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十军的历史功绩、宝贵经验与红色基因的传承
----纪念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出征90周年
信息来源: 乐平历史文化研究会 发布日期: 2025-09-26 访问量:

论红十军的历史功绩、宝贵经验与红色基因的传承

----纪念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出征90周年

曹涛勇  徐行溥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简称红十军),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一支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铁血队伍,是由方志敏、邵式平、黄道、周建屏等创建,长期独立战斗在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的一支主力红军。在红十军基础上,曾先后组建成红七军团、红十军团,并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

红十军的发展沿革经历了从群众武装到地方红军再到正规红军的过程。1928年2月,始由弋(阳)、横(峰)各农民革命团中的骨干组成工农革命军第二军第二师第十四团一营一连。同年7月,改番号为工农红军第二军第二师第十四团。1929年4月,改编为江西红军独立第一团。1930年7月21日,奉中央军委命令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7月22日,在乐平众埠南界首村隆重举行建军典礼。红十军成立后,先后攻占余江、乐平、鄱阳等县城,开辟大片新区。9月,红十军在乐平众埠龙头山扩编,辖第1、第4、第7旅及特务团、机关枪营,共6000余人。1930年11月至1932年春,国民党军以4~6个师的兵力对赣东北苏区发动了三次“围剿”。在反“围剿”中,红十军以少数部队与各县赤色警卫团(后改编为赤色警卫师)等地方武装相配合,用游击战牵制、困扰敌军;主力则机动作战,取得攻打上饶、河口和出击闽北等战斗胜利,并在皖浙赣边的玉山、婺源一带开辟新区。1932年下半年,红十军在反对国民党军对赣东北苏区的第四次“围剿”中,与赤色警卫师相配合,机动转战于赣东北与闽北之间,攻克余干、浦城,共歼灭与击溃国民党军9个多团,收复横峰、葛源等城镇。红十军在保卫基本苏区和创建新苏区战斗中迅猛发展、不断壮大,成为威震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一支所向披靡的劲旅。翌年1月,红十军南渡信江与中央红军会师,同红军第31师合编为红十一军,改归中央红军建制,编入红一方面军,参加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斗争,为取得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做出了特殊贡献。6月,红十一军改编为红七军团十九师,与红三军团一同组成东方军先后两次入闽作战,取得辉煌战绩。

与此同时,老红十军改归中央红军红十一军建制后,1933年2月,赣东北赤色警卫师在方志敏的领导下扩编为红十军(又称新十军),这支部队为保卫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同敌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在中央苏区第四、五次反“围剿”期间,赣东北新十军又派出红十军南下独立团加入红七军团,驰援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红十军为开辟皖南根据地,由王如痴、匡龙海率领部分红军入皖创建了皖赣独立师。

1934年7月,红十九师改编为新的红七军团,被中央军委命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担负宣扬抗日民族救亡运动和深入国民党心腹地区牵制打击国民党军的光荣任务。从出发之日至11月4日,在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第一阶段期间,转战闽浙皖赣四省,行程3200余里,与围追堵截的国民党军屡屡激战,牵制了大量的国民党军,有效地策应了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转战途中,红七军团在闽东曾留下300多名的伤员和干部,后成为闽东独立师的骨干,在闽北留下2个连红军队伍充实闽北独立团。

同年11月,红七军团与红十军在德兴重溪合编为红十军团,继续担负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光荣使命,进入北上抗日先遣队第二阶段。红十军团高举抗日旗帜,北进皖南,沿途遭国民党20万兵力围追堵截,在浙西、皖南与敌交战甚烈。1935年1月中旬,红十军团被困于怀玉山地区,皑皑白雪中浴血奋战七天七夜,终弹尽粮绝,大部分指战员壮烈牺牲或不幸被俘。突围部队仅800余人在粟裕的率领下,与原留守的红十军第30师组成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挺进浙西南,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

1938年,红十军余部编入新四军,在尔后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抗美援朝战争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光荣的“老虎团”之一部及英雄的首都卫戍师之一部。

从赣东北红十军创立、发展与演变历史来看,这是一支有独创特点而英勇善战的光荣部队。这支部队,自诞生之日起,就遭到国民党反动派不断的残酷“围剿”,在敌人的围追堵截、残酷的战争环境中成长、壮大。又因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政治和军事路线的错误指导,最终在北上抗日行动中遭到沉重打击,但余部在极其险恶的环境下,坚持住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终致全面抗日战争开始,汇入新四军洪流,奔赴抗日一线;这支部队,始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带领工农大众创建革命根据地,建立苏维埃政权,并拥有自己的兵工厂、军校、银行等,并有自己独创的战略战术原则和建设新型军队的建军原则;这支部队,其指战员大多是受压迫最深的贫苦农民、相当部分的瓷业工人,以及一大批青年知识分子、优秀学生等赣东北青年的精华,是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的先进团队;这支部队,其奋斗历程展示的成功经验极大丰富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宝库,为后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红十军的历史功绩

从1929年到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红十军这支党领导的革命武装队伍,为着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写下了“血战东南半壁红,忍将奇迹作奇功”(叶剑英语)的光辉篇章,立下了永垂不朽、不可磨灭的卓著功勋。

一是红十军的武装斗争,极大鼓舞了当地人民群众的革命斗志,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嚣张气焰。“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白色恐怖笼罩全国。与全国各地一样,在赣东北广大农村,反动派气焰十分嚣张,一手镇压革命、迫害志士,一手变本加厉、横征暴敛。这时,方志敏、黄道等潜回赣东北地区,按照中央“八七”会议精神,开展党的秘密活动,领导革命武装斗争。从1928年初弋横暴动开始,赣东北不少县农村都成立了“农民革命团”。尤其是方胜峰会议以后,实现了由游击战争到创建红军的重要转变,由我党独立领导的革命武装斗争,在1930年后进入了一个大发展阶段。赣东北特委领导下的独立一团及组建后的红十军,相继攻克横峰、上饶、弋阳、德兴、河口、乐平、余江、景德镇等地,红十军也一度扩编为6000多人,从而极大地打击了“四·一二”政变后一度甚嚣尘上的县乡基层反动政权的气焰,鼓舞了人民群众的斗争意志。

二是红十军的武装斗争,有力催化了基层红色政权的诞生,形成了扩展到闽浙皖赣四省边境巩固的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在红十军的武装斗争不断胜利下,赣东北地区由弋阳衍生开来,一个个基层红色政权相继诞生。1929年10月,产生了以方志敏为主席的下辖8县的信江苏维埃政权;1931年3月,由信江时期的赣东北扩大到赣北、闽北,成立了以方志敏为主席的赣东北特区苏维埃政府;1931年9月,产生了以方志敏为主席的赣东北省苏维埃政府;1933年5月,正式成立了以邵式平为主席的闽赣省苏维埃委员会。在赣东北乃至闽浙皖地区,先由局部的乡苏维埃,到县苏维埃,再到局部连片的苏区,如西线的弋贵余万苏区,东南线的上饶横峰苏区,北线的乐德苏区,最后扩展到闽浙赣皖四省交界的52个县广大地区,创建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又称闽浙皖赣根据地),呈现出工农武装割据、人民掌握政权、苏区所辖县区乡均成立了苏维埃政权的大好革命形势。如在乐平,自红十军1930年8月20日攻克县城后,全县建立了16个区苏维埃政府,实现了全县一遍红。

三是红十军的武装斗争,播下了革命的火种,奠定了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全面胜利的思想、政治、组织和群众基础。随着红十军武装力量的壮大和基层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党的政策深入根据地群众,根据地广泛开展了打土豪、分田地、没收地主浮财、缴毁债欠契据等革命活动,处决了一批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恶贯满盈的恶霸豪绅,昔日处于水深火热中的贫苦农民翻身解放,革命热情高涨,许多苦大仇深的贫苦农民成了乡苏维埃和村农会的骨干分子,人民群众纷纷选送自己的子弟参加红军。在整个苏区,呈现一派军爱民、民拥军、红色政权为人民、人民拥戴新政权的崭新气象,为革命积蓄了强大厚实的力量。因此,即使红军北上抗日、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后,红十军番号不复存在,但是红十军的影响仍在人民心中,赣东北地区各县党的组织依然存在,在基层群众的掩护下,或秘密或利用合法身份开展革命活动,直至解放战争,迎接大军南下。可以说,土地革命时期红十军的武装斗争,也就直接间接地为夺取抗日战争和全国胜利奠定了思想政治组织和干部的基础。

四是红十军的武装斗争,开创了赣东北地区工农武装割据的新局面,闯出了一条“赣东北版”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井冈山道路。红十军通过武装斗争建立新政权的革命活动,同毛泽东领导的井冈山的斗争一样,是“有根据地的”,是“有计划地建立政权的”,是“深入开展土地革命的”,是“不断扩大人民武装的”,是“波浪式地向前扩大的”,正是毛泽东开创的井冈山道路的“赣东北版本”,走的是一条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二、红十军的宝贵经验

纵观诞生在赣东北地区的这支武装力量创立、发展与壮大的历程,红十军之所以成一支特点鲜明、功勋卓著的铁血部队,为丰富毛泽东军事思想写下了光辉篇章,是她在人民战争中留下的极其宝贵的历史经验。我们认为,红十军的宝贵经验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

一是工农子弟是主体。红十军,是在“无外来一兵一卒”的情况下,于赣东北一带白手起家,从农民革命团开始,逐步建立起工农自己的武装,发展成正规军的。1925年,大革命失败后,方志敏回到家乡弋阳,决定以武装暴动掀起革命热潮。在没有任何外援的情况下,在没有任何相应组织的参照下,方志敏创造了农民革命团,利用民间的长矛、大刀等土武器把农民武装起来。农民革命团有如燎原之势,仅1个多月,在弋阳、横峰两地就发展到800多人。方志敏适时地从革命团的积极分子中挑选二三十人,集中武器,成立脱产的“工农革命军”。红军武装每到一地,立即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并让贫苦民众获得实际利益,从而赢得了广大群众大力支持和广泛参与。在红十军成立后,经过三次攻打景德镇,就有约3000名产业工人投身红十军。1931年11月7日,《中共赣东北省委关于军事工作的决议》中指出:红十军是从土地革命斗争中产生出来的。十军的成分,大多数是获得了土地革命利益的工人、贫农、雇农和中农。

二是听党指挥讲忠诚。从拥有第一支武装力量开始,赣东北党组织就注重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早在1927年底,武装力量处于萌芽之时,方志敏就主持召开了著名的五县党员会议,成立了五县党的工作委员会和暴动指挥部,使以党的领导下的弋横暴动为发端的武装斗争揭开了序幕。组建部队后,从基层连队到营、团以上领导机关都配备了党员干部,从组织上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同时,全面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从思想上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加强管理,建立严格的纪律制度,从纪律上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正是一心一意听党话、矢志不渝跟党走、心无旁骛讲忠诚,全心用心贯彻执行党的政治组织军事路线,红十军的军事斗争才能从一个胜利走向了另一个胜利。

三是政治建军重素养。在当时交通阻隔,外地建军动态、经验全不知晓的情况下,在手头上没有一本关于红军政治工作书籍、政治工作懂得很少的情况下,红十军创始人方志敏等就高度重视和积极尝试着强化军队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不仅为军队制定了有关原则,而且还身体力行去做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还未传到赣东北苏区时,红十军就提出了一些具体形象化的口号,如“打土豪归公”“缴枪有赏”“说话要和气”“买卖要公平”“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等等,以此强化军队政治建设。为了更好地把军队建设成为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部队,1934年,方志敏全面总结了红十军的建军经验并加以坚持,尤其是经过“芳家墩整军”等几次整军后,红十军指战员的政治思想面貌发生了彻底变化,残余的小农意识、极端民主化、绝对平均主义、游击习气等一切非无产阶级思想逐步得到克服、摒弃,红十军成为了政治坚定、军事过硬、作风顽强、纪律严明的部队。

四是战略战术敢创新。红十军诞生时,人数少,装备差,物资补给困难,且处在敌人的包围圈中,不断遭到强大敌人的“进剿”“会剿”,过着“钻山躲坞”的生活。红十军领导人在长期战争实践中,摸索积累了一套适合于赣东北特点的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包括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声东击西、避实击虚,打不打操之于我,集中优势兵力打击敌人等)。指战员把其游击战术编为顺口溜,即“扎口子,打埋伏,斩蛇头,切尾巴,打小仗,吃补药”,形象体现了游击战术的鲜明特点,也是赣东北游击战的一大独创。作为闽浙赣根据地主力红军,红十军不仅在战略战术上有独创性,而且在省委省军区领导下,积极协助各级党政组织广泛开展群众性的人民战争,在根据地内形成了主力红军、地方红军、群众武装三结合的武装体制。各县、区都建立了赤卫队、少先队等群众武装组织,这种三结合的武装力量,成为实行人民战争最有效的组织形式。

五是善于斗争有技巧。在当时军需物资供应十分紧张的情况下,红十军与苏区人民首创了地雷战,通过自制石头炮、松树炮、挨丝炮、土炸弹、老虎箭、地雷虫、竹钉子、地老虎等简陋武器杀伤敌人。每当敌人进入苏区前,群众按照红十军的作战布置,大摆地雷阵。在门脚下、房门上、桌子上、床铺上、米桶里、炉灶里、大路旁,甚至菜地里,凡是能安上地雷的地方都安上了土炸弹,使敌人进得来、出不去,让他们在苏区内不敢乱动一步。红十军不仅自己制造各种武器,而且创造了一系列的作战方法。1928年春,创造了“眺高、守夜、打号铳、查路条”、组织鸡毛信队和“坚壁清野”“白皮红心”的斗争方法。后来,这些土武器、土办法被介绍到中央苏区和其他苏区。中央苏区发出号召,要求各地学习赣东北军民的坚定、勇敢和创造精神。

六是战略保障成体系。 在长期的斗争中,红十军极为重视战略保障作用,包括建有自己的兵工厂、军校和军医院,开办红十军银行发行纸币等一套完整的战略保障体系,并取得突出成效。红十军为加强自身战斗指挥人才的培养,创办了自己的军校,先后成立军事教导队、信江军政学校、中国工农红军学校第五分校,以极大的力度进行了军队干部建设。当红十军还只有几个连的时候,就在弋阳九区大溪头创办了一个临时性的军事教导队,后又在弋阳吴家墩正式创办了信江军政学校,该校迁至省苏维埃机关驻地横峰县葛源后,改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学校第五分校,为部队培养了数以千计的指挥员。红十军还自力更生兴办了兵工厂、红军医院,为作战提供了充实的武器装备和医疗卫生保障。尤其建立了自己的银行并发行苏区流通的货币,为红十军武装力量提供金融的支撑与经济的保障。

七是顾全大局勇担当。1930年下半年,红十军成立之初,在自身还不是强大的情况下,顾全大局,勇于担当,冒着“坍台”、甚至“全军覆没”的危险,两次奉中央命令出击赣北,以顽强意志和高超的战略战术,多次击溃了比自身强大多倍的国民党军。在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吃紧之时,红十军又服从全局,听从党中央命令,毅然横渡信江开往中央苏区。进入中央苏区后,红十军营以上干部大都调离至其他各个部队,而留下来的广大指战员毫无怨言,干部战士服从组织,团结一心,继续与敌人作英勇顽强斗争,在中央苏区反“围剿”历次战斗中,屡建战功,做出贡献。在北上抗日征途中,当老十军、新十军重逢之时,听令中央指示组成红十军团,继续担负北上抗日先遣队的使命。方志敏原计划往闽北出击,但为了顾全大局,坚决执行了中央命令,全军团离开苏区向皖南进发,与超过自己数十倍的国民党军周旋激战,以致血战东南半壁红,血染怀玉建奇功!

三、红十军红色基因的传承

红十军在其产生与发展中,尽管遭受反动统治的高压镇压和党内错误路线的影响双重困难,但它依然能够发展壮大,赣东北地区的革命根据地得以不断扩展,根本原因在于它有着其独有的红色基因,我们把它概括为“坚定信念、勇于革命,艰苦奋斗、甘于牺牲,实事求是、善于斗争”,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有力表现,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精神在红十军将士身上的具体体现,也是红十军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至今有着其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是其“坚定信念、勇于革命”的精神内涵,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于我们有着思想觉悟上的现实启迪意义。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一个政党有了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就会坚强有力,无坚不摧,无往不胜;一名干部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就能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做到“风雨不动安如山”。当今,我们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西方大国从政治经济诸方面打压我们的形势更为复杂、更为多变,对我国进行“颜色革命”的途径更为隐蔽、更为多样,为此,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并不平静,可谓暗流涌动。在如此情形下,我们唯有坚定不移坚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定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我们才能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我们才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因此,我们就是要像革命年代的红十军将士那样,景仰他们,效仿他们,以红十军红色基因内涵为启迪,激励我们坚定信念,毫不动摇,勇于革命,勇往直前。用那种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思想觉悟,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创造新的更大奇迹。

二是其“艰苦奋斗、甘于牺牲”的精神内涵,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于我们有着思想品德上的现实比照意义。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时代,我们国家正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国家实力大幅提升,社会环境河清海宴,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然而,在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在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侵蚀下,部分社会成员滋生了贪图享受、骄奢淫逸的恶习,党内少数人员奢侈浪费、消极腐败现象也一定程度地存在。在这些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不良作风和败坏道德的风气,严重影响着党员干部在群众中形象,严重影响着党风、社风、民风。新时代虽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艰苦奋斗的精神是永恒不变的,新时代依旧是奋斗的时代,唯有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才能担起使命、跟上时代发展趋势。当年,正是因为红十军这种“艰苦奋斗、甘于牺牲”的精神品德,才有了红十军将士正确的三观,才有了红十军将士顽强拼搏、奋不顾身,甘于抛头颅、洒热血的悲烈壮举。比照红十军将士的高贵品德,这正是我们今天仍然需要的可贵思想品德。

三是其“实事求是、善于斗争”的精神内涵,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于我们有着思想方法上的现实镜鉴意义。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我们共产党人的重要思想方法。我们过去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靠实事求是。今天,我们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还是要靠实事求是。善于斗争是我们党的鲜明品格,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由衰败转向复兴的制胜法宝。坚持“实事求是、善于斗争”是当年红十军始终坚持的思想方法,一切从赣东北的实际出发,善于“相机”,能“创”敢“闯”,巧于周旋,灵活出击,机动作战,才开辟了赣东北苏区一片新天地。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今天,我们更需要像红十军那样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三新一高”新发展理念,继承发扬党的斗争精神,赓续党的斗争血脉,主动在斗争一线磨练本领,增长才干,坚决将新的伟大斗争进行到底,不断依靠斗争开辟美好未来。

总之,在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出征90周年的今天,我们回顾红十军的艰辛历程,总结红十军的精神伟力,就是要更好地弘扬红十军光荣传统,传承红十军红色基因,使包括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等在内的伟大中华民族精神,发扬光大,永续赓延,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取得新的更大的胜利。


相关文档:
相关附件:
编辑: (曹涛勇  徐行溥)
关闭
打印

主办单位:乐平市人民政府承办单位:乐平市大数据中心ICP备案号:赣ICP15003826号-2

地址:江西省乐平市大连新区为民服务中心二楼 电话:0798-6568602 电子邮箱:lpic@jdz.gov.cn

政府网站标识码:3602810028 赣公网安备:36020002000383

江西乐平市政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