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工作总结及2025年有关重点工作
乐平市农业农村局
今年以来,我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江西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目标要求。结合我市“三农”工作实情,充分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做好农产品安全、防止规模性返贫、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建设“四融一共”和美乡村。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用实干创造新时代乐平第一等的工作,现将全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2024年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一)重点工作
1.重要农产品安全有保障。粮食生产。根据统计局反馈的数据,2024年早稻面积与产量已经确认,我市早稻种植面积24.32万亩,完成了上级下达的24.3万亩早稻种植任务,产量91603吨,折合单产376.66公斤/亩,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中、晚稻数据最终以省反馈为准。油料生产。据统计,2024年我市油料面积29.2万亩,超额完成了上级达的28.5万亩的油料种植任务。其中油菜种植面积23.07万亩,完成了省下达的22.7万亩的油菜种植任务,产量19829.03吨,折合单产85.95公斤/亩,总产单产较2023年均有提升。蔬菜生产。2024年全市蔬菜生产稳步推进,全市蔬菜年播种面积预计38.8万亩,年蔬菜总产量达99.5万吨,中远农产品大市场交易额达19.6亿元。畜禽养殖。肉类总产量30907.68吨,禽蛋总产量10844.89吨;生猪存栏12.4589万头、能繁母猪存栏1.6004万头,生猪出栏36.1042万头;牛存栏0.9689万头,牛出栏0.8516万头;羊存栏1.9197万头,羊出栏4.7542万头;家禽存笼252.4836万羽,家禽出笼310.7694万羽。水产养殖。全市淡水产养殖面积5.75万亩,特种水产养殖面积2.3万亩,全市水产品总产量预计2.45万吨,较上年增长3.2%
2.粮食流通领域有监管。政策性粮食出库监管。市级储备粮挂牌销售9000吨,已完成出库9000吨,轮入市级储备粮9000吨将在12月底前完成。根据《乐平市不合格粮临时收购处置实施方案》,超标稻谷挂牌销售3000吨,正准备出库。经监管,我市政策性粮食出入库规范有序。粮食质量安全监测。全年抽检早中晚稻样品共计115个,圆满完成上级部署的粮食质量安全监测任务。超标稻谷收购。为切实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维护我市粮食质量安全,杜绝不符合质量标准的稻谷流入口粮市场,共计收购2023年产超标稻谷3000吨,做到应收尽收。粮食流通监管。会同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建立《乐平市粮食储备和购销领域联合执法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执法监管体系,积极开展定期巡查。全年同市场监督管理局开展联合执法2次,开展定期巡查3次。
3.乡村建设步伐在加快。一是完成和美乡村建设149个村点“七整一管护”村庄整治建设工作,包括68个省点和81个自建点。二是不断健全“五定包干”村庄环境长效管护机制,投入119万元建设完成“万村码上通”5G+长效管护平台二期建设,新增监控点60个,其中枪机50个、球机10个,公厕气味传感20个,防溺水监控+提示音箱10个。通过第三方开展农村生活垃圾从清扫到焚烧发电的全过程无害化处理。三是推进“美丽活力乡村+乡宿”联动建设,新增1家四星级、2家三星级乡村民宿,累计获评6家星级以上乡村民宿,并完成全年培训和创建任务。
4.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成效。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和动态管理。一是规范机制。进一步规范了监测对象与监测范围、监测对象识别程序、监测对象动态管理等,加强与行业部门数据信息共享,建立了系统监测、快速预警、全程管理、分类帮扶、定期调度、部门协作、考核评估等工作机制,为有效防止返贫提供了机制保障。二是定期监测。依托省监测系统平台开展“三线预警”信息核查工作,确保应纳尽纳,不漏一户。通过村级入户核实和审核,镇级审核通过,相关部门数据比对,县级审核同意51户165人纳入监测对象,并按流程录入了国系统,制定帮扶计划,落实帮扶措施。通过排查新识别纳入监测对象13户46人,标注风险消除监测对象18户61人。每季度开展脱贫户和监测对象自然增减动态管理工作,将脱贫户和监测对象自然增减名单与相关单位信息共享,确保及时落实帮扶政策。累计消除风险343户888人。三是强化帮扶。对监测对象,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根据风险类别、发展需求等安排针对性帮扶,避免出现政策叠加的现象,通过干部结对帮扶、实施开发式帮扶措施,发放小额信贷,支持产业就业增收帮扶、为符合条件的落实最低生活保障等保障帮扶,为有劳动能力的安排公益性岗位,“万企兴万村”等社会帮扶和志智双扶等措施,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目标。收入监测和务工就业信息采集和录入。今年以来,共开展了2期收入采集监测工作,每期根据录入的数据,对脱贫户和监测对象收入数据进行分析研判。针对省级下发的低收入人口收入下降问题进行核查整改,并于9月底前全部整改到位。脱贫户和监测对象务工信息每周进行采集和更新,截至目前,全市帮扶对象14261人(其中监测对象1610人),有劳动力的8381人,已务工的6651人(其中公益性岗位1641人),就业占比79.36%。雨露计划和省外务工交通补贴核发。2024年度雨露计划补助对象目前发放993人,资金152.7万元(其中含补发15人4.5万元)。按学期发放每人每年1500元发放到人。2024年春季毕业/肄业时间的学生171人,其中参军入伍1人、已就业84人、升学46人、暂无就业意愿40人。2024年度,通过村级申报,镇级审核,县级复核;村、镇、县三级公示;我市共计申报、公示了2期,符合省外务工交通费一次性补贴的对象有2025人,已发放了2批2025人,资金101.25万元。资金项目管理。一是衔接资金安排情况。全市各级财政衔接资金规模达9565.86万元,其中中央资金2778万元、省级资金2740万元、景市资金1174.86万元、市本级资金2873万元,目前已对各级财政衔接资金全部安排到项目,2024年共批复安排项目346个,其中产业发展项目132个,资金4677万元,产业占比48.89%,中央资金安排产业项目33个,资金1683万元,产业占比60.58%;二是加速推进项目建设。前四批安排的216个项目已基本开工建设,已有89个项目建设完工,第五批项目已安排到位并陆续开工建设;三是加大资金支付进度。强化与市财政局协调沟通,加快衔接资金的拨付,目前市财政局已拨付4744.07万元,其中中央资金2173.12万元,占比78.23%,各乡镇(街道)末端实际支付2203.49万元,其中中央资金1278.29万元,占比58.01%;四是做好项目后续工作。对2024年已完工的项目及时启动验收审计,按照产业发展类和基础设施类分别安排6家会计师事务所对全市所有衔接资金项目进行审计,并督促各单位对已完工结算审计的项目落实好项目资产确权登记移交工作,对基础设施类项目做好后期维护、产业发展类项目完善经营;五是积极做好资金绩效的考核准备。督促各乡镇(街道)认真做好项目绩效目标的考核,对每个项目建设过程中落实好项目绩效目标的申报、审批、监控及绩效目标的自评,并对每个项目的相关资料进行收集及整理,做好迎接各级项目绩效目标的考核工作准备。
5.农业产业化有进展。内引外培扩大招商。聚焦农业产业绿色循环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市场导向,大力推进以农业种养绿色循环产业链为引领的产业招商行动。召开绿色食品产业链链长调研、座谈和调度会54次,部门工作推进会10次;组织赴福州、深圳等地招商17次,乐平市2024年招引项目共25个,总签约金额13.72亿元。生产端12个;加工端9个;供应链3个。其中:外引11个、内培14个,截至目前21个项目已开工,开工率84%,实际进资1.41亿元,进资率10.3%。龙头企业培育。我市现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7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9家、市级龙头企业58家。
6.农田基础设施渐完善。2023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按计划实施,已完成建设任务并通过验收。进行田块整治31459亩,衬砌各类灌溉渠道475.82米,修建和改建田间路147.98米,渠系建筑物2573座等。自2017年以来,全市已建成高标准农田50.45万亩。
7.质量安全监管有力度。一是推进“三品一标”产业基地建设,构建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信息平台,确保农产品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2024年新增绿色食品3家6个产品,有机农产品11个,名特优新农产品1个。现有认证有效期内绿色食品21个产品、有机产品26个、农产品地理标志1个、“赣鄱正品”3个,名特优新农产品2个。创建省级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基地4个。二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大数据智慧监管平台全省综合排名43,全市已有231家监管对象纳入大数据智慧监管平台进行监管,今年以来全市各级监管协管人员开展网格化日常巡查巡检573次,入网监管对象共开具承诺达标合格证52360张。三是持续开展“治违禁 控药残 促提升”三年行动,聚焦问题突出的11个品种,开展风险监测、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查,紧盯超量使用常规药物残留超标,重点关注禁限用药物残留。全市共开展农产品定量检测396批次,开展农产品快速检测4101批次。定量和速测结果及时上传江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大数据智慧监管平台,逐步引导生产主体实现生产记录电子化,严格落实农药间隔期、兽药休药期“安全两期”要求。对牛蛙、泥鳅、禽蛋、辣椒等少数合格率不够高的品种,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提高精准治理水平。
8.惠农政策有落实。一是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第一批7385.4万元资金已经发放完毕,第二批527.52万元已开始发放。稻谷补贴目前面积核实工作已结束,预计12月底前可发放完毕。二是2024年争取到中央财政补贴资金2079万元,省级财政累计补贴资金226万元。兑付2023年超录中央财政补贴资金435.91万元,结转2023年省级财政累加补贴资金1.02万元,实际可用中央和省级补贴资金分别为1643.09万元、227.02万元。截至目前,已申请中央财政补贴资金1747.85万元,超录104.76万元。已申请省级财政累加补贴资金151.21万元,结余75.81万元。已结算中央财政补贴资金1200.33万元,已申请结算待提交中央财政补贴资金416.66万元。已登记申请补贴表959份,受益户数513户,登记申请补贴机具1003台。受理报废更新补贴申请56份,补贴实施范围覆盖全市所有乡(镇)、街道。
(二)主要成效
1.粮食安全更有保障。一是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粮食生产任务。2024年早稻面积与产量已经确认,我市早稻种植面积24.32万亩,完成了上级下达的24.3万亩早稻种植任务,产量91603吨,折合单产376.66公斤/亩,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二是推进项目建设扩大仓容。2022年商品粮大省奖励资金支持项目,总投资1300万元,9月底全部完工。2023年商品粮大省奖励资金支持项目,总投资1200万元,预计12月底全部完工。届时,我市粮食仓容将再增加10000吨。
2.农机总动力有增长。2024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71.98万千瓦,年增长量6.25万千瓦,较上年增长1个百分点;全年水稻机耕面积60.03千公顷,机耕率99.85%,完成机播面积34.39千公顷,机播率57.2%,完成机收面积59.6千公顷,机收率99.28%,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87.04%,提高2个百分点。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2.7%。
3.集中整治有成效。自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开展以来,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和政治自觉,从最突出的问题抓起,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标本兼治。尤其是“三资”整治工作,成效明显,多次受到上级表扬。通过“清家底、清财务、清合同”工作的开展,追缴违规资金17.33万,追回公款私存60.99万,催收债权119.2万元(收回17.58万,核销101.62万),化解债务102.38万元(偿还23.49万,核销78.88万)。催收拖欠费用50.39万,重新签订合同14份,补签14份,年新增收入1.28万,盘活闲置资产5处,年增收18.66万。共提高本年收入105.24万,长期年增收70.33万。
4.整改工作有速度。一是省粮食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反馈我市2023年度党委和政府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3个方面9个问题,针对反馈的问题市粮食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9条整改措施,截至9月底,9个问题已全部完成整改销号。二是针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考核评估反馈问题,我市主动认领、照单全收、迅速部署、立行立改,确保整改工作落到实处。第一时间出台整改方案。共认领了31个具体问题,制定了66条整改措施,现已全部完成整改销号。
(三)特色亮点
1.全省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第一名。牵头开展2023年度党委和政府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工作,迎接省粮安考核办粮食安全考核实地核查,并取得全省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
2.成功申报创建全省“四融一共”和美乡村先行县。我市申报创建全省“四融一共”和美乡村先行县获批,预计将获批省级专项资金2000万元以上。启动“四融一共”和美乡村建设先行县工作,打造洪岩镇樱花大道景村融合示范带,乐港镇、镇桥镇老206国道产村融合示范带,双田镇、涌山镇、乐涌公路三治融合示范带,后港镇景鹰高速挂线城乡融合示范带建设,建设范围包括4条美丽线路、6个示范乡镇、15个示范村庄。
3.将群众“急难愁盼”项目优先入库。在项目申报、评审、批复等各环节,逐级严格执行公告公示,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2024年全市扶贫项目入库417个、资金规模15223万元,批复2024年财政衔接补助资金计划实施项目154个、资金8562.5万元,同时督促各乡镇(街道)科学规划2025年项目,严格按照程序逐步申报,对项目库上报不符合要求的单位发回重新核实申报,并移送各相关行业部门进一步认证,截至目前全市各乡镇(街道)申报2025年项目入库437个、资金规模14418.77万元,其中产业发展类项目159个、资金规模7543.41万元,产业占比52.32%。
4.全力推进产权交易平台的建设应用。产权交易平台于8月12日举行启动仪式,即日正式投入使用。将我市农村集体 “三资” 发包、租赁、转让、小型工程发包等交易行为纳入统一平台监督管理、公开交易。这一举措将农村基层权力纳入制度的笼子,有效规范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提高了农村集体资产的使用效益,保障了农民的集体利益。交易平台已取得显著成绩,截至目前共挂牌116笔交易项目,挂牌金额高达14806206.49元;成交61笔,成交金额为9571817.6元,其中小微工程类采购项目累计为村集体节约资金94500元。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动物疫病防控及检疫难。一是非洲猪瘟及其他猪瘟,猪伪狂犬蓝耳病变异情况不断出现,且非洲猪瘟没有疫苗,生猪养殖风险不断增大。二是基层动物防疫体系薄弱。基层动物防疫站设备设施相对落后,一线防疫人员素质和能力不足,难以全面精准落地,依法设立的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检疫机构)在机构改革的过程中,已全面取消,官方兽医处于无编制无经费无人员的境地,不能满足当前动物防疫检疫工作需求。
2.乡村振兴项目资金支付比率较低。虽市财政局已拨付4千余万元,但基本是中央、省级资金的拨付,景市及市本级资金几乎没有拨付,各乡镇(街道)末端支付只有1147.21 万元,支付率只有29.95%(按照序时支付第三季度要达到75%)。
3.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不大。我市有一定影响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多,规模也不大,在带动区域经济规模发展上作用不明显。
4.农业农村人才年龄结构老化。农业农村局干部职工平均年龄50+,且每年有10—20人退休,这充分凸显年龄结构老化问题。原本定向培养的农业农村工作接班人,也因为机构改革原因划归乡镇(街道)管理,造成农业农村人才青黄不接的局面。
二、2025年工作安排和打算
(一)工作思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视察江西时重要讲话精神,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与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与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时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完整准确把握,全面学深悟透,融入农业农村工作中,推动全市“三农”事业高质量发展。
(二)目标任务。一是保障粮食安全,稳定种植面积,利用技术手段监管耕地,同时加强高标准农田与水利设施建设。二是产业发展,优化结构,发展特色农业与加工产业,投入科研,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三是乡村建设,深入推进厕所革命,治理垃圾污水,建设交通、供水、通信等基础设施。四是深化改革,巩固土地制度改革成果,发展新型集体经济。五是人才建设,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吸引人才返乡。六是农民增收,拓展电商、旅游等增收渠道,巩固脱贫成果,建立防返贫机制,实现共同富裕。通过这些举措,全面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三)重点工作。一是持续巩固提升粮食产能。严格耕地保护,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建设并保护好高标准农田,提高农田抗灾能力。加大对种业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力度,推广绿色高产高效种植模式,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定供应。二是产业发展要实现新突破。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依据各地资源禀赋,发展特色水果、蔬菜、中药材等种植,以及畜禽、水产等特色养殖。加强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快发展农村电商、乡村休闲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三是农村建设注重品质提升。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持续开展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水、电、路、气、通信、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四是改革创新仍是重要动力。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入乡创业,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活力。同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
(四)重大项目
1.2024年增发国债农田建设项目。省下达任务1.37万亩改造提升,涉及临港、众埠、高家、塔前等4个乡镇27个行政村,实际设计面积1.40万亩。
2.2024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根据4月初省农业农村厅下达2024年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和预算内资金支持的农田建设任务的通知要求,我市2024年有3万亩改造提升任务。
(五)具体举措
1.保障粮食安全与重要农产品供给。一是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加大对耕地的保护力度,严格防止耕地“非粮化”,通过补贴政策等鼓励农民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确保主粮产量稳定。利用遥感等技术加强对耕地利用情况的监测。二是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提高灌溉和排水效率。推广先进的农业机械,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同时加强对农民的农机操作培训。
2.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依据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培育优势特色产业,扶持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二是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农业企业合作。推广生物育种、智慧农业技术等,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3.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一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提高卫生厕所普及率。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建立完善的收运处理体系。开展村庄清洁行动,绿化美化乡村环境。二是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交通网络,提高农村公路的通达率和质量。加强农村供水保障,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提升农村网络通信水平,实现5G网络在农村的有效覆盖,为农村电商等发展创造条件。
4.深化农村改革与增强发展活力。一是巩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成果,做好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的后续工作,保障农民土地承包权益。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有效途径,盘活农村土地资源。二是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加强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指导,通过资源开发、产业发展、服务创收等多种途径,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强农村自我发展能力。
5.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民培训,包括农业技术培训、经营管理培训等,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立新型职业农民认定和激励机制。二是吸引人才返乡入乡,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大学生、退伍军人、外出务工人员等返乡创业就业,参与乡村建设,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6.促进农民增收与共同富裕。一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除了农业生产收入,鼓励农民发展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加大对农民就业创业的扶持力度,提供就业信息和创业指导。二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关注脱贫户和低收入群体,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通过产业帮扶、就业帮扶等措施,确保他们收入稳定增长,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三、意见和建议
1.着力解决发展用地瓶颈。随着近年农业产业化和乡村振兴产业不断发展,用地越来越多,适合产业发展的用地存量明显不足。在2025年项目库申报中,基础设施建设申报的多,发展产业的少,基层反映发展产业,林业、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把关很严,无法从公益林中调出指标,满足发展经济类林业种植项目需求,这就需要上级出台不完整政策,协调解决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用地瓶颈。
2.多渠道引进农业农村人才。为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多渠道引进人才势在必行。一是政策吸引。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如为返乡创业人才提供创业补贴、贷款贴息,对投身农业科研的人才给予项目资助和奖励,对到农村服务的专业人才在职称评定、住房保障等方面予以倾斜,吸引人才投身农业农村建设。二是产业聚才。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打造产业集群,以产业发展前景和就业机会吸引相关人才,包括农业技术专家、电商运营人才等。三是乡情引才。利用乡土情怀,搭建交流平台,宣传家乡发展机遇,鼓励在外大学生、退伍军人、务工人员等返乡,参与乡村建设和农业发展,为农业农村注入新活力。
联系人:安民 18979890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