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以及“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市农业农村局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坚定不移地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发挥统筹管理、服务三农的职能作用,全市农业农村各项事业发展良好,现就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一)主要农产品产量稳步提升。一是大力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投入6395万元扎实推进“中国好粮油”示范县创建行动,推广优质稻种植,完成9万亩粮食订单生产基地建设,建成2000亩富硒有机稻、18000亩有机优质稻、500亩优质稻示范基地,建成一批乐平“中国好粮油”实体示范店,推进“赣溪富硒大米”“黎光香米”稻米区域品牌建设,粮食优质品率提升30%以上,初步实现了粮食产业兴旺、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今年我市克服特大洪灾影响,全市粮食种植面积达92.96万亩,比省农业农村厅下达的目标任务92.52万亩,增加0.44万亩,增幅0.48%;比上年同期增加2.51万亩,增幅2.78%。粮食总产达42.03万吨,比省农业农村厅下达的目标任务37.45万吨(7.49亿斤),增加4.58万吨,增幅12.23%;比上年同期增加5.83万吨,增幅16.1%。二是大力实施蔬菜振兴工程,依托“江南菜乡”和“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两大优势资源,大力推行蔬菜振兴计划,抓好了万亩高标准设施蔬菜基地建设,实施了“省九大产业结构调整蔬菜项目”“景市四大产业结构调整蔬菜项目”。全市全年蔬菜播种面积达35万亩以上,实现了产销两旺,确保了市民的“菜篮子”供应,同时保证了周边县市疫情期间的充足供应。三是大力实施生猪复产增养工程,截止11月底,生猪存栏18.75万头,累计出栏24万头,预计可全面完成省下达的任务。目前,正在与国内知名企业洽谈年出栏生猪30万头的合作项目,与深圳市良知菁选实业有限公司达成投资2亿元建立蔬菜与果业发展体系意向协议。四是大力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全市养殖面积75836亩,水产品产量21832吨,其中捕捞2512吨,与上年持平;养殖产量19320吨,同比增长2.52%;特种养殖6914吨,同比增长5.01%。为了有效保障水产品供应,大力发展“稻渔共生、粮渔共赢、稻渔互动”的综合种养模式,着力提升稻渔产业发展的规模、质量和效益,今年新增稻渔共养面积690亩。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卓有成效。为实现省政府提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省预警、市监督、县定量、乡速测”的检测职能定位,认真推进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重点加强市、乡二级农产品质检机构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和“两品一标”认证和登记管理。乐平被评定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县”,现全市拥有“两品一标”农产品29个,绿色(有机)食品达到27个、农产品地理标志2个。
(三)规模化经营持续发展。农业生产不断发展,内部结构不断优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农村新型经营组织发展成效显著。截止2020年11月,全市共有农业产业组织1357个。其中,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63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1255个,专业市场组织8个,协会联盟31个。2018年销售收入龙头企业48.22亿元,合作社3.14亿元,专业市场组织53.68亿元。生产基地规模:种植业136万亩(含林业),牲畜饲养量44.27万头,禽类饲养量465万羽,养殖水面6.9万亩。
(四)农业三产融合持续推进。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强镇战略,沃博田园综合体、花正红农业示范园、蓝妮子生态园等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项目相继建成,形成了以蔬菜为龙头,粮油、茶果、中药材、花猪、红糖、蜂蜜、桃酥等地方农产品为主体的农业特色产业体系,构建了十里岗莲子、高家白茶、众埠中草药、礼林香草、镇桥芡实、乐港蔬菜、浯口湖羊等“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产业格局。目前,全市拥有包括19家省级在内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3家,注册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1249个,会员3.8万人。
(五)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40.7万亩,今年新增设施蔬菜钢架大棚1.02万亩,目前完成了建设任务的97.14%,到12月底全面完成1.05万亩任务。推广农作物机械化耕种收面积114.7万亩,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91.5%。农业科技创新水平逐步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7%。农村户厕改造147170座,卫生厕所改厕率91.06%,无害化卫生厕所改厕率71.03%。
(六)乡村社会发展如火如荼。乡村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全市农村生活垃圾全面实现无害化处理,垃圾总减量率达100%,乡镇垃圾集中处理和自然村保洁员配备率均达到100%。农民生活迈上新台阶,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12729元提高到2019年的17919元,实现年均增长10.76%。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目标增长率为8.5%,由于疫情和灾情影响,实际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为6.52%,即12660元。
(七)产业扶贫工作发力精准。按照景德镇市产业发展“四个一”规划,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推进产业扶贫提质增效,因地制宜加快发展对贫困户增收带动作用明显的特色产业。共建成已发展油茶16543亩,茶叶1979亩,套种中药材5000余亩,果业2777亩,人均超过景市两亩目标;食用菌80万棒,水产养殖988亩,牛、羊3555头等,一笼鸡19039羽。加强扶贫新型经营主体建设,促进贫困村贫困户增产增收,全市扶贫属性合作社82家、龙头企业47家,家庭农场21家,共计带动贫困户3809户。加大对贫困户自主发展产业奖补力度,今年有1511户贫困户自主发展产业,获得1087315元产业资金补助。
二、2020年主要工作亮点
按照市委“大学、大干、大变”的要求,农业农村局领导班子带领全体干部职工,团结拼搏、凝心聚力、大干苦干,乐平的农业农村各项工作有了长足的进步。
(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亮点突出。积极推进美丽宜居示范县创建,大力实施新农村建设,开展农村生活垃圾第三方治理和改水改厕,实现环卫“全域一体化”,按照“六化”目标,开展村庄环境长效管护试点,建立了“五定包干”村庄环境长效管护机制;全市已打造1条美丽宜居示范风景线、2个美丽宜居示范乡镇、35个美丽宜居示范村庄、2500个美丽宜居农户示范庭院;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广大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提升,“整洁、秀美”已成为乐平最亮的底色;省委书记刘奇今年两次亲临乐平视察,更是对后港镇义方、大田村的建设给予肯定和鼓励。
(二)粮食安全保障扎实有效。一是全市粮食种植面积达92.96万亩,水稻良种覆盖率达97%,其中主推品种覆盖率86%,粮食总产达42.03万吨;二是认真执行国家粮食收购政策,切实保护种粮农民利益,2019年我市各类粮食经营主体共收购早晚稻146879吨,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收购稻谷70399吨;三是“中国好粮油”行动示范县项目顺利实施,已完成8家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建设,全市优质水稻种植面积扩大至50万亩,其中富硒稻种植1.4万亩,优良品种提高30%,优质稻产量达28万吨。
(三)农业农村改革成绩斐然。我们坚持以乡村振兴为抓手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全面完成2019年17项改革课题,截至目前2020年改革课题也已完成14项;在全面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切实搞好普惠金融服务,着力解决农业“融资难”“融资贵”难题,加快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不断优化城乡资源配置和服务设置,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批扎实有效的改革成果和特色亮点。其中:《完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方案》获得全市改革创新特别奖优秀课题,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成绩突出,乐平市农业农村局作为我省仅有的两家之一荣获全国先进集体。
(四)江南菜乡品牌不断提升。一是我市常年蔬菜播种面积达35.9万亩,蔬菜年总产量119万吨以上,蔬菜总产值17亿元,蔬菜批发大市场总交易量85万吨,交易额20.75亿元,同时大力发展设施蔬菜生产,今年设施蔬菜落实1.05万亩。二是构建蔬菜质量安全信息化监管追溯平台,全市蔬菜农残综合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6%以上,确保了我市蔬菜质量安全。三是通过引外企、联国企、助民企,利用我市“江南菜乡”品牌优势,打造乐以科农业科技示范园,联合江西绿色产业集团建设国内一流的农副产品产销配送中心,成功引进浙商投资组建乐平市花正红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镇桥镇百乐畈打造成为融合特色蔬菜生产、初级加工、休闲观光、农事体验和农业科普教育“五位一体”的蔬菜产业示范基地。
(五)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显著。高质量完成2018、2019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建成高标准农田20.55万亩,项目涉及乡镇16个、受益农民27.7万人、农民年增收近3000万元,经济社会效益凸显,连续两年获得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奖励。2020年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为9.7万亩,现已顺利开标并开工建设。按照省农业农村厅的要求,深入开展“百日大会战”行动,加快推进2020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12月底前完成总体工程量的60%以上,春节前完成总体工程量的80%以上,明年3月底前全面完成田间工程,按时保质保量完成2020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
在抓好“米袋子”“菜篮子”等重点工作的同时,我们全面落实“六稳六保”任务,加大对恢复生猪产能、农业企业复工复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并重,为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的农产品保障。
三、存在问题及困难
1.科技人才短缺。当前,农业发展对科学技术的依靠程度越来越深。随着机构改革的几经变迁,农业农村部门机构多年不进人,甚至只出不进,农技人员老龄化问题突出,人才青黄不接,设施农业、农业生物工程、养殖耕作等现代化的新型专业人才缺乏,加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还不充分,农业信息化程度不高,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科技服务的需求。
2.农业投入不足。长期以来,财政投入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欠帐较大,虽然近年来投入有大幅增加,但无论是从财政的支出结构和投入方向,还是从农业农村发展的现实需求来说,都远远不够。而且,有限的资金整合不足,用力分散,使用效率不高,农村金融供给机制不活,远远不能满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业农村工作的短板仍然很多。
四、2021年重点工作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农业农村工作将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为契机,补短板,强弱项,积极创新打好主动仗,提前谋划下好先手棋,为乐平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奋斗。
(一)重点工作。
1.持续推进产业提质增效。一是大力实施优质粮食工程,继续推进“中国好粮油”示范县创建行动,推广优质稻种植,初步实现了粮食产业兴旺、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二是大力实施蔬菜振兴工程,依托“江南菜乡”和“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两大优势资源,大力推行蔬菜振兴计划,抓好了万亩高标准设施蔬菜基地建设,实施了“省九大产业结构调整蔬菜项目”“景市四大产业结构调整蔬菜项目”。三是加大农业产业招商力度,积极与国内知名企业洽谈年出栏生猪30万头的合作项目,与深圳市良知菁选实业有限公司达成投资2亿元建立蔬菜与果业发展体系意向协议。
2.持续推进农业设施建设。聚焦“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建设、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程、现代种业提升建设工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实施扶贫产业提升工程”等现代农业“七大工程”,全力改善现代农业设施条件。
3.持续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坚持“三农”优先,突出问题导向、树牢改革思维、强化创新手段、巩固改革成果,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推行“三个三”改革试点,发展油茶、蔬菜、光伏等特色产业,全面消除118个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空壳村”,确保年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同时,深化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进一步完善上下联动、协同作战的综合执法机制,强化执法队伍建设,提升农业综合执法能力,积极开展农资打假“春雷”行动、农业投入品执法抽检、非法捕捞渔政执法等专项行动。
4.持续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坚持依托我市农业产业特色,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一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在稳住粮食、蔬菜、生猪传统支柱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林果茶药、农耕文明、乡村文化为主题的特色农业、现代农业、加工农业和休闲农业等富民乡村产业。二是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我市共有市级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园27家。其中,国家级示范园1个,省级示范园6个,市级示范园20个。2020年,我市向景德镇申报现代农业示范13个,目前景德镇市正在进行审核认定。三是推进绿色品牌创建。深入实施“生态鄱阳湖、绿色农产品”品牌战略,深入挖掘“老字号”品牌。重点打造富硒大米、思红牌蜂蜜、茅蔗糖、乐平白茶品牌;唱响乐平桃酥、洄田排粉、塔前窖酒等传统非遗传承老产品,打造乐平花猪、乐平菊花等绿色有机品牌。
(二)重点项目。
1.统筹整合资金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2020年建设任务9.46万亩,2021年建设任务约2.0万亩,主要是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及其他工程。项目总投资3.5亿元,项目2020年10月开工,计划2021年12月竣工。
2.乐平现代农业蔬菜科技产业园项目。一期占地200亩,投资8000万元;二期占地500-1000亩,投资2亿元。建设锯齿型智能温室工厂,大棚每栋占地8亩,顶高5.6米,内配温控、遮阳,水肥一体化,台湾智慧农业系统;配建研学、检测、仓储物流中心,分拣包装车间,冷库、农具农机农药化肥仓库和看守办公用房。
乐平市农业农村局
2020年12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