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契机,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为保障,以建设现代农业为重大任务,以农业科技进步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围绕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强基增后劲的目标,积极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加大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力度,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服务水平,增强农业抗灾减灾能力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业执法,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推动全市农业朝着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等方向发展,从而实现我市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跨越性转变。
二、总体目标
1.粮油生产。一是粮食生产在稳定种植面积91.5万亩的基础上,主攻单产,提高总产,使“十二五”期间粮食总产每年较上年增长0.79个百分点,到2015年达到39.55万吨;二是“十二五”期间油菜种植面积每年较上年增加2%,到2015年油菜籽总产力争达到17912吨,比2009年同期增长41.9%。
2.畜牧产业。在“十二五”期间,力争肉类、禽蛋产量分别达到年增长6%与5%,其中生猪年出栏增长6%、年存栏增长5%;到2015年达到肉类总产4.32万吨、禽蛋0.79万吨,其中生猪年末出栏44.45万头、年末存栏32.98万头。同时,到2015年全市畜禽规模养殖比重在现有基础上再提高10—15个百分点,其中标准化规模养殖比重占规模养殖场的50%,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的排泄物全部实现达标排放或资源化利用。
3.水产产业。到2015年,使全市水产养殖面积达7.9万亩,总产达2.92万吨,水产品总产值达到3.91亿元,较“十一五”末增长61.5%。
4.农业机械。到2015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45万千瓦,年均增长10%,较2010年增长60%。粮食生产耕、种收机械化程度分别为95%、30%和85%,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0%,步入农业机械化的高级发展阶段,大力推进病虫害机械化综合防治,机防率达80%。同时,积极抓好推进油菜、蔬菜等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
5.农村能源建设。新增农村户用沼气0.5万户,新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7处,新建养殖小区联户沼气工程20处,建立农村沼气服务网络17个,到2015年使全市累计农村户用沼气池保有量达到1.184万户、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达到10处、联户沼气工程达到24处、农村沼气服务网络达到41个。同时,为了更好地确保我市农村沼气池的建后维护和管理,拟建立市级沼气服务站1个。
6.农村劳动力转移。积极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力争到2015年底全市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人数达26.2万人,比2010年增长6.8万人,增幅35.05%,占农村总劳力的71.5%;实现务工收入达到268280万元,比2010年增长113080万元,增幅72.8%。
7.农民人均纯收入。“十二五”期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年递增率将达7%左右,预计到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到8485元。
三、主要工作措施
1.继续深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适应市场、发挥优势、提高效益”的原则,根据我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总体规划,结合我市实际,科学布局,合理规划全市生态农产品生产区域。同时,加大高产优质农作物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力度,培育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
2.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实行农产品质量全程监测。一是全市主要农产品生产要全面实现标准化管理。主要农产品的生产全部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按照农产品标准化技术操作规程进行管理。二是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建立统一、权威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完善与提高检测手段,充分发挥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站作用。三是对水稻、蔬菜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领域全面实施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推行市场准入制度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检测制度,加强对生产过程、生产投入品和产品质量的监测。
3.大力培育和扶植种养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健全农村承包土地合理流转机制,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十二五”期间,全市要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大力扶植种粮大户、养殖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转租、转包、转让、合作等形式,加快土地经营权流转,使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积极探索“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中介+农户”等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加强产销对接,全面提高我市农业一体化水平。同时,积极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发展,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创建自主品牌,力争到2015年底,使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个数达到373家,平均年递增率达20%。
4.进一步加大农业重大实用技术推广力度。一是加快水稻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步伐。在“十二五”期间将重点推广株两优02、金优463、金优402、两优培九、II优162、先农16号、香优254等一批高产优质抗病水稻品种,力争每年主要农作物品种更新更换率达20%以上。二是坚决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大力推进以水稻、蔬菜为主的绿色防控技术,使“十二五”期间水稻绿色防控技术面积每年较上年增长10万亩次,至2015年达到50万亩次;蔬菜绿色防控技术面积每年增加6万亩,至2015年达到30万亩。三是加大测土配方施肥力度,扩大推广规模,力争全市2011年推广面积达110万亩,2012年推广面积达120亩,2013年至2015年推广面积均达130亩。四是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力争至2015年全市农业机械机耕率达到95%、水稻机械机插率达30%、植保机械机防率达80%、收割机械机收率达85%以上。五是继续做好动物疫病免疫工作。每年实施好春、秋两季集中防疫行动,扎实做好禽流感、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积极做好猪伪狂犬病、鸡新城疫、狂犬病等重点疫病的免疫。六是加强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全面落实产地检疫,以建立报检制度为重点,规模饲养场产地检疫开展面要达到100%,散养动物产地检疫开展面达到90%以上,流通环节的二维码耳标佩戴率要达到100%。
5.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协调和政策引导,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当前,劳务经济在我市农民收入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之一。在“十二五”期间,我市要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原则,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岗前培训、政策引导、推荐就业等项工作,特别是要加强“阳光工程”的培训力度,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完成农民工“阳光工程”培训1.75万人,年均培训3500人,有效地提高广大农民工的技能水平,逐渐建立起政府推动、市场主导、农民自由流动,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机制,以促进全市劳务经济的发展。
6.加快“项目兴市”发展步伐。“十二五”期间,全市要进一步加大项目建设步伐,以项目建设促进农业素质的提高,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特别是要加大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工程”农业“三大体系”、粮食高产创建、油料高产创建、标准粮田、农村能源、农业全程机械化推广、沃土工程、动物防疫基础设施、良种猪繁育基地、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及控制区域站等重点项目的建设,积极争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农业项目投资,以这些农业项目为突破口,促进全市农业整体素质的根本转变。
7.加大农业行政执法,改善农业发展环境。一是加大农业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增强涉农单位的依法治农护农的法制观念,营造出良好的农业行政执法的环境。二是加强农业执法队伍自身建设,从严执法、公正执法和规范执法,确保“十二五”期间我市农业执法的整体素质和水平有明显提高。三是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坑农、害农案件查处力度,严格控制假冒伪劣农资和农产品以劣充优、以次充好流入市场,切实保护全市农民的根本利益。
二0一0年十二月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