统文化的社团工作的根本指导与办会方向的重要遵循,这就决定了坚持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这是新形势下学术社团讲政治、讲大局,用政治统领历史文化研究工作的必然。

因此,2023年,我们在开展地方历史文化的研发、宣介工作中,在进一步秉持“崇贤启后、鉴古知今、资政育人、存史传薪”的既定办会宗旨基础上,始终把握正确的办会方向,使研究会的全部工作,围绕贯彻二十大这一全党大局、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要求来做。一方面,组织撰写学习宣传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的重要讲话、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指示的文章,上会刊、见媒体。另一方面,遵循“两个结合”的思想,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重在对历史人物与事件所蕴含当代思想价值的挖掘,重在对历史文化优长方面的阐释,重在对当代人启迪教化作用,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具体体现在会刊、网站、公众号等平台上,通过组织会员或撰写或组稿或转发的作品,以及会外市外有关人士投来的文章,来体现这两个方面。

二、秉持初心,多种形式纪念缅怀历史先贤

加强地方历史名人的推介,缅怀先贤业绩,回望历代名人,弘扬优秀传统,是我们名研会成立的初心所在。

2023年,我们延续近年的惯例,继续坚持对本年度诞辰整百整十年计、史志立传载绩的历史人物开展追忆、纪念。

列入2023年缅怀的主要有14位名人:诞生970周年的北宋文学家马存(1053-1096),诞生920周年的南宋同知枢密院事(副宰相)王刚中(1103-1165),诞生900周年的南宋著名文学家洪迈(1123-1202),诞生660周年的明代绛州教授、求代父死的孝子程仕简(1363-1394),诞生570周年的明代会元、理学家程楷(1453-1499),诞生300周年的清代进士汪谟(1723-1782),诞生240周年的清代武状元、云南提督汪道诚(1783-1854),诞生160周年的清代景德镇陶业学堂堂长、临江知府徐凤钧(1863-1915),诞生120周年的抗日阵亡的黄埔生、民国少将参谋长程啸平(1903-1941),诞生100周年的原乐平县人武部政委、离休干部王炳成(1923-2011),诞生90周年的江西省劳动模范、省“三八”红旗手夏三妹(1933-1980),诞生90周年的原乐平县委副书记程长雪(1933-2009),诞生90周年的原景德镇市委副秘书长詹锡昌(1933-2009),诞生90周年的原乐平县政府顾问(正县级)王锦祥(1933-2021)。

对这些人物,采取多种形式,或撰写纪念文章,或利用会刊专栏、网络媒体等平台,开展缅怀、追思。仅篇幅较长的专题研究文章达16篇之多。

如对历史上的重要人物王刚中、洪迈,9月19日,我们专门召开了“纪念洪迈诞生900周年、王刚中诞生920周年座谈会”,会上特邀中山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曹家齐教授进行专题讲座,市政府副市长朱柳英出席会议并讲话。就这两位先贤的生平功业及论及纪念先贤当代意义的长篇文章就有8篇。

三、广泛宣介,走进北京阐释交流洪马文化

乐平素以“洪公气节,马氏文章”著称于世,近年以来,随着有关国际性全国性洪马会议的召开与名研会人的努力工作,洪马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性文化形态,已逐渐为市内外更多的人们所熟知。

2023年,洪马文化研究的最大亮点是:洪马文化走出乐平,走进京城。8月6日,中国实学研究会洪马文化专业委员会在北京成立,这是国家一级社会学术团体中国实学研究会下设的一个二级组织。这标志着“这不仅仅是要探讨我们乐平层面上的洪马精神、洪马文化,而是要把我们乐平洪马文化的研究提升到国家层面国家水平去研究”,与会的中央党校、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校教授、学者均谈及“‘洪马文化’真得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是一个重要的史料宝库,是我们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一个资料库”。乐平的洪氏、马氏代表,市委宣传部门的领导在会上对洪马文化、乐平传统文化进行了宣介与阐释。对这次会议,人民网、人民政协网、中国社科网、中国孔子网等多家国字号新媒体给予广泛报道。

同时,我们通过研究文章,对洪马文化概念作出界定:洪马文化是历史上“江右名区”――乐平地区的一种具有鲜明特色(气节、文章)的文化传统,是一种特定历史阶段形成且赓续千年的地域性文化形态,是属于精神文化范畴的优秀文化。

四、拓展覆盖,深入挖掘地方人文资源富矿

乐平作为江西省的6座国家级、7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丰富的人文资源。尽管近年来我们在努力研究、阐释,然而,仍然是一座可供挖掘、开发的文化富矿。做好这一工作,是名研会工作的职责所在,也是作为一个社团的生命力与活力所在。

2023年,我们对乐平地方文化资源的挖掘工作,在拓展涉面、深入挖掘、准确阐发上作岀了新的努力。

在内容题材上,有对乡贤名人的研究,主要包括:以连续刊发的形式,推介了10多位旧县志载跡的历史人物;以专题缅怀的形式,推出了对当代人乐平较熟悉的詹锡昌、王锦祥、程长雪三位前辈的文章;以挖掘探究的形式,对在乐平鲜为人知的清代任三地知县、而今天鄂皖两地戏曲界频频提及的何元炳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对儒林汪氏的名人汪汝梅、汪璠,有其后人探寻他们日本留学足迹的专文。

在涉面范围上,有关于乐平红色革命史实的,如对当年的洄田区委书记叶松森烈士的介绍;有关于当代乐平籍成功人士的,如对93岁高龄的原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汪大纲教授的推介;有关于乡间村落文化的,如写耆德村宋代传承至今的牡丹花、写古村续湖桃园、写安殷河风光。尤其是有研究文章引经据典、引权威学者论证,说明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村志是乐平古静理乡(今塔前村下徐村)的《砚山志》。

在宣介形式上,思考、浅谈、体会、建言等体裁的学理性文章比重加大,涉及论述洪马文化定义、古乡贤名篇的评述、地方文化的弘扬、文化资源的保护、家谱文化的意蕴、“夜经济”的发展等多方面的内容。

在创新成果上,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我们挖掘乐平历史文化的两大亮点:一是研究推介写下“都作黄梅县里腔”诗句的历史人物何元炳,二是研究发现塔前《砚山志》是中国最早的村志,这一人、一志,填补了过去研究上的空白。同时,对旧志立传的150多名人物,以《乐平乡贤(续编)》的形式归集成册。

五、激昂活力,用好媒体充分展示研究成果

作为历史文化研究机构,其立足于社会、取信于大众的一个重要看点,就是看它的工作内涵、研究成果,并且通过媒体展示,反馈给广大受众。

2023年,名研会更加重视媒体平台办好会刊《翥山洎水》、运用好《乐平文化与乡贤》微信公众号,以及乐平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网站及其他传媒平台,不断推出会员们对乐平地方文化的研究成果,用会员们研究历史文化的能力展示研究会的魅力与实力。包括:

注重质量,一如既往地办好《翥山洎水》(省批准印号:赣0800013)。全年出刊5期(彩印版,其中增刊1期),4期季刊共刊登了78篇各类文稿(不包括照片);1期增刊专门介绍乐平撤县设市30年突出贡献人物事迹,有34篇。总共27.3万字,其中市外作者及非会员作者稿件22篇。按照省出版局与景市出版管理部门的要求,在出刊时间、刊物容量、版面设计、栏目设置等方面,都得以严格规范和相对稳定,通过加强审稿核校,实行编委责任制等措施,刊物质量、文稿水平,总体上有所提高,研究性学术性的文稿占的比重有所加大。

扩展内涵,继续用好公众号平台。加强了对微信《乐平文化与乡贤》编辑力量,丰富了文化内涵,全年共推出55期、185条以乐平地方历史文为主要内容的信息。在继续推出《乐平历史概览·史事》等连续性内容栏目的同时,注重推出原创性理论性地域性的文章,颇受欢迎,有的原创性地方文史内容的单条信息点击量达6700余人次。现有用户增至2480人,2023年净增860余人。内容也多为外地网友转发,为其它公众号与外省媒体转载,《乐平之窗》对公号有关信息及会员撰写的理论文章也时有刊发。

六、积极作为,主动参与全市性的文化宣介

“乐平市历代名人暨洪皓马端临研究会”,兼挂“乐平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的牌子,从而研究会会员把参与全市性的有关文化宣介、文化建言作为自己应尽的职责与义务。

2023年,名研会不少会员能利用自身的优势与特长,结合自己的工作,积极就我市文化遗产保护、文化设施建设等方面,通过会刊、公号,以及向有关市領导直接建言,撰写文章,反馈民众要求,包括我们会员中的政协委员,在政协等会议上写出关于文化建设方面的提案。

我们会员也在市内的一些涉及文化活动中,积极参与,发挥作用,助力乐平优秀传统文化对內对外的宣传推介。如市政协领导在主题教育中对加强洪马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调研,我们给予积极支持。宣传部门牵头组织编写适应本地学校的乡土教材《家在乐平》,就有不少会员为之付诸了努力,为编写《乐平古村》,我们会员做了大量的工作。文旅部门征集乐平文旅口号工作,有会员参与。

七、强化联系,努力加强会外市外文化交流

要把我们这类文化研究社团办得活跃、办有活力、办出影响,就必须加强与会外包括有关院校、研究机构、出版单位及历史名人后裔联系与交流,一直以来,我们非常注重这方面的工作。

2023年,我会在这方面有突破。借应邀参加中国实学研究会洪马文化专业委员会在北京成立大会的契机,我们有会员在会上发言,并与参会学术大伽进行交流,有5位会员成为专委会中的成员。

9月份召开的“纪念洪迈诞生900周年、王刚中诞生920周年座谈会”,邀请了中山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曹家齐教授、中国实学研究会洪马文化专委会彭季副会长参会,作讲座。陪同他们到洪皓马端临故里研学。

我们办会刊(《翥山洎水》)、出公众号(《乐平文化与乡贤》),得到学会外部力量的支持。会刊有22篇文稿、公号有多则文化信息,为北京等地乐平名人后裔及乐平籍成功人士的撰稿,也有江苏等地的乐平马氏后裔投来的文稿,以及非本会会员的市内文化人的稿件。同时,继续保持与北京华文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等专家学者的文化信息交流,加强了与北京同乡会尤其是儒林汪氏的联系,参与陪同建筑大师汪大绥先生对老北街进行考察。

洪氏文化研究会加强了对外交流,4月5日清明节,接待了规模较大的湖北黄梅、安徽宿松两县共130多位洪氏后裔代表团来老家祭祖,黄梅县洪氏文化研究会会长洪剑锋作了主旨讲话。全年先后接待了多批次各地洪氏宗亲来乐平寻根问祖,其中有鄱阳洪氏文化研究会会长洪名权、弋阳文史研究会常务理事洪长福、江西省洪氏文化研究会秘书长洪卫、湖北武汉撼龙先生洪国珍及广东洪秀全胞弟后裔洪崇华等。

马氏联谊会继续保持了与国内外乐平马氏后裔的密切联系。10月13日至15日,乐平马氏组团参加了在河南洛阳召开第十一届世界马氏恳亲大会。10月28日至29日,粤东马氏廷鸾公裔孙赴赣谒祖代表团团长、世界马氏联谊总会理事马锡辉,副团长、世界马氏联谊总会理事马汉松、马燕雄、马桂章等一行310余人到乐平寻根祭祖、观光考察。

2023年,名研会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与总书记关于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要求相比,与中央关于建设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发展体系的任务相比,差距很大。同时,仍然存在一些近年来改进不够的问题,例如,在完成年会确定的年度工作任务上,有的项目如编写《乐平古村》工作落实不理想;在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方面,做得不够;在着力发现培养研究地方文化的热心人、爱好者,培养后俊问题上,措施不力;以及在积极建言献策,促进我市文化遗存保护、文化设施建设等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仍须继续努力。

关于2024年工作要点

1.以继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动力,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服从和服务全市“创造新时代乐平第一等的工作”,实现“三五千百十”发展目标的大局,紧紧围绕阐释、推介“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的这一工作重心,依靠全体会员共同努力,对乐平的厚重历史文化进行全方位广角度地深入挖掘研究,推出一批多个层面多样题材的研究文章,创新的工作成绩,出新的研究成果。

2.持续深化对历史名人的挖掘、研究、宣介工作。一方面,继续坚持纪念史志载绩立传的诞生以整百整十年计的历史人物,主要有:北宋威震西夏的戍边名将钟傅诞生980周年(1044-1107),北宋慷慨就义的风节名臣石昉诞生940周年(1084-1140),南宋建万全书院“马廷鸾师之”的方贵兴诞生800周年(1224-?),宋元之际著名历史学家马端临诞生770周年(1254-1334),明初历城侯、平燕将军盛庸诞生690周年(1334-1403),黔宁王沐英8世孙、黔国公沐昌祚诞生470周年(1554-1624),参修县志郡志、“学问渊深”的清初举人杨光祚诞生400周年(1624-1698),历仕河南数地知县而“不名一钱”的杨廷嘉诞生270周年(1754-1819),清代榜眼历仕礼、吏、工部尚书汪守和诞生260周年(1764-1836),现代名中医、县人民医院副院长余子昂诞生140周年(1884-1965),民国黎元洪大总统府顾问汪澂元诞生130周年(1894-1943),现代名中医、县政协委员胡公卫诞生130周年(1894-1966),革命烈士、曾任中共江苏省委秘书徐韶善诞生120周年(1904-1933),原省人大代表、县政协副主席徐谦光诞生120周年(1904-1970),革命烈士、解放军团长胡远豪诞生110周年(1914-1946),著名国际法专家、教授汪暄诞生110周年(1914-1993),原台湾“中国统一联盟”副主席、教授吴士谟诞生100周年(1924-2015),原乐平县委代书记、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胡东太诞生90周年(1934-2015)。

另一方面,注重挖掘那些鲜为人知或知不详的历史人物,包括乡贤硕儒、民间义士等多类型的人物。同时,注重宣介当代新乡贤与乐平籍成功人士。

3.在市委宣传部的牵头组织下,完成《乐平古村》的编写、编辑工作,并付梓出版。汇集、整理己掌握的乐平进士文献资料,做好启动文稿编写的工作。

4.召开一次骨干会员参加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推进文化立市座谈会或学术研讨会。

5.继续努力办好会刊《翥山洎水》,着力办好《乐平文化与乡贤》微信公众号与研究会网站。

6.发挥会员优势,积极参与全市性文化研讨活动。并通过文化宣讲、文章推介、建言献策、决策咨询等形式,加强在全市广大青少年与基层干群中对地方历史文化知识的宣传普及,推动和促进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同时,做好为市委市政府在文化产业事业方面的决策咨询服务工作。   

7.加强与市外文化研究学术团体、有关院校及出版机构的联系、交流,汲取他山之石,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可尝试与鄱阳文化研究机构联系交流合作,共同做大做强洪氏文化的研究、宣介、影响。继续加强与海内外乐平历史名人后裔、居住外地乐平籍成功人士的交流与联系。指导乐平洪氏、马氏联谊会开展有利于推动乐平文化事业发展的有关工作。

8.做好名研会四届理事会换届的准备与交接工作。

总之,2024年,名研会的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服从于服务于全市大局,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为历史文化名城增光添彩,为推进文化立市建设文化强市、厚植乐平创造新时代第一等工作的文化根基,建新功作贡献!


相关文档:
相关附件:
关闭
打印

主办单位:乐平市人民政府承办单位:乐平市大数据中心ICP备案号:赣ICP15003826号-2

地址:江西省乐平市大连新区为民服务中心二楼 电话:0798-6568602 电子邮箱:lpic@jdz.gov.cn

政府网站标识码:3602810028 赣公网安备:36020002000383

江西乐平市政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