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智慧,深入学习贯彻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中华民族以改革开放的姿态继续走向未来,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根基。”
崇尚创新创造、主张革故鼎新,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精神禀赋: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说周文王登位后,革故鼎新,励精图治,百姓安居,国家焕发出新气象。(《诗经·大雅·文王》)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强调不断革新的普遍性和规律性。(《礼记·大学》)
“作新民”,激励民众创新。(《尚书·康诰》)
“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批判因循守旧、抱残守缺的思想。(《管子·正世》)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生生之谓易”“凡益之道,与时偕行”等,说明革故鼎新是宇宙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周易》)
“我国古代主张民惟邦本、政得其民”(习近平),民本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
“敬德保民”,“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周公)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思想。荀子认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尚书》)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管子》)
中国古代先贤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察万物之源,重视整体思维、全局思维,强调以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事物:
“天人合一”“阴阳五行”“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等,注重把宇宙、自然、人类社会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
“一分为二”“合二而一”“执两用中、守中致和”“和而不同”“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等,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践履”“躬行”,“知、行常相须”“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等,就是“知行合一”实践精神的具体体现。
(内容摘辑自王仕国等刊于《光明日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