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了《乐平市2024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方案》,该方案从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基本原则、工作要求、进度要求、措施保障等六个部分对我市农田建设项目做出了详细规划。
一、政策背景
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农田建设的决策部署,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乐平市依据相关文件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乐平市2024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二、目标任务
1.总体目标
提升耕地质量,建设现代化良田,把永久基本农田逐步建成高标准农田,增强农业防灾抗灾减灾能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市奠定基础。
2.具体任务
完成省农业农村厅下达的2024年高标准农田建设改造提升任务3万亩、高效节水灌溉任务0.46万亩。
任务分配:落实到众埠镇4000 亩、乐港镇 2000 亩、镇桥镇4500 亩、礼林镇1900亩、高家镇4000亩、浯口镇6000亩、塔前镇3000亩、双田镇4600亩。
三、基本原则
1.资金保障:由中央财政补助和预算内资金,及省、市、县三级地方配套组成。省级财政投入比重保持在地方投入部分60%左右,设区市原则上不低于10%,产粮大县承担资金由省级以上财政承担,非产粮大县由县级财政统筹落实,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入。
2.高质量推进项目建设:巩固工程质量专项整治成果,健全质量监管制度,规范项目管理,防范风险。
3.科学规划、因地制宜:运用清查评估成果,推进“十二五”以来项目改造提升工作,科学规划,对已建高标项目区域进行综合开发,在未实施过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区域进行新建,完善建设内容。
4.强化监管: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及时处理问题,把项目建设成民心、优质、廉洁工程,发挥积极作用。
四、农田建设带来的好处:
一、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1.提升土地质量与产能
通过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等措施,改善农田的土壤结构和肥力状况,为农作物生长提供更适宜的基础条件,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例如,经过土壤改良后,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增强,可使粮食作物产量提高10%-20%。
2.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
高标准农田建设使得农田更加集中连片,便于进行大规模的机械化作业和统一管理,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大型农业机械在连片的高标准农田上作业,效率可比在分散小块农田上提高数倍。
有利于吸引农业企业、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农业生产,促进农业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发展,进一步提升农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1.增加粮食总产量
高标准农田建设直接提高了农田的产出能力,增加了粮食的种植面积和单位面积产量,从而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增强粮食生产稳定性
良好的农田基础设施能够有效抵御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冲击,降低因灾害导致的粮食减产风险。例如,坚固的水利设施在洪涝灾害时能及时排水,干旱时能保障灌溉,确保粮食生产不受大的影响。
三、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1.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
一方面,高效的灌溉排水系统可以实现精准用水,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相比传统灌溉方式,可节水30%-50%。另一方面,合理的施肥和病虫害防治措施,能够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2.提升农业生态系统功能
完善的田间道路和防护林网建设,不仅方便了农业生产活动的开展,还能改善农田小气候,减少风沙侵蚀,为农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维护农田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四、资源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保障
1.增加农民收入
一方面,通过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增加了农民的农业生产收入。农民种植的优质农产品在市场上能获得更高的价格,从而直接提高经济收益。另一方面,高标准农田建设带动了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业规模化经营,农民可以获得土地流转租金收入,同时还可以通过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或在农业企业中就业,获得额外的工资性收入。
2.带动农村产业发展
·促进了农产品加工业、农业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延长了农业产业链,增加了农村就业机会,推动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例如,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当地发展,不仅可以收购当地农产品,还能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同时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吸引更多的资金和人才流向农村,为农村经济的繁荣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