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农业农村经济委:
首先感谢您对我市农业农村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您提出的《关于落实“两藏”战略、促进我市粮食安全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切实加强耕地质量的保护和治理
《乐平市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技术报告》表明,我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类面积118871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12.96%;受污染耕地严格管控类面积2531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0.28%。为此,我市耕地质量保护和治理工作任务重,资金投入需求量大。
2020年,在乐平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与严格管控工作领导小组的组织领导下,根据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乐平市202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与严格管控实施方案的通知》(乐府办字〔2020〕68号)要求,开展了耕地质量保护和治理工作。全市实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与严格管控面积57923亩,其中:安全利用类耕地面积55653亩,严格管控类耕地面积2270亩。安全利用类耕地通过采取原位钝化、土壤调酸、水肥管控、叶面阻控等农艺综合技术措施,所种植的农产品经国家抽样检测,全部符合国家规定的食用标准。严格管控类耕地通过采用种植绿肥、草皮、苗木等结构调整和休耕方式,全部实施了风险管控措施。
2021年,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和要求,我局将继续认真抓紧抓好全市耕地质量保护和治理工作。首先,加强组织领导,提高政治站位,进一步明确工作任务,积极推进我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与严格管控。其次,加强技术培训与指导,认真组织有关乡镇农技干部、种粮大户、农业合作社等人员开展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技术培训,同时充分利用手机微信、短信、手册、广告牌等方式,普及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技术和耕地土壤环境质量保护知识。再次,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及时启动和认真做好第三方治理与社会化服务招投标工作,公开公平公正保质保量做好污染耕地治理修复物资的采购与分配。目前,已启动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第三方综合治理招投标程序,拟在鸬鹚乡、众埠镇部分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类农田区域,实施安全利用集中推进治理修复。同时,对坐落在洺口镇、众埠镇、乐港镇的重度污染耕地地块,竖立了标识牌,落实了严格管控监管责任人,并继续实施了种植结构调整或养地休耕措施,禁止种植粮食作物。
二、关于加大土地流转机制创新力度
近年来,我市利用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成果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有利条件,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着力培育农民合作社、种粮大户、家庭农场、联户经营等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努力构建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体系。
第一,建立市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力争落实3-5名人员编制和必需的工作经费。各乡镇都要完善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村级设立一名农村土地流转信息员,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的各项规章制度,使之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第二,积极争取市领导重视,建立健全乡镇土地流转服务网络监管平台,及时发布土地流转信息,指导土地流转双方规范流转行为,签订规范的流转合同,监督双方依照流转合同享受和履行自己的权利与义务。
第三,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农户自愿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农民采取入股、出租或转包、托管等各种形式流转土地,使农民解除后顾之忧,安心外出务工,便于土地成规模流转。
三、关于积极推进粮食发展新方式
在推进粮食发展方式上,我局实行良种良法相结合、农艺农机相结合、实用技术与示范基地相结合:一是加大了水稻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力度,今年全市计划粮食播种面积93.26万亩,其中推广水稻优良品种面积82万亩,良种覆盖率达到98%,推广优质高产高效品种,如甬优甬优1538、甬优15号等,淘汰种性退化、抗性不强的劣质品种,加快粮食作物品种更新步伐;二是加大了粮食优质高产高效推广力度,增加粮食优质高产高效示范片面积,由抓点向抓面延伸,做到市、乡、村层层有样板,创建了众埠镇、礼林镇、后港镇、浯口镇等4个万亩核心区;三是加大了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力度。推广了水稻机械化插秧5万亩,双季抛秧5万亩,水稻直播5万亩,水稻测深施肥技术5万亩,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面积80万亩;四是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全程社会化服务。积极培育发展农机、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实行水稻耕、种、收等全程社会化服务。据统计,2020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52.26万千瓦,新增各类新型高性能农机具1593台(套),全市机耕作业面积为85.2万亩,机耕作业水平达到99.65%;机收作业面积84.58万亩,机收作业水平达到98.92%;机插作业面积33.7万亩,机插作业水平达到39.42%;机耕、机插、机收三大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1.37%。2021年预计全市机耕、机插、机收三大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将比上年提升一个百分点以上。
四、关于积极依靠先进科技推进粮食稳定增产
近年来,我局依靠先进科学技术,积极推进粮食稳定增产。首先,重点推广了旱床育秧、免耕栽培、抛秧、测土配方施肥等轻简技术,扎实开展了“多用一斤种、增收百斤粮”、粮食高产创建、标准粮田建设、水稻新品种展示等项目和技术,着力提高了全市粮食生产科技含量,努力增加了粮食总量。其次,加大了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力度,强化了重大病虫害防控、农业气象监测和防灾减灾技术服务,努力实现农作物病虫大发生不成灾、中发生不减产的防控目标。再次,充分发挥项目的引领作用,整合项目资源,开展农机农艺融合、良种良法配套等衔接,统筹安排好高产创建、新品种展示、配方施肥、绿色防控、超级稻推广、全程机械化生产等技术项目,确保项目示范带动效果,推动区域性、标准化生产,辐射带动了大面积地区均衡增产。第四,组织专家和农技人员,在关键农时季节,开展技术培训、专家巡回指导等服务活动,及时解决粮食生产过程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全面提高技术的到户率和到田率。第五,每年及早引导农民开展春耕生产,在良种选择、集中育秧、配方施肥、病虫预防等生产关键环节上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争取粮食生产主动,切实解决了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五、关于加强粮食行政执法工作
为规范我市粮食市场,保护广大种粮农民、种粮大户的合法利益和确保全市粮食安全,近年来我局行政执法大队加大了对经营粮食收购、加工、储存、销售企业的行政执法检查力度:一是按照“有仓必到,有粮必查,有帐必核,查必彻底”原则,对粮食经营收购企业是否具备经营、加工、储存、销售粮食的质量安全,是否存在漠视粮食利益拖欠粮农粮款的情况,加大打击力度,确保社会和谐和稳定;二是对粮食收购企业及经营组织是否有规定的检验设备和检验人员,仓储设备、检验仪器、计量仪器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技术要求规范,是否按规定建立粮食收购销售台账进行严厉检查;三是加大了粮食经营企业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含量超标执法抽检力度,引导粮食经营者依法依规进行粮食经营,保障了全市粮食食品安全。
以上答复,如有不妥,敬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