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集》的作者是南宋一名杰出的爱国者和文学家,他字光弼,鄱阳(今江西乐平)人。出生于哲宗元祐三年(1088),“少有奇节,慷慨有经略四方志”(《宋史·洪皓传》)。徽宗政和五年(1115)中进士,先后出任海宁县主簿、摄令事、秀州司录等职。在海宁,他下令按财力纳绢,使富户纳绢增加,而贫弱人家则得到减免;在秀州,他清仓赈济灾民,又甘冒“违制”之罪,毅然截留路经些地的浙东纲米,“愿以一身易十万人命”(《宋史·洪皓传》),在金兵进犯、许多高官望风而逃、避之惟恐不及之时接受徽猷阁待制、假礼部尚书为大金通问使的重任,出使金国。他先到被金国占领的军事重镇太原,在那里滞留了将近一年。又前往云中(今大同)去见金军的西路统帅粘罕。面对以死逼降,他慷慨凛然:“不愿偷生鼠狗间,愿就鼎镬无悔!”(《宋史·洪皓传》)却因忠勇而免一死,被流放到冷山(今吉林省舒兰县小城子),一待就是十几年。这中间他多次拒绝在金国做官的利诱,直到金熙宗皇统三年即宋高宗绍兴十三年(1143),因熙宗大赦得以回国。然而洪皓并没有得到苏武那样封官秩、赐田宅、画像麒麟阁的荣耀,相反却遭到秦桧的迫害,南归不到一个月,先是贬知饶州,不久再贬黄州。绍兴二十五年(1155),洪皓得到宋高宗赵构给他官复左朝奉郎、主台州崇道观、居袁州(今江西省宜春市)的待遇,他死在赴任的途中,年68岁。
《鄱阳集》正是洪皓滞留金国期间所做诗文集。这一珍贵的历史文献,最早由洪皓之子洪适搜集编成,“惟北方诗文数百篇乃独存,谨泣而叙之,以为十卷,刻之于新安郡。”(洪适《盘州文集》),清同治刊本,第63卷,第5页)对此,《宋史·艺文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类》、焦竑《国史经籍志·别集类》、陈景云《绛云楼书目》均著录为十卷本,但历经年代更迭和兵燹水火,此十卷原本早已失传。至清乾隆修《四库全书》时,只能从《永乐大典》中裒辑其内容而成四卷本(以下称裒辑本),即为现今的通行本。这个本子前有四库提要和洪适跋语,接下只有四卷正文;但另有一种洪氏晦木斋丛书本(以下称洪本),比较少见,与裒辑本有同有异:
其相同之处为正文,均收诗128首,词11首,剳子、状、启、书、序、祭文、跋、杂著等18篇。
这些诗文,一是映现了洪皓在金国的遭际和生活。在途经河北进入太原的途中,洪皓看到“羑河依旧羑城空,十亩颓基象四墉……尚有神灵能济旱,往来拜谒日憧憧”( 《羑里庙》),他感到:百姓的生活是这样的没有着落,而高宗与权贵们却“直把杭州当汴州”,不思进取,不图恢复,如今都驿荒凉“故宫今已生禾黍,翻作行人倍痛心”(《都亭驿》)。
在冷山,洪皓面临着险恶的生存环境,过着艰苦的生活:“地苦寒,四月草生,八月已雪,穴居百家。…..或两年不给食,盛夏衣粗布,尝大雪薪尽,以马矢然火煨食之。”(《宋史·洪皓传》)吃的是用马粪燃火烤出的面食,住的是“圭窦荜门,俯首折腰,如坐覆盆”(《所居》)的草屋。但洪皓却不为所苦,他的文章气节,受到当地人民包括陈王悟室的敬重,悟室把儿子交给洪皓教导,为此《鄱阳集》中有不少如《赠彦清》、《彦清弹琵琶有感》、《次彦深韵》(彦清、彦深均为悟室之子)、《彦清打球》、《彦清生日》、《答彦清谢昭武启》的诗词和文章。另有很多《次韵春日即事》、《次韵三月望日出游》、《小亭新落成都官有诗次韵以谢》、《又和春日即事》、《次韵寄兴祖广德》、《小王仲冬望日置酒学士赋诗次韵》等应和之作。
但这些诗文,并非闲章,洪皓首先藉此向悟室之子传授仁、义、礼、智、信的孔孟之道,要他们“留心经史修远业”(《彦清打球》)。彦清在洪皓的教导下,就曾“趋庭诤戢兵”(《彦清生日》)。洪皓在诗中高兴地赞扬彦清兄弟:“谏父休兵已可嘉,延儒教子尤堪羡”(《小王仲冬望日置酒学士赋诗次韵》),可见洪皓的教化之功。
二是反映了洪皓的思想情绪的,特别是他那困顿异乡的郁闷和壮志未酬的情怀。在《又和春日即事》(上半阙)中,他写道:“淹留逢地僻,将老惜韶光,齿与青春暮,愁随白日长,寻芳无处问,对酒有时狂。”在《思归》中,他慨叹:“垂翅东隅四五年,不知何日遂鸿骞”,在《赠彦清》中,他表达了盼望早日结束百姓征战之苦,宋金能和平共处的情绪:“天悯斯民欲息肩……愿早结成修旧好,名垂史策画凌烟。”在《灵棋卜》中,他疾呼:“何时放我南归使,抱饔躬耕死即休!”在《浣溪沙闻王侍郎复命》中,他更是忘记了个人遭际之苦,发出慨叹:“南北渝盟久未和,斯民涂炭死逃多,不知何日戢干戈!”在《又和春日即事》(下关阙),他心有所感地提及苏武:“念母歌零雨,忧君诵履霜,系书思雁足,看剑忆鱼肠。驽马先骐骥,鸱枭笑凤凰。”汉代苏武,在北海荒漠之地牧羊十九年,匈奴诱其作官他不为所动,蛮荒中困窘的生活他坚持下来。为使苏武归汉,汉使对单于说:“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系帛书,言武等某泽中”(《汉书·李广苏建传》),戳破了匈奴“苏武已死”的诡称。与苏武同样浩然正气的洪皓,有着凤凰般高洁的志向,他不时地遥望远方,期盼着跨骏马、佩宝剑、为国立功!
三是不乏优美、隽永之作。《题赵知德所居》中:“黄柑压树酒浮蚁,红叶满林菊放花,三叠青山老竹杖,十年明月故人家。”黄柑,红叶,青山,明月,对仗是多么工整,色彩是何等绚丽。《题黄氏所居》:“环翠五六里,深藏三四家,高风鸣雁序,春暖茁兰芽,门巷分枏直,溪流带竹斜,我来风雪晓,倚杖看梅花。”人景交融,写得多么情趣盎然!《次韵夜闻鹅鸭声》中则写从淮甸运至的鹅鸭:“传闻二物出三洲,万里笼来地僻幽…….已戒儿童莫相恼,比邻容得夜鸣不?”又是多么活泼自然!是为人称道的还是那几首咏梅词,其中《忆江梅》写道:“天涯除馆忆江梅,几枝开,使南来,还带余杭春信到燕台,准拟寒英聊慰远,隔山水,应销落,赴诉谁?空凭遐想笑摘蕊,断回肠,思故里。”
然而且慢!优美的文笔还是掩不住思故里的情怀,也许正是这优美的文笔把思故里的情怀挥洒得淋漓尽致。作为诗人,洪皓才华横溢,其文学成就当属大家之列。《鄱阳集》中的五言七言诗和词、赋、文章多可圈可点,为人称道。单是上述所引的《忆江梅》,洪皓就化用了杜甫、白居易、柳宗元、江总、高适、卢仝、李白、刘芳干、苏轼等九人的咏梅诗句,其博学、文采跃然纸上!然而洪皓没写出几多“杨柳岸,晓风残月”式的词章,他写景,他抒情,却往往情不自禁的抒起思念故乡,思念家人之情。面对中秋圆月,感叹“盈时常少缺常多,恰似人间是离别……耿耿不寐梦难成,翩翩蝴蝶亦辞去”(《中秋》)。冬去春来,他“寒食无家泪满巾,清明无酒更愁人”(《四韵呈都官兼简监军》)。他孤寂、愁苦,又总因思亲而生发出忧国忧民的情绪,《忆江梅》的下半阙写道:“强弹绿绮,引三叠,恍若魂飞。更听胡笳衷怨泪沾衣。乱插繁花须异日,待孤讽,怕东风,一夜吹!”
你看,洪皓又想到了做《胡笳十八拍》的蔡文姬,想这位才女被匈奴掠去十二年,与自己的经历又何其相似乃尔!看来,时代和经历造就的洪皓,不可能是个单纯的诗人,而首先是个忧国忧民的志士。他虽身陷囹圄,却始终把思乡和报国联系在一起,《鄱阳集》即是熔铸他爱国情怀和抱负的一座丰碑,萦绕在这诗歌中的主旋律,使他的诗情和文魄发出瑰丽色彩,化做矢志不渝的信念,产生着重若千钧的胆气和力量:面对杀头的威胁和将要执行,他视死如归;面对一次次高官厚禄的利诱,他“富贵不能淫”;即使生活再困苦,他也决不屈服!
洪本较裒辑本的不同之处在于:书前有卷首一卷,除收《四库全书》提要和《宋史·洪皓传》外,有诸家叙录,排列各种目录学著作对《鄱阳集》的著录。书后有卷末一卷,收《拾遗》和《附录》。《拾遗》是从《鄱阳县志》、《清唐支谱》、《容斋三笔》、《容斋五笔》、《行状言行续录》等辑出洪皓所撰上书、剳子、经筵故事、疏文九篇,诗七篇,词三篇。有名的《谏移跸书》、《密奏机事书》、《又密奏书》等即在其中。裒辑本中《江梅引》四首只辑有《忆江梅》一首,并注明“原缺一首,今缺三首”,《拾遗》则补《访寒梅》、《忆落梅》二首,达三首,只缺一首。《附录》收洪皓《问铸堂》、《送晦叔》、《寄子诗》三首诗文,也为裒辑本所无。
《密奏机事书》、《又密奏书》,还有《蜡书》等奏疏,是洪皓于困境中报效祖国的具体行动和真实记录。在《密奏机事书》中,洪皓分析敌情,做出判断写道:“顺昌之捷金人震恐丧魄,燕之重宝悉徙以北,意欲捐燕以南弃之。故议之者谓是时诸将协力分路追讨,则兀术可擒,汴京可复”,而在《又密奏书》中,洪皓审时度势,建议:“虏已厌兵,势不能久,异时以妇女随军,今不敢携。…….不若乘势进击,再造犹反掌尔。”在《蜡书》中,洪皓说:“金人所畏服者,惟飞至,以父呼之。诸酋闻其死,酌酒相贺。”洪皓身处逆境,搜集情报已属不易,又多方设法,将这些情报或夹藏在棉絮中,或用蜡封装辗转送出,多么难能可贵!只可恨一味屈辱求和的赵构、秦桧却对这些情报置若罔闻,不仅使洪皓的心血付之东流,更可悲者,他们通过杀岳飞父子等人,最后做成了割地纳贡的投降交易,出卖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令亲者痛、仇者快!这些裒辑本中所缺内容的补充,使唱响在《鄱阳集》中的主旋律更加丰富、激昂和悲壮!
除内容上洪本比裒辑本增多之外,另考其行文中的用字也多有不同。比如:裒辑本中“翫”、“帏”、“ 靣”、“一览”,洪本分别写做“玩”、“闱”、“面”、“乙览”。再如:裒辑本题为《纳币婚书》,洪本题为《纳币书》,又如《江梅引》前小序,裒辑本为“留金国四经除馆十有四年,后馆于燕”,洪本为“复馆于燕”,以下如:“暗香疏影,虽甚奇绝,前人用者”,洪本为“虽甚奇,经前人用者,”还有裒辑本:“卒押吹字”,洪本做“交押吹字”等。
而且,裒辑本只有小字双行做法,洪本的注引中则随处可见“原注”、“阁本注”、“校本注”的字样,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呢?洪本和裒辑本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洪本封面背面写有这样的几行字:“粤东丁氏静持斋传抄阁本皖南洪氏晦木斋校并拾遗同治庚午季夏三瑞堂刊版存金陵”。那就是说,辑抄于乾隆年间的裒辑本与刊印于同治九年(1870)的洪本之间,还有一传抄阁本存在。洪本因校勘了这个本子并补充了一些内容而产生。洪本中的原注,即裒辑本时即有的注;所谓阁本注,即传抄本所有的注;所谓校本注,即洪本校刊时所作的注。可惜这一阁本早已不见,只能从洪本的“阁本注”中窥见其端倪。其实,《鄱阳集》自“四库”辑印后,《贩书偶记》、《贩书偶记续编》等均未著录其他版本,只《中国丛书综录》中著录了裒辑本之外的洪本。而且藏有洪本全帙即晦木斋丛书的全国也只有北京图书馆和杭州大学图书馆两家清华大学图书馆只藏有整套丛书中的一种《鄱阳集》,是书钤有“丰华堂书库宝藏印”。丰华堂,为近代杭州仅次于丁氏八千卷楼的著名藏书楼。其两代主人杨文莹、杨复均嗜古书。上个世纪20年代末,清华大学购其全部藏书,抗战时保存在重庆北碚,经日机轰炸损毁大部。此为动后幸存,虽为零种,也很珍贵了。
还应专门提及的是编辑晦木斋丛书的洪氏,他名汝奎,别号琴西,安徽泾县人。自清同治年间,他即开始陆续刊印钱大昕和他撰写的洪皓、洪遵、洪适、洪迈等人的年谱,并编印洪皓父子及宋至清代其他洪氏学人的著作,其为学术研究汇集众多资料的善举是值得称道的。
其中经过校补的《鄱阳集》,较之裒辑本内容更加丰富、充实,其排列的各家注引,或考诗文年代,或考用典出处,或考诗文中地名、人物、史实等,可为裒辑本的重要补充,并提供参证。其中疑、衍、讹、夺之注,为进一步深入探讨提供了线索。因此是研究《鄱阳集》不可或缺的重要版本。
(该文选自《中国典籍与文化》2001.4 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 江苏古籍出版社 作者宋建昃 工作单位:清华大学图书馆)